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峰
圖1 周盤壺
紫砂壺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品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著中國陶瓷制品的極高工藝水準與茶道文化的蓬勃發展。紫砂壺外形美觀精致,具有典型的中國古典藝術韻味,在內涵上,紫砂壺除了傳遞中國深厚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外,常包含深刻哲理、人生理想與道德追求等,體現出紫砂壺藝術深刻而高雅的藝術境界。正是在這種“內外兼修”的條件下,紫砂壺藝術才得以在五百年間長盛不衰,甚至是茶道活動中的“主角”,一些紫砂壺還因自身特殊性具有重要收藏價值與文獻價值,這些都說明了紫砂壺的藝術水準與文化意義。
在深厚豐富的文化藝術積淀下,經過五百余年的發展,紫砂壺種類款式繁多,后人在繼承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使得紫砂壺藝術有深厚根基又包含時代精神,圖1“周盤壺”就是這樣一種。
“周盤壺”為“曼生十八式”之一,是紫砂壺中的經典款式。這一壺型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羅盤,由陳曼生最早開創,其中包含曼生多年來為人為官的哲學思考與人生感悟。曼生喜好夜讀,每至夜深倦怠之時,閉目而思便覺人生艱辛與在官場之中的許多“不得已”,偶然見一羅盤,隨意用手撥動見羅盤柄始終指向同一方向,遂從中獲得人生啟發,便設計出“周盤壺”,象征做人應堅定心中準則,又圓潤謙和,有寬廣胸懷,能屈能伸。此后這一壺型便傳承下來,手工藝人根據個人審美取向的不同在周盤壺造型基礎之上做出改變,使壺在具有深厚的哲學思想的同時包含個性特征。
此壺特點首先展現在壺身部分。略扁的圓柱形壺身是周盤壺的特點,此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此壺壺身寬闊,端正大方,圓形的大平底使壺身穩重非常,壺身邊緣棱線清晰流暢,整個壺身將圓潤端正融合起來表現,象征為人心胸寬廣,曲直合一的態度。此壺特點在于壺面的處理。可以明顯看出此壺壺面并不是平緩一致的,而是有明顯的起伏變化,在壺面之上如同海浪,使原本較為沉靜的壺體更加生動,這種“波浪”效果使壺呈現出六方器的韻味,增加了欣賞趣味,同時也象征人在大風大浪之中要堅定不移,不改初心,才能不改變自己最初的形狀,與此壺整體穩定但包含變化的特征是相一致的。
與壺身造型相配合的是六方特征明顯的壺蓋。壺蓋棱角分明清晰,造型標志,與壺口相接形成對稱的結構。壺蓋內部稍稍凹陷,以此襯托寬闊立體的邊緣部分,中央部分則與壺蓋邊緣保持一致,這樣使壺蓋形成一種規律變化的整齊美感,與壺表面的起伏是相應和的。壺蓋中央是小圓柱形的壺鈕,雖然小巧但其表面與壺身一樣具有起伏,使壺保持整體藝術結構的一致。
從壺身整體造型上看,此壺將傳統周盤壺的氣質“具體化”了,手工藝人在打好身筒后,運用工具制造出壺面的起伏,這種起伏要保證圓潤自然,將周盤壺所傳遞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表現的恰到好處,通過這種藝術設計,使此件周盤壺藝術特征鮮明,也更易使人從中受到啟發,除此之外,還會給人以獨特手感體驗,從觸覺方面感受紫砂壺結構的靈活多變。
壺身兩側是十分纖細簡約的壺嘴與把手,二者線條硬朗利落,俊逸明朗,象征人生的另一種境界,也就是堅持個人準則的一面。與波浪起伏的壺面相配合,正是將“周盤壺”那種豐富的內涵具體化了。壺整體呈古樸低調的棕色,又不失溫柔謙和的氣度,泥料的紋理十分清晰,有古樸自然之美,與壺的造型結構所傳達出的氣質相一致。
“周盤壺”是手工藝人結合個人審美趣味與對周盤壺內涵的理解設計而成的。從工藝上看,此壺結構清晰穩重,各部分都是細膩精致,沒有一絲瑕疵,符合紫砂壺藝術的基本要求;從藝術個性與內涵文化上看,手工藝人有意將周盤壺的內涵外在化,使人們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周盤壺的美與紫砂壺的魅力氣質,從壺中獲得深刻啟發。
“周盤壺”造型獨特,內涵文化表現明顯。對于紫砂壺藝術來說,朦朧的意境美是一種選擇,但如此壺這樣具有智性特征的作品則指向中華文明深刻理性的一面。通過對“周盤壺”的分析,在了解這一經典款式的同時,也了解到手工藝人的不斷探索與紫砂壺藝術發展的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