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奇
摘要:可持續發展能力全程制約高職院校學生在后學生時代的生產生活狀況和發展水平。身心能力、學習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抗挫折能力構成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本要素。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涉及到教學觀念、學習觀念、課程體系與實踐體系的創新和構建;從生活、社交與實踐活動的角度來看,高校需要著手構建多種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鍛煉與培訓,以促成學生逐漸形成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能力;要素構成;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7-0087-05
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支撐其自身持續性發展的先天稟賦與后天習得的能力、素養、經驗、資質、資格等因素及其總和。這些因素和能力既包括滿足當下以學業為中心的學習、社交活動所需的能力,也包括滿足未來的以就業為目標的擇業、創業活動所需要的能力;既包括以專業發展為目標的工作、勞動、實踐活動所需要的能力,又包括以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的生產、生活、社交、經濟、文化等活動方面所需要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全程制約高職院校學生在后學生時代的生產生活狀況和發展水平。當前,高職院校不少學生不同程度存在著體質下降、情感淡漠、精神懈怠、學習意愿不足、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不強、社會能力缺乏、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低下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或輕或重的存在,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學生離開校園走進社會后的社會生存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引起高職院校認真關注并予以切實解決。
一、問題提出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根源
提出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問題,有其深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根源。從理論依據上理解,主要是基于人的社會性本質理論、人的需要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其一,從人的社會性本質理論角度理解。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的豐富提升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在社會關系中不斷展開并逐漸實現的,由于構成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的變動不居,因此要求個體必須具備適應社會關系不斷變動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高職院校學生終究要從校園走向社會,從較簡單的校園關系到復雜的社會關系,要想在社會風浪中如魚得水,則離不開必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二,從人的需要理論角度理解。馬克思曾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 [1],“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為,人的需要具有多層次性與動態發展性。從人的需要和需求理論的角度理解,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不斷生成和提升的多樣化需要的滿足與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3]。其三,從可持續發展理論角度理解??沙掷m發展理論最初緣于資源環境問題,主要涉及經濟、生態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協調與持續問題,強調環境生產、物質生產和人的生產活動之間的和諧運行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這三者無疑都與人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這樣,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從資源環境到社會生產,再到人本身,便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從實踐根源層面理解,主要是由于個體身處其中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時代境遇瞬息萬變的客觀要求。這主要體現為: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性;社會化大生產加劇的工作崗位的流動性、不穩定性;知識信息與技術革命的快速更新對個體形成的應接不暇的沖擊;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帶來的就業、職業、生存等無處不在的現實壓力;教育的滯后性、有限性、局限性使教育不可能傳授給高職院校學生在后學生時代所需要的全部知識等。這些因素要求個體必須具備某些既能適應當前、又能適應將來各種變化的基本能力,以滿足個體參與未來的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需要。
二、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素構成
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素構成比較復雜,涉及思想素質、職業技能、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身體心理素質等諸多方面。其中起支配和主導作用的主要包括應對知識創新爆炸時代所需要的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應對職業現實和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與創新能力;應對現實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與人共處協作的社會能力;加之作為前提與保障系統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價值觀系統等身心能力,由此構成了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框架體系。
