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侵權責任法》中規定了公平責任原則,但對其具體適用規定的卻含糊不清,尤其是在因果關系理論方面更是一筆帶過,給司法實踐帶來的極大的挑戰。在鄭州電梯勸煙案中一審法院與二審法院就公平責任原則適用中的因果關系認定出現了相矛盾的判斷,通過分析該案中的事實因果關系和法律因果關系,從而明晰哪種觀點更符合我國現實司法之需要,更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從而實現公平責任原則本身之公平。
關鍵詞:公平責任原則;事實因果關系;法律因果關系
2017年河南發生了一起著名的電梯勸煙致死案件,此案件在當時可謂轟動一時。一位醫生在小區電梯里勸阻另一名吸煙男子欲使其不要在電梯內抽煙,吸煙男子不從于是兩人便在電梯內發生爭執,后來小區物業趕到進行調解,物業介入之后這名醫生就先行離開,遂即吸煙男子因心臟病發作而死亡。該案一審法院審理后認為:醫生的勸煙行為非民法中的侵權行為,且與死亡結果之間無必然因果關系,但考慮到該男子是在與其爭執后死亡的,兩者雖沒有法律上因果關系但卻存在事實因果關系,基于公平原則判令醫生對死者家屬酌情補償些合理費用。后死者家屬不服該判決提起上訴。經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本案中醫生勸煙行為適當且無激烈言辭沖突及身體接觸,男子死亡系因自身疾病所致,與醫生行為無法律上因果關系,不應要求該醫生分擔責任,故判決撤銷一審判決并駁回上訴請求。
從該案中引發一點值得我們思考,即民法上公平責任原則中因果關系的認定以何種觀點為準,是事實因果關系說還是法律因果關系說?較之我國司法實踐究竟哪種觀點更為合適?
在本案中一審法院以勸煙行為與死亡后果之間僅存在事實因果關系為由判令楊某承擔公平責任,補償死亡男子家屬1.5萬元。也就是說一審法院認為公平責任的適用須以當事人之間存在事實因果關系為前提。而二審法院在審理過程中認為勸煙行為與死亡結果不存在法律因果關系,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依據。即該院認為法律上因果關系是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前提和依據,若無法律上因果關系則不能適用該原則。兩次審理結果截然不同這就引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熱議,因我國當前侵權責任法中僅規定承擔侵權責任須有因果關系,但未就何種因果關系進行深入剖析,在具體案件中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導致社會司法實踐中此類矛盾層出不窮。
因果關系在哲學史上被認為是此現象與彼現象之間必然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聯系,即一種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的發生,前者被稱之為原因,后者稱之為結果。而在民法上我們認為所謂因果關系就是損害結果與侵權行為之間的聯系,侵權行為是原因損害事實是結果,原因引發結果對于這一因果關系在理論上不存在任何爭議。但這一因果關系也僅僅研究至此就結束了,至少在我國早期民法學界并未對因果關系進行深入挖掘,隨著時代的發展,英美法系先進的法律制度被借鑒研究,廣大民法學者開始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司法實踐中相關案件的出現也不斷推動因果關系理論的發展。因果關系的認定也逐步從早期的事實因果關系轉向了現今在民法學界占主流地位的法律因果關系。例如,張佩霖教授、梁慧星教授都認為在確定因果關系時因先判斷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對其判斷不能僅僅依靠表面上的現象,還要通過其他手段進行綜合判斷,如科學鑒定的方式。之后再對其進行法律上的價值判斷,從而認定究竟何種因素與案件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并依此為定案依據。
筆者認為在我國侵權責任法中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應采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為準。因為事實上的因果關系認定僅僅依據案件事實本身,并未融入價值判斷的因素,其僅是認為:“只要沒有被告的侵權行為,那么損失就不會發生,此即損失產生的原因;相反,如果能證明即使不存在被告的侵權行為,損害依舊會發生,那么這兩者之間就不存在因果關系?!崩?,在甲毆打乙但未致其受傷后,乙在返回家中摔倒致其小腿骨折。在該例中甲是否需要承擔責任主要是看乙小腿骨折與甲的毆打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根據該觀點只要證明乙是在被甲毆打的情況下騎車回家摔倒受傷的,且無其它因素出現。那么甲的毆打行為與乙受傷之間就存在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故甲應向乙承擔侵權責任。如同本案一審一樣,盡管法官認為醫生的勸煙行為沒有過錯,但男子的死亡確實是在其勸導行為之后出現的,且無其它外在因素出現,故兩者之間被認定存在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正是基于此種觀點,一審法院以適用公平責任為由判令醫生分擔一定損失以追求法律上的公平正義。但是,試想如果僅僅以事實上的因果關系作為適用公平責任原則的前提,那么勢必會進一步擴大該原則的適用范圍,導致實際效果有悖立法本意。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則類似近因上的判斷,在融入價值判斷之后,讓法官自由的在造成損害結果的眾多原因中判斷出可直接歸責于被告的原因。例如,因為乙的受傷是由其騎車摔倒所致,甲的毆打行為并不會導致乙摔倒,甲的行為與乙損害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故不可歸責于甲,甲不負損害賠償責任。再者如本案中造成吸煙男子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其心臟病發作所致,并非醫生溫和的勸煙行為所致,根據近因標準來看其系自身原因所致,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而該案的二審法院在審理時亦如此認定,并最終以法律適用錯誤為由撤銷一審判決,此結果實質上認可現行學界的主流觀點即侵權責任中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應以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為前提。
綜上所述,在我國民法典即將頒布之際,理應在侵權責任編中明晰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有關因果關系的理論,并將之以白紙黑字的形式記載于法條之中——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以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為前提。這就要求在今后的司法審判中法官在認定因果關系時不僅要從事實上加以判斷,更需要從法律層面找到使行為人分擔責任的依據,從而避免公平責任原則被濫用,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和實現公平責任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娜.論我國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與完善[J].法制博覽,2020(05):181-182.
[2]范賢聰.電梯勸煙案的法律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21):41-42.
[3]王文勝.《侵權責任法》中公平責任規則的構造、表達及其反思——從“鄭州電梯勸煙案”說起[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8,2(05):157-170.
[4]苗蕾. 共同侵權行為的認定與責任的承擔[D].沈陽師范大學,2014.
[5]魏振瀛.論構成民事責任條件的因果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03):96-102.
[6]張佩霖.民事損害賠償中的因果關系探疑[J].政法論壇,1986(02):28-32.
作者簡介:許德文(1996.05.08-),男,漢族,現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2019級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