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瑤



摘要:大浪街道現存的古村落較多,經過對5個代表性古村落的傳統民俗文化調查,發現各村落的民俗文化項目的資源相似度比較大,與飲食類相關的傳統民俗,至今保存較好。大浪街道開展了不少保護和傳承、發展的相關活動,但仍存在發展不均衡、人員的經費投入不足、保護難度大三方面問題。
關鍵詞:傳統民俗文化;現狀調查;問題
大浪街道是深圳市古村落比較集中的區域之一,最早的村落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據清代初年的《新安縣志》記載,轄區內大部分自然村落在清初已經出現,并延續至今。轄區內20個自然村落,其中18個客家村落,2個廣府村落。幾百年來,客家人和廣府人在大浪生活、生產過程中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特點鮮明的民俗文化。
一、傳統民俗文化項目資源分布
二、傳統民俗文化項目的留存狀態
這些傳統民俗文化項目主要有三種留存狀態:一是在民眾中已經消亡,只存在于文獻資料之中,比如哭嫁歌。二是已基本消亡,但仍活在人們記憶當中,或者在當下人們生活中偶有顯現,正在淡出日常生活,比如客家婚俗。三是當下廣大民眾傳承、使用的活態民俗文化,比如圓籠粄、客家黃酒。
三、傳統民俗文化項目的資源特點及文化空間現狀
大浪街道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資源相似度比較大,5個自然村落均為客家村落,其民風民俗都有比較大的相似性。二是以飲食類相關的傳統民俗,因飲食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至今依然廣泛存在于人們的生活當中。
當地傳統民俗文化項目保護工作仍處于早期的基礎建設階段,相關的資源現狀及保護情況如下:
四、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和發展存在問題
大浪街道對本土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正在有序開展,以大船坑麒麟舞為例,有向內的文化梳理和文化建設,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立了麒麟博物館。有向外的文化傳播和推廣,創辦麒麟文化節,推動麒麟文化入校園。舉辦羊臺山實景山歌大賽,將麒麟文化和山歌融入活動中,促進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挖掘本土山歌調,創作《好久唔曾相會過》《羊臺山放歌》等原創音樂作品。但在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
一是發展不均衡。地方標志性文化項目得到比較好的保護,相關資源的梳理做得比較好,配套的文化空間建設很有特色,比如麒麟博物館、虔貞女校。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文化項目還處在原生態的狀態,比如客家婚俗已經發生較大變化,而龍華墟已經廢棄,傳統客家小吃又因為司空見慣沒有進行文化的挖掘整理。
二是人員和經費投入不足。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充分激發民間力量支持,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傳統文化的歷史挖掘、項目活化、宣傳教育、活動開展等工作均需要長期投入大量和人力和物力,但在街道這樣一個基層單位,工作人員和經費都有相當大的局限。村民又把重點放到了經濟建設上,對傳統民俗文化不夠重視,年輕人又沒興趣傳承,造成傳統文化面臨逐漸消失的問題。
三是保護難度大。大浪街道正處在城市建設的新階段,過去以農業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早已發生改變,而依附于農耕文明的傳統文化空間正迅速消失。城市更新將打破各村傳統的聚居方式,自然村將變成商品小區,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涌入,老民宅、老建筑將被拆掉,傳統節日的民俗項目也將越來越少人參與傳承。傳統文化習俗依存的土壤和開展的空間即將面臨消失,保護和傳承的工作難度就變得更大了。
五、保障機制的建立
為做好轄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大浪街道文化管理部門應建立相應的機制,提供管理所需的人、財、物等各項保障。
(一)管理機制保障
建立大浪街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小組,擬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以及熟悉大浪街道傳統文化的民俗專家、人類學專家、旅游開發專家等對保護與開發工作進行全面的學術指導和智力支持。
(二)人才建設保障
對從事傳統民俗文化的工作人員實施短期培訓計劃和中長期教育、培訓規劃,組織相關人員到外地考察交流,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學科和多形式的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人才教育培訓機制, 提升工作人員的管理工作水平。有針對性地對項目所在地的學校教師進行培訓,使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在學校生根發芽。
(三)資金投入保障
大浪街道及各社區應將建立專項活動資金,并納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用于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研究、歷史人物故事的的整理和征集、傳承人的培養和資助、人員培訓、宣傳展示活動等。
(四)數據庫建設保障
開展傳統民俗文化項目的收集整理工作,對搜集到的相關實物、文獻、代表性作品等進行文字、圖片、影像的記錄,建檔保存,建立本土傳統民俗文化項目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