(一)身心能力
身心能力即身體系統——精神系統能力,主要體現在為個體生存與持續發展提供前提和保障的自我身心系統的自組織狀況及其水平。身心系統包括作為機體的物質系統與作為意識的精神系統,這些系統涉及先天與后天、智力與非智力等多方面因素。其一,身體機體系統的能力既與遺傳因素有關,又與后天的飲食、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等相關。身體機體素質會作為必備的前置因素和前提條件自始至終制約著個體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學??梢酝ㄟ^課程設置或專題講座,引導學生認識到合理的飲食、科學的生活方式、適當的體育鍛煉等對身心健康的制約性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學生則可以通過自我設計、自我安排把對身體機體的關注轉變為改善飲食、改善生活習慣和注重體育鍛煉的日常實踐,以提升身體機體系統的能力。其二,心理精神系統的能力以“態度系統——價值觀系統——意志系統”為主要力量和制約因素。個體的精神系統包括個體的價值、態度、情感、情趣、品德、心理和意志品質等諸多方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的建構,科學合理的職業目標、人生目標的設計,健康的親情、友情、愛情之情感系統的呵護,專業興趣度、職業認同度、生活情趣度的形成與提升,積極實踐、勤于實施、樂于行動的習慣的養成等,都會影響和制約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錘煉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亦至關重要,可持續發展更多的是一種過程的競賽,一如既往、貫徹始終的努力一刻也離不開個體的意志系統來支撐,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贏在意志”。
(二)學習能力
人類已闊步邁進到學習型時代,中國社會也無疑步入到學習型社會,學習能力對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形成不言而喻。學習能力是指個體學習更新知識技能以適應特定需要的能力。影響學習能力的因素錯綜復雜,諸如學習的意愿:基于對需要的認知、發展的期待等產生的學習的動力、意愿和意志;學習的方法:出于增進學習效果和經驗積累所形成的獨特而富有成效的學習方法;學習的目的:基于改正態度、增進知識、發展技能的主客觀需要,通過學習以實現發展個人潛能、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學習的內容:包括價值觀念、行為技能、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生活方式等;學習的層次:基于應付當前和未來發展需要、滿足精神享受需要的生存性學習、發展性學習、享受性學習等。凡此種種,都會影響到學習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由于身處學習型時代和學習型社會的時代境遇,學習將成為個體的重要生存方式,終身學習將成為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必須,學習能力也必會極大地制約著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能力
中國社會正全面進入創新活躍期、創造爆發期。一切創新最終都要由人來操作、實施和完成。一個創新的時代和創造的社會對個體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對于學生來說,創新能力是其綜合素養中最活躍、最核心的因素,創新“關乎學生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學生未來有效應對不確定性外部環境的制勝法寶,對于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一生的幸福生活而言,比考試技能重要得多”[4]。
(四)專業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能力是指通過特定的學習或訓練形成的完成某種工作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品質。專業知識是指學生對專業所涉知識、信息、理論等相關內容認識把握的廣度、深度及其創造性,主要表現為知識理論形態;專業技能是指學生基于一定的知識理論基礎,獨自或協作完成某項專業任務的實際操作方面的技能技巧,主要表現為實踐性、操作性行為形態;專業品質是指學生勝任專業實踐和專業工作的主觀條件,如專業認同度、專業興趣、團隊協作、情感意志、職業態度、職業技能等,主要表現為精神觀念性形態。高職院校學生專業能力的這三個方面是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值得注意的是,專業能力的顯示傾向于是一種潛在能力、一種可能性,還需要實現向現實職業能力的轉化。影響現實職業能力生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個人在實際工作中的業務能力。如對行業現狀與發展前景有很深的理解,對工作非常熟練,能不斷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在關鍵時刻承擔責任、完成重要任務。其次,是團隊協作協調能力。如上下級及成員間良好的溝通,人際關系的處理協調經驗。最后,是職場素養。如具備正確的是非觀、合理的價值觀、恪守規則、深諳職場禮節、具備明確的職業規劃和目標、積極樂觀的職場狀態等。這些職場因素的整合,才能使個人的專業能力轉化為職場實力,從而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五)社會能力
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本質的生成離不開社會交往與社會活動,所以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能力的培育對于走進社會、轉變為社會人至關重要。從幼兒園到大學,學生主要是浸泡在校園和課堂中,社會能力的欠缺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走向社會后的可持續發展,而社會能力是社會成員生存發展所必需的能力。一方面,社會能力是人的社會性本質的要求。個體的社會性能力是形成和發展社會關系從而豐富人的本質的重要支點和杠桿。不難理解,在“社會能力——社會關系——人的本質”人生路線中,社會能力構成個體人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一個有著良好社會能力的人可以建構更加豐富更加優質的社會關系,贏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獲得更多蘊藏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各種稀缺資源。