周潔
摘要:社會保障制度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中,一直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干預,政府力量是推動社會保障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介入社會保障是履行政府責任的表現,是市場失靈的必然要求,是通過強制性手段保障全體公民基本權利的手段。在發展過程中,政府長期扮演“全能型”政府角色,在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過程中需要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
關鍵詞:社會保障;政府責任
一、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必要性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社會保障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梁雪珍(2011)認為社會保障的組成部分有其持殊的屬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同時一部分也具有準公共性的特征;胡佳(2007)認為社會保障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具有一定正外部性;楊輝(2007)認為:政府介入公共產品的生產可以有效降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且政府的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政府部門可以設計合理的制度來保證社會保障制度風險共擔。雖然,學者們對于社會保障是純公共產品還是準公共產品存在爭議,但是均承認社會保障的公共性,正是因為社會保障具有公共性所以需要由國家和政府來承擔制度運行和建設等方面責任。
從政治學視角來看,國家是集合了全體人民共同要求和共同意志的具有最高權威的道德共同體[1],政府及其公共權力產生于人民直接或間接的授權,政府對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保障制度是為全特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性制度,是保障所有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在社會保障中負有首要責任;趙曉芳(2008)認為:社會保障與政治密不可分,社會保障是人性的政治要求,社會保障歷史發展演變過程就是政府在不斷追求合法化的過程[2];陳兵(2012)認為:社會保障對弱勢群體的扶助是通過再分配的方式,將全體社會成員的一部分資金集合起來去幫助處于弱勢地位中的人。想要實現這個過程,需要法律將提供社會保障的責任授權給政府,政府采取強制性政策才能實施,因此政府在社會保障中具有主導性。
從社會學視角來看,社會分層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使社會能夠和諧地發展,針對各階層發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建立各階層利益的整合機制、矛盾和沖突的化解機制,結合社會保障的特性來平抑階層之間的不公平。但是社會分層體現著社會不平等,社會弱勢群體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在不利地位的人群。貧困問題、失業問題與老齡化問題是社會結構失調的表現。而政府有責任對他們的生活、就業等負責,給他們提供社會保障政策以保護他們并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3]。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國家治理手段,在社會目標上推進社會公平與共享,經濟目標上追求平等和效率,政治目標上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權,到的目標上促進社會責任意識。
從管理學視角來看,政府可以經營許多市場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政府是一個特殊的活動主體,其所頒布的法令、制定的政策具有強制性。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特征決定了其價值取向是一種公共利益。個人抵御風險的能力是有限的,低收入群體的養老問題無法通過市場來解決,因此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公共政策,政府必須作為其制定者和執行主體。
總結政府介入社會保障領域的必要有以下幾點:(1)政府介入社會保障是政府履行國家義務的表現,政府的權力來自于人民,政府對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2)社會保障的社會性要求政府介入,社會保障應是覆蓋全體成員的社會制度,這樣就需要有統一的管理體制,按照相關法律制度來運行,只有國家通過其權威與強制性手段才能實現;(3)社會保障的公共物品屬性要求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公共物品屬性決定了其由其他主體提供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4)市場失靈是政府介入社會保障的基本原因,市場經濟下,市場主體都是追求經濟利益的理性人,但是社會保障的目標是最求公共效益。若由市場調節,則會導致社會保障目標的失敗,因此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需要政府介入。
二、我國社會保障中政府責任的體現
(一)政府各部門之間的責任
公共事務的運行需要多個職能部門相互合作,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了不同的項目,涉及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險、勞動關系等多方面,關系到的部門包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民政等,各部門均負有不同的責任。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責任
在社會保障各項目上,各級政府的責任也不同。社會保險中,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基本養老保險統籌、財政補貼以及全國社會保險的管理,而地方政府負責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在內的社會保險統籌、財政經費支持及本區域內社會保險的管理;社會救助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制,按照屬地進行劃分,中央政府負責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適當的財政補助,地方政府負責具體事宜;社會福利中,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全國社會福利規劃與福利服務及其質量標準的制定、全國范圍內社會福利工作的監督與管理,各級地方政府負責制定區域內發展規劃、籌集福利事業經費、提高和發展福利水平等事務;社會優撫實施“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分擔”的路徑,中央政府主要負責服役期軍人的撫恤優待以及社會撫恤人數較多的貧困地方的財政補助等事宜,地方各級政府退役軍人安置、義務兵家屬優待及烈士褒揚等具體工作。
(三)政府責任的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中,一直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干預,但是政府在社會保障領域內的責任不是無限的。社會保障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政府要承擔主導責任,但是其準公共性則意味著可以適當引入市場機制,通過競爭提高效率。很長時間以來,我國政府一直承擔著“全能型”政府的角色,在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過程中,需要多方力量參與,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需要強化社會保障中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主體的責任,共同承擔社會保障責任。
參考文獻
[1]徐湘林.盧梭論國家與政府的關系[J].政治學研究,1986,(04)
[1]梁雪珍.誰在缺位:超越自然的邏輯選擇-社會保障責任的主體認定[J].金融經濟,2011(22):17-20.
[2]胡佳.社會保障中政府責任的定位與現實選擇[J].黨政干部學刊,2007(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