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文 白璧輝 謝興文,4* 李鼎鵬,4 徐世紅,4 黃晉
1.甘肅省中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2.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3.甘肅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甘肅 蘭州 7300504.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減少和骨結構退化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致使骨骼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1]。其高的發病情況及其并發癥嚴重影響著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目前國內關于體質形態、肌力、坐立平衡相關因素與OP的相關性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對2 070名中老年人群的基礎身高、體重、臀圍、腰圍、左右手握力、坐立實驗與OP發病關系進行分析。旨在通過分析中老年人群值基礎體質的規律,為針對性進行骨質疏松精準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對蘭州市兩個社區固定居民進行調查,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從自愿加入的居民中選取2 070名納入該研究。對社區45歲及以上女性,50歲及以上男性進行篩查,對自愿加入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的居民納入研究。
1.1.1納入標準:①蘭州市兩社區5年以上常住人口,女性年齡≥45歲,男性≥50歲;②對自愿加入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的居民。
1.1.2排除標準:①診斷為骨質疏松癥患者;②有重癥心腦血管疾病及神經精神系統疾病者;③體內含有金屬物質的人群;④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對象。
1.2.1骨密度測定:應用雙能 X 線骨密度儀(HOLOGIC,美國 Hologic Wi),后前位測定腰椎(L1-L4)和左側股骨近端,即左側股骨頸(Neck)、Ward’s三角區、大轉子(Troch)、粗隆間(Shaft)、股骨總量(Total),獲取以下參數:雙股骨 T、雙股骨 X、脊柱 T、脊柱 Z。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g/cm2)表示。
1.2.2身體測量:身體測量內容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臀圍、雙手握力。體檢所用設備采用統一技術規格產品。身高儀:滑測板立柱式,長度為2.0 m、最小刻度為0.1 cm;體重秤:電子體重秤,刻度精確到0.1 kg,最大稱量150 kg;腰圍尺:長度為1.5 m,寬度為1 cm,最小刻度為0.1 cm;握力器:電子計數握力器,刻度精確到0.1 kg,最大稱量90 kg。身體測量方法按照統一方法進行,所有測量員參加統一培訓,合格者方可參與測量工作。每種體檢項目需由兩名調查員完成,起到糾正姿勢、核對讀數、防止差錯。
骨礦含量診斷標準和峰值骨密度丟失百分率及分級標準。參考WHO的標準和2017中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制定本標準:DEXA測量中軸骨峰值骨量(M±SD)為正常參考值。正常:M>-1SD;骨量減少:-2.5SD≤M≤-1SD;骨質疏松癥:M<-2.5SD。

研究顯示2 070名調查者中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陽性1 515(73.19%)名,其中男性557名,女性958名;陰性555名(26.81%),其中男性17名,女性538名。
2.1.1身高:研究顯示,男性居民不同身高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女性和全人群不同身高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不同身高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 Table 1 High osteoporosis risk rate assessm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height
2.1.2體重:研究顯示,蘭州市兩社區居民體重≤55.0 kg、55.1~65.0 kg、65.1~70.0 kg和≥70.1 kg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分別為61.54%、68.22%、76.33%和85.7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按性別分層分析顯示,不同體重居民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體重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 Table 2 High osteoporosis risk rate assessm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body weight
2.1.3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研究顯示,男性居民不同BMI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女性居民不同BMI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全人群中BMI<18.5 kg/m2、18.5~23.9 kg/m2、24.0~27.9 kg/m2和≥28 kg/m2,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分別為72.73%、66.08%、77.46%和78.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不同BMI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 Table 3 High osteoporosis risk rate assessm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BMI
2.1.4腰圍:研究顯示,中心性肥胖的居民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的居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根據性別分層分析未發現此特征。見表4。

表4 不同腰圍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 Table 4 High osteoporosis risk rate assessm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waistline
2.1.5臀圍:研究顯示,蘭州市兩社區居民不同臀圍IOF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5。

表5 不同臀圍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Table 5 High osteoporosis risk rate assessm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hip circumference
2.1.6腰臀比:女性腰臀比≥0.85者骨質疏松高風險率為67.43%,<0.85者為59.8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全人群中不同腰臀比的居民骨質疏松高風險率差異也存在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6。