另一方面,社會能力是個體社會化的手段與目的。社會化是外在的社會規范、價值體系、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內化為個體自身的行為標準的過程。個體社會化過程有賴于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在這種相互作用中,把握社會角色、設計生活目標、理解社會行為規范、知悉生活技能、駕馭謀生手段等社會性能力是順利社會化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同時,教育所要實現的正是推動社會人的生成,學生通過學校教育和非學校教育的學習和實踐,形成和積累社會能力,通過社會活動,促使個體與社會環境的充分接觸,完成社會化,進一步增進社會能力,達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六)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個體學習、生活、工作的必然組成部分,是生命向上成長的一部分。挫折雖然是必然的,但個體在面對挫折時的態度卻千差萬別,坦然、積極抑或抑郁、消極,會分化出層次有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境界??沙掷m發展是成長發展過程的持續性,在這一成長過程中,個體不可避免會遭遇各種困境、挫折、障礙、問題、風險等,愈挫愈堅、愈挫愈奮,在挫折中學習、成長,在困境中堅定而不是沉淪,在挫折中錘煉百折不撓的意志,積累戰勝困難的智慧與經驗,顯然為個體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抗挫折能力的生成一方面是個體積極應戰主客觀的障礙和困境而逐漸形成的,另一方面是個體有意識去尋找困難、困境、挑戰,并嘗試去錘煉自己的抗挫能力,以逐漸形成經驗,累積智慧和方法。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一是要認識到挫折是個體成長的一部分,二是要提高在挫折中學習、鍛煉自己的自覺性。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應嘗試開設挫折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使學生對于挫折在理論上有所把握、在實踐中有所鍛煉,以最大限度提高抗挫折能力,從而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積淀最基本的精神意志品質和方法經驗智慧。
三、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育路徑
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諸種能力因素是在學習實踐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具體來說是在學習、生活、社交和實踐活動中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
(一)學習角度的培養路徑
從學習角度看,涉及到教學觀念、學習觀念、課程體系與實踐體系的創新和構建。
1.創新教學觀念
第一,確立多元智能的觀念,發展以專業特長為支撐的多元智能,促進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在某種程度上擁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自我認識等多種智力潛能[5]。人類生存在一個復雜多樣的環境系統中,這種環境需要多種智能的組合。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形成和展開的,需要以專業特長為支撐的多種智能的發展與協調,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并確知學生的智能優勢與專業領域所在,因材施教,促進以專業特長為支撐的多元智能的形成與發展,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第二,確立主體間性的觀念,促進學生在主體互動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主體間性表明主體與主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個體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彼此孤立的“原子式”發展,在處理人與人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體間性體現為尊重、認同他人,承認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地位、權利,維護自然的權益,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從而增進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能力和外在條件。
第三,確立科學發展的觀念,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軸線,構建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個體的“態度系統—價值系統—意志系統”緊密相關,教育促成學生構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職業觀,是形成正確“態度系統—價值系統—意志系統”的精神內核,也是促成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基礎,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要精神內核。
2.創新學習觀念
第一,樹立方法學習的觀念,實現從知識學習到方法學習的轉變,促進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由于知識信息本身的日新月異,學習者始終面臨著習得的知識可能落后于知識信息更新的困境,而且高職學生今日所學的知識信息只是三、四年后的應用預期,加之職業崗位的頻繁變動性,所以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是面對千變萬化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
第二,樹立實踐學習的觀念,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學習的轉變,促進可持續發展。實踐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現實連接的橋梁,學習的成果作為一種潛在的價值,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轉化為實有價值,知識最初是從實踐中來的,最終也要回到實踐中去。高職學生在大學里專注于書本中的理論學習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而生活實踐、工作實踐、交往實踐將伴隨個體的終身,在工作生活及交往實踐中不斷學習是持續獲得知識的可靠路徑。
