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票據善意取得是對票據權利和票據物權的善意取得。票據的無因性不能覆蓋票據善意取得且票據的善意取得還可保護公示催告后除權判決前的第三人的利益,因此需要設立該制度,主要是從無權處分人處取得票據、以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式取得票據、有償支付對價取得、取得票據之時善意、受讓人取得的票據形式上完整且符合法律規定該五方面構成。
關鍵詞:票據善意取得;原始取得;構成要件
一、票據善意取得的性質
(一)票據物權的善意取得為原始取得
學界觀點認為,票據善意取得屬于原始取得。筆者認為,票據具有物的性質,因此根據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可知該原始取得應該是對票據物權的原始取得,是沒有瑕疵的物權的取得。舉一例來進行說明:
出票人A出票給B,B將票據質押給C,已經交付票據但未背書“質押”二字,后票據被D偷盜,D偽造了B背書轉讓給自己的字樣,然后將票據背書轉讓給E。(假設E善意且無過失,符合票據善意取得的條件)
在分析該例之前,需要明確的是動產善意取得制度有其例外,即盜贓物不適用,而根據我國《票據法》第12條的反面解釋可知,票據轉讓人取得票據的方式并不影響善意受讓取得票據權利,只要票據轉讓行為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即可發生善意取得。分析上例可知,E善意取得票據的物權,雖然該票據存在質押權,但是善意取得是沒有瑕疵的物權的取得,所以C不能向E主張實現質押權。而且有學者提出質押記名證券的,需當事人在證券上簽名和背書,并且寫上“質押”字樣,否則該質押權不對善意第三人發生效力,該觀點與筆者的觀點剛好可以銜接。
(二)票據權利的善意取得為債權取得
債權是一種對特定人的請求權,而票據權利是持票人對出票人的請求權,因此票據權利屬于債權,但是在發生善意取得時,由于票據本身的特殊性,不得不考慮到票據權利善意取得和票據物權善意取得兩個,追其本質仍然屬于債權取得。
二、票據善意取得制度設置的必要性
(一)可保護在公示催告后除權判決前的善意第三人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公示催告期間,所有票據受讓人當然也包括善意受讓人,都不能取得票據權利。該項規定并未考慮到善意第三人的權利,但是,筆者認為,在公示催告后除權判決前有必要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其一,如果給票據受讓人增加一項確認義務,即在受讓票據前要確認該票據是否被公示催告,那么一方面給受讓人增加了負擔,另一方面票據受讓人很有可能因繁瑣的手續而拒絕受讓票據,進而阻止票據的流通。其二,除權判決為形成判決,不具有追溯力,那么在公示催告后除權判決前票據仍然為有效票據,那么在此期間發生的票據轉讓行為顯然可以發生善意取得。
(二)票據的無因性不能完全覆蓋票據善意取得
票據善意取得考察受讓人的主觀態度,在受讓人惡意或有重大過失時,則不能取得票據權利,這樣更有利于保護原權利人;而無因性原則是直接推定受讓人主觀是善意,則受讓人取得票據權利,就可以要求原權利人向其履行票據義務,此時原權利人的權利就不能得到全面的保障。筆者認為善意取得制度是對原權利人權利保護的“拋棄”,對受讓人權利的優先保護,這是經過利益衡量的結果,而票據的無因性是直接“剝奪”了原權利人的權利,沒有進行雙方的利益衡量,顯然這不符合公平原則。
三、票據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一)行為人是無權處分人
無處分權人僅僅是指善意受讓人的前手,而不包括其間接前手。因為對于善意受讓人而言其在主張從直接前手處取得票據權利后即可根據票據的無因性及文義性,向其間接前手主張票據權利,對于其間接前手有無處分權完全不影響善意受讓人的票據權利的實現。
(二)以票據法規定的轉讓方式取得票據
筆者認為票據的善意取得必須要求受讓人取得票據的方式為法律規定的方式,如果票據受讓人是通過交付而未進行背書取得票據的,那么即使票據轉讓人為有權處分的權利人,票據在發生爭議時,受讓人的權利也不能被徹底保護。更何況在討論票據善意取得時,票據轉讓人為無權處分人,且涉及多方票據當事人的利益,因此就更應該設置嚴格的轉讓方式條件才能使各方當事人的利益均得到嚴格的保護。
(三)有償支付對價取得
學界觀點認為票據善意取得必須是在有償支付對價的條件下,筆者同意該觀點。一方面,在大多數情況下未支付對價的受讓人并未與無權處分人發生交易,因此不需要通過善意取得來保障交易的安全;另一方面,善意取得制度是在原權利人和受讓人之間的利益的平衡下產生的,但是在未支付對價的情況下,顯然原權利人的利益相比于受讓人更值得保護,因此在受讓人未支付對價的情況下就不適用票據的善意取得。而且若善意第三人并未支付相應對價而取得票據,即使可以善意取得票據權利,但是仍然不是完整的權利,因此要想通過票據的善意取得來保護善意第三人,那么就需要設置有償支付相應對價取得票據的條件,從而更好地保護善意第三人。
(四)取得票據之時善意
善意取得制度的主觀態度要求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即當事人時取得票據之時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處分人沒有處分權,如果之后變為惡意也不影響受讓人取得票據。當然,票據善意取得制度構建中也應該考慮到票據本身的特殊性來確定“善意”的標準,但是善意必然是票據權利善意取得的構成條件之一。
(五)受讓人取得的票據形式上完整且符合法律規定
法律規定的票據上的絕對記載事項必須均要有記載,否則就屬無效票據,當然不能發生善意取得。在實踐中還存在空白票據的問題,在我國,大部分學者認為空白票據只有補充了空白事項之后才可能成立善意取得。
結語
根據民法善意取得制度,從票據自有個性出發,配合票據法本身的制度來設置,以便更好地規范票據行為,根據以上分析可知票據善意取得在票據法中有很大的適用空間,而且票據整體價值追求、交易安全與效率也是對票據善意取得提供了現實的要求,使票據善意取得成為必然。
參考文獻
[1]李偉群:《除權判決的效力與票據善意取得之間的關系——從中、日票據法比較的角度》,載《法學》,2006年第6期。
[2]董惠江:《票據善意取得制度評析》,載《理論·研究》,2016年第9期。
作者簡介:閆潤潤(1995.10.10-),女,漢族,籍貫:陜西省橫山區,現就讀于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