表6 不同腰臀比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Table 6 High osteoporosis risk rate assessm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waist-to-hip ratio
2.1.7腰高比:對腰高比的分析顯示,女性和全人群腰高比≥0.50者骨質疏松高風險率均高于<0.50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7。

表7 不同腰高比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Table 7 High osteoporosis risk rate assessment in people with different waist-height ratio
以是否具有骨質疏松癥高風險為因變量,不同的體態指標為自變量,分別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腰臀比、腰高比和左手肌力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他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8。

表8 不同體質形態骨質疏松癥高風險與低風險組監測指標比較Table 8 Comparison of monitoring indicators between high-risk and low-risk groups of different physical forms of osteoporosis
研究發現身高、體重的改變,會成為OP的高風險因素[2],聶達榮等[3]研究發現人體的身高越高,體重越重產生OP的風險越大。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關節退行性改變,關節腔隙逐漸變窄,從而導致身高降低,而身高越高變化越大,在此基礎上如果體重越重則會嚴重磨損骨質,導致OP的出現[4-5]。在兩社區的調查中也證實,身高≥165.1 cm的居民骨質疏松高風險率是≤155.0 cm居民的2.89倍(95%CI:2.09~3.99),體重≥70.1 kg者高風險率是≤55.0 kg的居民的3.77倍(95%CI:2.74~5.20)。在BMI的調查中,發現BMI<18.5 kg/m2、18.5~23.9 kg/m2、24.0~27.9 kg/m2和≥28 kg/m2,骨質疏松風險測評高風險率分別為72.73%、66.08%、77.46%和78.34%,柴生颋等[6]研究也證實較高的BMI會增加OP的發生,甚至是脊柱壓縮性骨折。
研究發現,伴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的含量及功能的動態平衡會逐漸下降,肌肉的萎縮將加劇OP的產生[7-8]。謝華等[9]研究發現老年人營養不良將加劇握力的喪失,發生OP的風險會明顯增加。加強體質鍛煉,攝入高蛋白質的食物,將有助于提高骨骼肌的能力。左右手握力及坐立實驗與OP的發生不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但從基礎數據中發現,左右手握力在20.1~25.0 kg的OP高風險人群分別824例及780例,而這個握力標準較正常人明顯降低。而坐立實驗中≥8.0 s的OP高風險數達到了1225例,說明伴隨著肌力的下降,中老年人群的平衡能力下降,這從側面反映出中老年人跌倒的風險增加,發生OP性骨折的風險增加。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老年人群的營養膳食豐富,由于缺乏適當運動鍛煉,超重和肥胖人數逐漸增多,楊倩[10]在對4 968名蘭州市中老年人群的調查中發現,超重率達到37.6%,肥胖率為10.4%,腰圍、臀圍、腰臀比、腰高比明顯增加,會誘發心血管、內分泌等多種疾病。而這些慢性病的發生恰恰是誘發OP的風險因素。從分子機制的研究發現[11-12],肥胖可導致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化成脂細胞,導致在髓腔內蓄積,使得骨微循環出現障礙,導致骨量下降。通過對兩社區的對比,發現中心性肥胖的居民高風險率是非中心性肥胖居民的3.54倍(95%CI:2.97~4.23)。臀圍≥89.5 cm(男)/≥92.6 cm(女)的居民高風險率是<89.5 cm(男)/<92.6 cm(女)的1.41倍(95%CI:1.10~1.81),腰臀比≥0.90(男)/≥0.85(女)的居民高風險率是<0.90(男)/<0.85(女)者的1.34倍(95%CI:1.10~1.63),腰高比≥0.50的居民高風險率是<0.50的居民的1.41倍(95%CI:1.14~1.74),可見肥胖導致的一系列體態的改變,對蘭州市兩社區居民出現OP具有較高的風險性。
綜上,本研究發現,OP的發生與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腰臀、腰高等相關因素關系密切,且身高較高、體重較重、腰圍較大、臀圍較大、腰臀比大、腰高比的蘭州市居民,發生OP的風險因素較高??删哂嗅槍π缘貙Υ祟愔欣夏耆巳哼M行骨量風險測評,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早期防治,從而降低OP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