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摘要:縱觀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寶庫,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文學作品、戲劇及傳統繪畫、雕塑、壁畫等都是中國傳統藝術形象的來源,同時也是我們動漫再塑造的源泉。(西游記、白蛇傳、哪吒)另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也是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境界。
關鍵詞:再創造;藝術形象;藝術“母題”
一、思想變化推動著藝術作品中表現手法的革新
夏巴尼·羅伯特曾經說過:“童年是人生的重要階段,人的品性在童年開始形成,我們長大后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童年時的所學與所為。”而在童年的所學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動畫”。年幼時的我們總是會被電視里的彩色“小人兒”吸引,動畫里的小人比圖畫里的更加生動有趣,動畫對情景的寫意及藝術刻畫使我們很容易被代入其中,所以我們會因為他們的勇敢而喝彩,也會因為他們受傷而難過,會因為好人勝利而開心,也會因為壞人得逞而憤怒。而這些,都是在童年的“教科書”里很難切身體會到的,所以動畫便成為了我們幼年時期的跨次元良師益友。
在西方美術史中, 我們發現藝術作品的表現手法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新的創造, 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 歸根到底是人們的思想認識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產生相應的變化, 當人們對外界有了新的認知之后, 便會通過雙手進行再創造。但是, 這并不代表不同時期的藝術品所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完全脫節的, 相反, 我們往往能在后來的藝術品中發現與以前的藝術品相似的圖案形式, 相同的處理手法, 甚至是一樣的藝術主題。
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經典橋段進行動畫的再創作是一種簡捷的創造方法,文學作品中有經典的藝術形象、情節供我們借鑒。如女鍋、婦娥、精衛等都是著名傳統藝術形象。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年生產的《寶蓮燈》是一部改編自中國神話故事的動畫長片,片中運用了大量的傳統藝術形象和素材,如三圣母(圖、二郎神、孫悟空等,事實證明這些傳統藝術形象都是極有價值的文化財富;我國第一部動畫電影《鐵公主》中的孫悟空、鐵扇公主、紅孩兒、牛魔王等形象均是來自《西游記》中的傳統文學藝術形象。另外《大鬧天宮》、《哪托鬧海》這些動畫片的人物原型也來源自《西游記》中的傳統文學藝術形象。另外,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形象的動漫再塑造是世界性的,比如日本、歐美等都有中國傳統藝術形象作品動畫再塑造的經歷和作品:《犬夜叉》、《最游記》、《龍珠》;美國的《悟能的力量》、《花木蘭》;韓國的《新編西游記》。
民間文化和文學藝術是我國動畫再創作的寶貴資源,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傳說、古代寓言故事、小說、神話、傳奇、該語等,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學藝術形象資源均給我們的動畫創作帶來了廣闊的空間。當然,我們不能將這些題材和藝術形象原封不動地制作成動畫。那樣會使我國動畫作品“陳舊、無趣,只有將其合理的改編、創新,才能使廣大觀眾,尤其是兒童觀眾接受”。
二、 藝術“母題”及藝術再創造
《新英漢詞典》中有一個藝術概念:“母題”: (1) 藝術品中重復的基本圖形、基本色調 (the colour motif) ; (2) 音樂作品中的主要調試結構、主旋律等等; (3) 藝術品的主題; (4) 動機、目的。”而葉明輝先生通過對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研究, 在其《藝術母題新解》一文中進一步提出“……母題應理解為是體現出某種形式處理手法或風格的畫面基本圖形或局部圖形……”。由此, 我們可以把以上藝術品中出現的相同形式處理手法理解為每一時期藝術家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對“母題”的認識及再創造。我認為, 對藝術史中“母題”的認識與了解, 于每一位學習藝術的同學, 或者是藝術家, 來說都是有意義, 有價值的。因為通過對“母題”的了解并且結合自己的思想觀念, 個性特征, 時代背景, 才有可能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可以說對“母題”的了解, 不僅能夠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 還能夠推動藝術家表現手法的革新, 更重要的是, 使藝術家能夠站在一個比較全面的知識構架體系中認識人類藝術創作行為中的某一規律。在藝術作品中, 我們能具體地看到藝術家對于“母題”的了解之后如何運用“母題”中某一部分進行再創造的我們能具體地看到藝術家對于“母題”的了解之后如何運用“母題”中某一部分進行再創造的。
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都在“母題”的某一方面進行再創造, 對于提出“母題”概念之前的藝術家來說, 我們不能肯定他對藝術作品的創作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但是, 20世紀的藝術史學家們讓這種或許是無意識的創作狀態上升為一種有意識的認識形態20世紀的藝術史學家們讓這種或許是無意識的創作狀態上升為一種有意識的認識形態, 找出了藝術作品中存在的靜止與運動這樣一種發展的規律, 并把這樣一種規律科學的歸納為“母題”這一概念。很多國外學者像沃爾夫林, 威伯斯特, 赫伯特·里德, 帕諾夫斯基, 包括國內歷史學家, 藝術史學者們都在理論方面對“母題”進行了反復的研究與推敲, 使其概念更為準確。當我們對“母題”這一概念有了明確的認知之后再把它帶到人類藝術史中看藝術作品時, 我們能更加理性地認識到藝術作品是如何進行再創造的, 也更明白了在藝術中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有很多人, 對于藝術中的繼承與創新解釋為:繼承前人創作藝術的精神, 結合當下, 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由上述可知, 這樣的觀點比較含糊而且也有其片面性。一位藝術創造者, 不可能脫離前人的創造, 而憑空的創造出新的東而憑空的創造出新的東西。我認為最好的創作狀態應該是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后, 才能清楚還可以在哪些地方進行再創造。而且這樣的再創造也具有其創造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