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喆?蔡雪瑩?陳瑤?王晶
摘要: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下,社交媒體活躍于網絡中,是人們進行交往互動的重要社會組成部分。人們愈加習慣將日常拍攝的照片上傳,用于記錄生活,共享所見的趣事,圖像被不斷的生產、保存、分享,人們的日常生活被海量的圖像包圍著。用于拍攝器材的大眾化,拍照操作的簡單快捷性,拍攝圖像可以快速上傳的時效性,使得攝影越發日常化。本文針對社交媒體中攝影日常化的原因進行了總結,從而得出媒介、器材、創作群體以及用戶的思維對于社交媒體中攝影的日常化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關鍵詞:攝影;社交媒體
媒介的形式可以將其分為紙質媒介、電波媒介、網絡媒介和移動網絡媒介這四種,日常攝影有今天這樣的普及度,無疑得益于媒介發展的全面化。紙質媒介主要以報紙和書籍為代表,作者將所要敘述的信息用文字書寫下來,用圖像進行補充說明。這種傳達信息的行為由于不是人人都可以擁有資格,所以大部分人只能作為信息的接收方,群眾的參與性低,且創作者和讀者間無法進行及時互動,此時的攝影圖像發展比較緩慢;電波媒介主要以廣播和電視為代表,廣播的傳播形式是聲音,受眾面較小,且圖像無法進行參與,電視的信息傳播形式是聲音、圖片、影像,受眾面雖然較廣,但是觀看的形式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傳播的時效性一般,對于攝影圖像的影響力度較弱,和紙媒時代相比,這時大眾在收聽廣播或是觀看電視節目的情況下,已經可以進行電話或是書信形式的互動,但此時群眾的參與范圍仍然較小;網絡媒介主要以互聯網為代表,其信息傳播的形式主要是文字、圖片、影像、聲音、數據等,由于圖像在視覺流通中具有直接性,依賴于網絡的連通和便利,能夠跨越種族和文化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圖像不外乎已經成為了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影響力較廣參與范圍較大,同時具有良好的大眾參與性與互動性;移動網絡媒介主要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移動端智能化產物為代表,和比較固定的電腦端網絡媒介相比,移動設備方便攜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拍攝機會更多,創作內容更加豐富,分享的途徑更加多樣,同時圖像的生產和傳播極具時效性,從用戶上傳到互動其中的時間差幾乎可以忽略,拍攝日常化的圖像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主旨。紙質媒介和電波媒介由于在信息傳播形式上受到局限、傳播內容的延遲導致了逐漸的被人們所拋棄,同時由于二者在內容上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上受到限制,使得用戶的觀感和體驗不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電子化的網絡媒介和移動智能設備端,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從開始的更加便捷,作為信息載體的圖像在這種潮流下越加的日常化。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曾在其書中所論述的,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的媒介產生,都開創了人類的感知和人是社會的方式。相較于紙質媒介、電波媒介甚至是網絡媒介,移動網絡媒介使得攝影這門藝術融入到了平常的生活,人人有資格掌控鏡頭進行拍攝,這種行為的普及為日常攝影圖像的大批量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傳播環境,同時也促進了日常攝影蓬勃發展。
攝影的器材類型可以按照膠片的尺寸、取景的結構、快門的結構以及操作的功能進行分類,在這其中對于攝影日常化影響最大的則是攝影器材操作功能的轉變。攝影器材操作功能的轉變可以分為機械相機、膠片相機、電子相機和手機相機,機械相機是銀鹽時代的產物且體積很大,在當時對于圖像的拍攝也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當時的使用普及度也很低,無法進入到普通家庭生活中去;膠卷相機是最早由柯達公司所發明的相機,在攜帶方面機械相機相比較而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膠片的成本較高,攝影的日常化表現依然不是很理想,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隨意拍攝;電子相機包含了現在我們常用的單反數碼相機以及卡片式數碼相機,這些電子相機能夠通過感光元件將拍攝出的景物以電子的形式進行保存,大大的降低了攝影所產生的成本,然而這種相機所生產的圖像需要將儲存卡中的圖像拷貝到電腦之后才可以發表在各種社交媒體應用上,步驟相對繁瑣,攝影日常化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2000年夏普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帶有攝影頭的手機,手機相機正式被書寫進了人類的生活史,因其的小型化、便攜化,成像的低成本化,開始陸續被人們選擇,但由于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拍照的成像 并不高清,真正的轉折點在2010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4,智能手機時代從此被開啟,手機相機真正的成為了人們最常使用的拍攝器材。在手機相機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中,手機自帶的拍攝功能不斷向著高精化演變,生產相機所用的材料和技術變化飛快,高清的成像效果也對攝影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將所拍攝的照片上傳到社交媒體應用上,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新方式。
拍攝器材的轉變對攝影日常化有著重大的影響,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主流的攝影器材從笨重的機械相機歷經幾個時代,到今天被更多人選擇的輕巧方便攜帶的手機相機。而對于日常攝影本身來說,從最開始的只能在照相館、影棚等特定環境中內進行拍攝轉變為隨時隨地進行拍攝,圖像的生產變得十分簡單便捷,無疑都要感謝器材的更迭。同時在社交媒體勢頭正盛的環境影響下,日常攝影在具有記錄屬性的同時,也具有了秒上傳、云分享、強社交等特點。
參考文獻
[1]20世紀西方藝術批評文選[M].河北美術出版社,沈語冰,2018
[2]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系[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沈語冰,2010
[3]1985年以來國際當代藝術理論[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英)科庫爾,2009
作者簡介:張佳喆(1999.02-),女,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7級視覺傳達設計平面與傳媒設計方向;蔡雪瑩(2000.01-),女,湖北十堰,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18級服裝與服飾設計;陳瑤(2000.04-),女,江蘇省鎮江市,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8級視覺傳達設計數字與交互設計方向;王晶(1998.10-),女,湖北省武漢市,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7級視覺傳達設計數字與交互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