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為民 李留江 付云寶 李 怡 孫 悅
新疆兵團第八師畜牧獸醫工作站,新疆石河子832000
新生羔羊消化系統功能尚未健全,抗病力低下,患病后常造成新生羔羊死亡。初生羔羊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養殖環境,沒有嚴格消毒,母羊身體、乳房等部位清潔性較低;新生羔羊會因為好奇舔舐環境中各種物體,常將大量病原體攝入體內,引發腹瀉疾病。冬季,簡易的圈舍內溫度往往隨外界氣溫的變化出現較大的溫差,以及夏季的高溫都能引起羔羊劇烈應激而發生腹瀉。
2016年10月-2019年5月。
1)隨機選取6 家規模羊場飼養的198 只羔羊作為試驗羊,羔羊是指出生至60日齡的羊。
2)采用單因素試驗設計,分別在“規范場”的3個場和“一般場”的3 個場隨機選擇出生日齡、體重(2.36±0.15 kg)接近的羔羊各33 只,共計198 只,原圈舍飼喂;60日齡時稱重、記錄并比較分析。
3)“規范場”和“一般場”選擇的依據。通過人工控制的方法,冬季圈舍能夠增溫排濕,通風換氣,夏季防暑降溫加濕的養羊場暫稱“規范場”,反之則把它暫稱“一般場”。具體是:“規范場”指場區內生活與生產區分離,人行、機械通道能夠硬化和綠化,舍內羔羊育成在離地的“床”上,舍內有增溫排濕設施,管理完善,病菌數量和種類較少;冬季舍內溫度和濕度分別保持在5~15 ℃、50%~70%,舍內空氣質量能夠達到郭繼柱[1]的要求標準。“一般場”指生活與生產區未分離,人行、機械通道未硬化與綠化,羔羊育成在地上,病菌數量和種類較多;冬季舍溫度和濕度分別保持在-5~5 ℃、85%~90%,舍內空氣質量不能達到郭繼柱[1]的要求標準。“規范場”和“一般場”2 家養羊場飼養管理、飼喂方式基本相似。
1)課題組根據調查的需要設計羔羊圈舍內環境數據匯總表,記錄每天早、中、晚3 次圈舍的溫度、濕度、有害氣體(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數值,并詳細記錄每天羔羊的飼喂、活力、腹瀉、治療、轉歸等情況;日常記錄由本場技術人員完成。試驗期間,“規范場”和“一般場”羔羊圈舍每天分別在早、中、晚監測溫度、濕度、有害氣體(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數值,并認真詳實記錄。
2)現場調查:現場了解羔羊的飼養、發病、治療、轉歸等情況。
羔羊腹瀉總發病率(%)=發病數/羔羊總數×100%
羔羊腹瀉死亡率(%)=死亡數/羔羊總數×100%
羔羊腹瀉病死率(%)=死亡數/發病羔羊數×100%
3)使用營養瓊脂培養皿、麥康凱瓊脂培養皿,分別放置于羔羊舍的兩端和中間3 個點位,距離地面50~75 cm 的位置;打開培養皿,暴露在空氣中,靜止10~15 min 然后蓋上蓋,封好,放入37 ℃恒溫箱內培養24 h,待檢。
4)使用的監測儀器:深圳市沃賽特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DR70C-NH3在線式氨氣檢測儀、DR70CCO2在線式二氧化碳檢測儀、DR70C-H2S 在線式硫化氫檢測儀;深圳市拓普瑞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TP401 溫濕度表。
5)差異性分析方法:通過Excel 2003 和SPSS 10.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數據用Descriptive Statistics 中的Crosstabs 方法進行分析。
“規范場”和“一般場”的羔羊圈舍環境的溫度、濕度及有害氣體檢測情況見表1。結果表明:在“規范場”和“一般場”舍內,平均溫度分別為9、11、10 ℃和-3、-4、-4 ℃,差異顯著(P<0.05);平均濕度分別為55%、63%、60%和95%、90%、90%,差異顯著(P<0.05);氨氣的平均濃度分別為2.37、2.63、2.38 mg/m3和6.21、5.94、6.01 mg/m3,差異顯著(P<0.05);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分別為2 876、3 037、2 986 mg/m3和3 487、4 102、4 069 mg/m3,差異顯著(P<0.05);硫化氫的平均濃度分別為0.046 1、0.041 8、0.035 3 mg/m3和0.071 4、0.069 2、0.069 8 mg/m3,差異顯著(P<0.05);而舍內各環境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其中溫度高低對舍內NH3與CO2氣體的含量有明顯的影響,舍內空氣濕度的變化對TSP、PM10的含量和糞便含水量對舍內NH3的含量也有明顯的影響,它們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3 種不同羔羊飼養的環境,經自然接菌后24 h恒溫培養,計數培養皿上生長的菌落數情況(表2)。由表2可知,隨著圈舍環境衛生條件的變差,生長在培養皿菌落數逐漸增多;“規范場”和“一般場”舍內,平均菌落數分別為5、7、7 個和17、22、27 個,差異極顯著(P<0.01)。
“規范場”和“一般場”的198 只羔羊在不同環境、相近的飼喂方式下,羔羊腹瀉發病情況見表3。隨著圈舍環境衛生條件的下降,羔羊發病率、死亡率呈增長的趨勢;“規范場”和“一般場”舍內,平均發病數分別為6、6、3 只和15、13、17 只,差異顯著(P<0.05);平均發病率分別為18.18%、18.18%、9.09%和45.45%、39.39%、51.51%,差異極顯著(P<0.01);平均病死率分別為16.67%、16.67%、0%和33.33%、46.15%、51.51%,差異極顯著(P<0.01)。
由表4可知,“規范場”和“一般場”舍內飼喂的羔羊,出生平均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60日齡平均體重分別為11.0、11.6、12.3 kg 和8.9、9.1、8.7 kg,差異極顯著(P<0.01)。
1)墾區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高溫而炎熱。羊舍管理的難點和要點在于溫度、濕度和空氣清潔度的調控,做好保溫的同時控制濕度,需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調節;羔羊圈舍的溫度、濕度和空氣清潔度保持適合的范圍,可以減少羔羊腹瀉,提高羔羊成活率。吳彥[2]認為:“羔羊圈舍的衛生條件差,產羔圈舍比較簡陋,不能確保夏季涼爽,冬季保溫,從而導致圈舍內溫差波動較大,圈舍不干凈衛生、太潮濕等,都容易引起羔羊腹瀉……;加強對羔羊的管理,改善羔羊的生長環境,保持圈舍干燥衛生、保溫、降溫、通風透氣好,盡量減少對羔羊的應激是減少羔羊腹瀉的關鍵手段”。此次調研的結果也正好說明,控制環境、減少羔羊腹瀉是提高羔羊成活率的關鍵。

表1 溫度、濕度及有害氣體檢測結果

表2 培養皿上生長的菌落數量統計

表3 “規范場”和“一般場”羔羊腹瀉發病情況

表4 羔羊出生及60日齡斷奶體重統計
2)控制環境不但減少羔羊腹瀉疫病的發生,而且保證了羔羊正常的發育,避免了因羔羊腹瀉造成的生長發育遲緩,斷奶個體體重不達標,甚至引起羔羊死亡;這種差異在羔羊隨后的一生中也無法補齊,是養殖場生產效益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