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娟
圖1 福祿壺
“福祿”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紋樣之一,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綿長的美好含義,是中國吉祥文化的組成部分?!案5摗笔且环N抽象的概念,在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具象且多樣的,諸如龍、蝙蝠、竹子、葫蘆等具有吉祥內涵的動植物皆可象征“福祿”,這決定了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事物與“福祿”之間的橋梁,藝術作品就成為承載“福祿”內涵的主要形式之一。
紫砂壺與中國吉祥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尤為緊密,“福祿”也可以說是紫砂壺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一個經典主題,圖1“福祿壺”就是一件手工藝人在繼承傳統(tǒng)紫砂壺造型的基礎上,結合獨特裝飾,表現(xiàn)“福祿”文化內涵的一件作品。在紫砂壺較為有限的空間之中,手工藝人力圖呈現(xiàn)紫砂壺技藝的精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通過紫砂壺展現(xiàn)藝術與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進步的宏大場景。
唐代李泌云:“方如行義,圓如用智?!笨此坪唵蔚囊环揭粓A實際上包含著古人們的大智慧,在紫砂壺中,方器與圓器是兩種基本造型,前者有俊美明快之風,后者圓潤而不失氣度,代表著兩種中國傳統(tǒng)藝術風度。“福祿壺”選擇了圓器造型,圓形通常象征圓滿、完美,用于表現(xiàn)“福祿”這一內涵是十分貼切的。壺身造型中規(guī)中矩,極為端正,壺面的弧度在構成飽滿圓潤之勢的同時又不會使壺過于憨厚。平緩的肩部有可靠寬容之美,壺下部線條與壺身兩側線條自然過渡,漸漸匯聚形成圓形平底,這樣就穩(wěn)定了壺的氣韻,又使壺具有靈活智慧的美感。從造型上看,此壺使傳統(tǒng)圓器剛柔結合、外圓內方的特點得到完美呈現(xiàn),在展示紫砂壺傳統(tǒng)工藝的同時揭示了傳統(tǒng)造型的豐富內涵。
壺蓋圓潤飽滿,線條流暢,置于壺身中部,與壺身連接部分十分細致。除壺蓋部分,壺嘴與把手皆與壺身鑲嵌而成,要保證連接的緊密與線條承接之間的自然順暢,使壺如同一體制成,提高了壺的工藝水準。一彎嘴與把手粗細一致,盡顯紫砂壺藝線條的靈活變化,二者與壺身鑲嵌的角度是極有講究的,能夠在結構上起到穩(wěn)定壺重心的作用,是壺結構美體系的一部分。
圓潤的造型與結構部分已初步構建出“福祿”的輪廓,要使這一主題更加具體,就要依靠一些藝術手段來實現(xiàn)。首先是壺鈕部分。手工藝人將壺鈕塑造成瓜果藤蔓狀,壺鈕位于壺蓋中間,有“拔地而起”的新生美感,壺鈕上紋理清晰,有仿生效果,更為生動的是壺鈕左側有一只小蝸牛,使壺的自然效果更加強烈,為欣賞者們提供了一種觀賞的趣味,細致體會自然的生命感。另一部分裝飾在壺面右側。寬大卷曲的葉片從把手處生長而出,細細的藤蔓在壺面上延伸,同樣是自然生命魅力的展現(xiàn)。結合這兩部分裝飾來看,壺身像是一個生機勃勃的葫蘆,使“福祿”這一主題得到具體化。
這兩部分裝飾的最大特點是立體感,在視覺上十分明顯,在觸覺上更加真實細致,這種裝飾技法稱之為“捏塑”。手工藝人首先要捏制出所需圖案,再配合鑲嵌于壺面上,最后強化細節(jié),達到壺中呈現(xiàn)的藝術效果,捏塑是一種較為復雜和考驗手工藝人觀察能力、技藝水平的裝飾技法。壺選用色澤醇厚的紫泥燒制而成,古樸厚重更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手工藝人運用自然動植物詮釋“福祿”,意在提醒人們應從平淡的生活和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世間的和諧與美好,這就是一種吉祥與福氣,且易于被人們理解與接受,有利于“福祿”文化及紫砂壺藝術的傳播。
“福祿壺”在承載“福祿”這一主題的同時,也是對這一圖騰或吉祥文化的豐富與發(fā)展。手工藝人將視角置于廣闊自然中,憑借個人高超的工藝,無論是在形的塑造還是裝飾的配合上,均十分嚴謹,是手工藝人藝術態(tài)度的表現(xiàn)。“福祿壺”能夠讓人們在一種平和輕快中感受吉祥幸福,品味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紫砂壺藝術的博大精深,最終使“福祿壺”獲得更加豐富的意義與情感。
“福祿壺”采取一種簡約與精致相配合的策略,空間分布較為合理,在壺表面開辟廣闊的自然空間,內部則深入文化傳統(tǒng)。本文通過對其造型裝飾進行分析,一方面是體會紫砂壺藝術水準,另一方面在于細致揭示“福祿“內涵,同時為紫砂壺藝術賞析增添新的視角,為紫砂壺藝術及其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