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芬
圖1 春滿如意壺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中,大多都秉承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低調內斂,托物言志是其一貫的風格特征,由此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經典作品。紫砂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就和文人雅士結下了不解之緣,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宜興的紫砂匠人把尋常生活之中的所見所悟都通過紫砂材質表現出來,還把許許多多中國民間的吉祥紋飾裝飾于紫砂壺上面,一方面增加了紫砂的美觀大方,另一方面也把其中蘊含的美好情感彰顯出來,讓人們在喝茶品茗的同時,更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深情厚意。
筆者的這件“春滿如意”壺采用了黃龍山原礦降坡泥精制而成(見圖1),呈現出胎骨致密,砂粒凝潤,溫潤如玉的精美質感。壺整體的設計感覺宛如一幅傳統的中國畫卷。壺身扁圓飽滿,形制如同一個蒙古包一般,橙黃色的格調顯示出草原的遼闊和蒼茫,壺身底部又捏塑出凸起的長城造型,體現出巍巍中華屹立于世界東方的豪邁之情,長城萬里,邊關烽火,長城作為農耕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線,彰顯出了塞外風情的壯美。壺嘴彎流,修長雋永,出水非常爽利,壺把彎圈,端握舒適,讓人飲之如怡。壺蓋抽像似白云朵朵,仰望蒼穹,氣象萬千,上面點綴一顆宛如寶石一樣的壺鈕,拿捏特別的舒適,易于把玩。我在制壺之余,特別喜歡到處游玩,江南宜興當然沒有塞北草原這樣的景致,也沒有鐵騎都難以踏破的萬里長城。在多次的旅游之中,總是被草原的雄渾壯美、蒼茫遼闊深深的感動,也常常回想起“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遠古號角連營。于是特別想創作一把用紫砂來表現草原、長城、蒙古包等等北方元素的作品,使得南北融合,令人觀之耳目一新。于是在經過多次的斟酌和草稿的設計以后,決定采用傳統紫砂器型和現代的紫砂設計語言相結合的手法來演繹此件作品。“春滿如意”壺把黃龍山原礦紫砂的天然紋理和可塑性強的特點展示的淋漓盡致,實用大方的壺身上面蜿蜒盤旋中華民族的標志萬里長城。壺蓋的設計則呈現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特點,上面精美的如意紋飾宛如天空中的白云飄過,在這種氛圍的襯托之下喝茶品茗,更能夠讓人心馳神往、心生感悟。
在中國的地理版圖之中,塞北草原既是邊疆,也是農耕和牧業的緩沖地帶,在歷史上許多著名的邊塞詩歌便是來自于此。“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千古絕唱,把歷史的滄桑、時光的斗轉星移和邊關的傳奇表現的淋漓盡致。長城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應運而生,為了抵擋游牧騎兵的奔襲,中原歷代王朝不斷的修筑和加固長城,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可謂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壯舉。蒙古包則是草原兒女移動的家,傳統就是在這里產生,蒙古包內形成的最原始的部落形態,成為了溝通古今、連接未來的最好的橋梁。當草原上的春天來臨的時候,綠草如茵,萬物復蘇,藍藍的天空之中飄著白云朵朵,巍峨的長城守護著古老的家園,這種令人陶醉的美景過目難忘,于是筆者用“春滿如意”壺把這些元素都融合起來,既充滿了江南味道的細膩,又結合了塞北草原的粗獷,用紫砂獨特的造型藝術和技藝手法,表現出了我心目中的草原之春,在心曠神怡之中領悟到其中豐富的思想內涵。
紫砂發展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史,在紫砂藝術并不長久的歷程之中,融合了許許多多的中國傳統工藝和文化的表現形式,從而使得紫砂器從實用的品類一躍而成為精神層面享受,所以以文化為根基的紫砂藝術在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更之中并沒有消失沉淪,而是立足傳統,求實創新,開辟了紫砂藝術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