第三,樹立社會學習的觀念,實現從學校學習到社會學習的轉變,促進可持續發展。學習者的視野要超越課堂學習、學校學習的邊界,積極投身社會,在社會大環境中學習,學習書本中、課堂上、校園里不曾學到的知識。社會是個大課堂,是個體社會化的最終場所,社會既豐富繁雜、五彩繽紛又充滿挑戰,個體要在其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學習所需要的社會知識、社會經驗和社會技能,否則將難以適應現實社會,可持續發展亦無從談起。
3.創新課程體系設置
高職院校要構建公共通識性課程、專業技能性課程、職業素養性課程、社會能力性課程,以系統合理的課程建制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公共通識性課程。主要包括漢語、英語、信息技術、政治理論、思想修養、法律基礎、體育、就業創業、管理常識等公共課程。
第二,專業技能性課程。專業技能是專業領域所具有的實踐或操作能力,是個體進入職業領域從事專業工作的前提。專業技能性課程設計應圍繞專業實際工作所需的技能展開,突出實踐性、應用性、技能性,使學生實現學有所專,形成一技之長,憑借技術立身,促進可持續發展。
第三,職業素養性課程。職業素養性課程主要包括知悉和改善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念、職業倫理、溝通協商、團隊合作、職場適應、職場文化、創新意愿等相關的課程體系。
第四,社會能力性課程。主要涉及青年辦事能力、人際關系、態度改善、挫折應對、自我激勵等相關課程。
4.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基于實踐導向,圍繞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設計實踐課程體系,制定具體可行的實踐環節。著重構建以課程實驗、專業技能性生產實訓、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勤工助學、公益活動、社會實踐等為主要形式的實踐體系,促進學生通過多樣化的實踐鍛煉,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校園到社會、從學習到工作的無縫銜接。
(二)職業素養角度的培養路徑
從生活、交往和實踐活動角度看,涉及身心能力、社會能力、抗挫能力的培育,需要著手構建多種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鍛煉,促進可持續發展。
1.構建專業技能訓練平臺
堅持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參考依據,“教—學—做”三者結合,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邊學邊做、學以致用,通過課內實驗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等,使學生熟知專業技能規范與工作實際過程。
2.構建就業創業鍛煉平臺
通過提供就業教育、創業培訓、資金支持,通過提供見習崗位、構建創業基地、組建就業創業導師團等,增加學生鍛煉機會,使學生在摸爬滾打、困境磨礪中積淀就業創業能力,增進可持續發展能力。
3.構建社團沙龍交流交往平臺
通過搭建形式多樣的社團與沙龍平臺,增進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社交積極性,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學生處理與同學、師長、同事、領導、親屬及陌生人關系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交流交往的意愿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4.構建社會活動與辦事能力訓練平臺
通過開設綜合性社會實踐課程,讓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發展狀況與現存矛盾,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鍛煉辦事能力,為日后進入社會打下基礎。
5.構建挫折困境磨練平臺
通過構建挫折困境磨練平臺或相關指導課程,讓學生親身經歷或體悟學習、生活、交往、情感、就業、創業中所可能經歷或已經出現的各種挫折和困境,提高身心承受能力,磨練意志、提升智慧,促進可持續發展。
通過這些平臺,高職院校學生的身心能力、社會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得到有效鍛煉和不斷增強,從而推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3]余啟軍.需求視閾下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路徑研究———由西方經典“需求理論”引發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4(12):170-173.
[4]褚宏啟.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如何突圍?[J].中小學管理,2016(12):55-56.
[5][美]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8-9.
(責任編輯:張宇平)
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restricts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school era. Physical and mental 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social ability and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it involv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cept, learning concept, course system and pract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 it'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variety of platforms and guide students to exercise in many aspects, and to guide students to exercise and develop in various aspect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develo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elements of composition; cultiv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