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應以專業教育為中心,圍繞和突出專業能力培養,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此,需要進一步分析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內涵,總結專創課程融合的方式,包括公共課程融合、專業課程融合及專業教學內容融合;按照課程分類、學生分層、遞進培養模式,設計高職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科學組織靈活的創新創業課程實施方案,從而培養學生基于專業能力發展的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高職教育;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7-0067-05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提出,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019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雙創活動周提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質是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調動億萬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社會創造活力,更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潛能潛質。高職教育本質上是基于專業的教育,離開專業空談創新創業教育便成為無源之水,必須堅持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中心,在專業教育中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鞏固專業知識。為進一步將創新創業教育落實到具體課程中,構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教學組織成為緊迫且實際的重要任務。
一、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內涵
創新與創業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創新活動經過相應的商業計劃打磨能轉化為創業活動。創業既包括個體層面的創業,也包括組織層面的創業,即在現有組織內部引發現有員工的創新觀點進行創業[1]。創新創業更多強調的是創立以創新為手段,以盈利和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企業。從高職教育領域來看,高職創新創業基本內涵則為專業性、創新性和創業性。
(一)專業性
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屬性是專業性,目的是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的應用人才。從本質上為創新創業活動進行定性,必須按照職業成長規律和專業教育特點,從培養專業人才的角度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因此,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學生創業,也不是空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而是在專業能力培養中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鞏固專業能力,兩種能力培養相互融合,最終提升專業發展能力。
(二)創新性
創新性是高職創新創業活動的第二屬性,是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前提條件。創新是指為實現未來理想效果,在現實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行為,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的外化、物化、形式化。具體類型包括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創新、組織管理創新。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學習創新思維及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從而為未來的創業活動打下一定基礎。
(三)創業性
高職創新創業的第三屬性是創業性。創業是創立一個以創新為手段,以盈利和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企業,是在一定創業環境中如何識別機會并利用機會、動員資源、創建新組織和開展新業務的活動[2]。因此,真正的創業活動是以成立新企業為目標并持續不斷盈利。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強調以創業過程為手段,著重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
綜上所述,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在本質上是依據高等職業教育規律,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核心,教會學生創新基本手段和創業基礎知識,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二、基于創新創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典型課程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在國外已經研究多年,具有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當前國內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基本以杰弗里·蒂蒙斯的經典創業框架“商機識別——創業團隊——資源管理”作為基礎[3],按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高職教育發展特點,構建典型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整體課程體系按照創意、創新、創業三階段和普及課、專業課、集中實踐課三類型,開設9門基本課程。按照機會成長線特點,將成長過程分為創意、創新、創業三個階段,比較符合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創意階段主要是為了發現問題并提出可能的解決思路,形成初步的解決方案。創新階段需要在創意的基礎上,利用創新技術、創新方法等提出成熟的解決方案,通過實驗或試驗獲得可以解決問題的現實產品。創業階段則將創新產品轉化為市場商品,解決營銷、生產、銷售、成本核算等問題,并能夠籌集和運用資源,最終獲得商品利潤。
相應開設課程分別為“創新思維”“創新方法訓練”“創業基礎”“創客技術”“商機識別”“創業團隊管理”“新設企業融資”“創業企業運營”“創業模擬實訓”,并分別用編號①至⑨標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可以依據這些基本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課程整合,例如,可以將“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訓練”整合為“創新思維和方法訓練”一門課。
三、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入專業課程的基本方式
專創深度融合需要從創客文化育人、專業課程育人和課外實踐育人三個方面全面展開[4],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多維遞進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其中,專業課程實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方面,創新創業教育雖然自成體系,但需要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在專業課程實施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特點不同,其課程融合的方式有所不同。當前主要做法是在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中體現創新創業元素,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如圖2所示。
第一種是通過公共課程體系進行融合。在公共課中開設創新啟蒙課、創新思維課、創業基礎課、創業訓練課等,針對學校所有學生,多采用公共必修課的方式,教授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所開設創新創業課程由學校創新創業學院、或創新創業中心進行統一指導,要求所有專業開設相關創新創業課程。另外,由于學校沒有直接招生的創業專業,針對少量有創業興趣和創業能力的學生,需要開展更多的創業教育,進行更高層次的商業模式、領導者能力、市場營銷等課程訓練,并指導進行創業項目訓練以及創業實戰。這些課程如果在公共選修課中開設,管理難度較大,所以更多是采用課外實踐或第二課堂的方式來開展。
第二種是通過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融合。根據專業的培養特點,在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拓展課中開設相關的創新創業課程。可以面向某大類專業(群),在專業基礎課層次開設雙創平臺課;也可以在專業課層次開設雙創必修課,用于支撐專業核心課;還可以在專業拓展課程中開設雙創選修課,拓展學生橫(或縱)向專業領域方面的創新創業能力素質。所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由專業自行論證確定。例如,傳統工科類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專業,一般認為技能操作性很強,難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可以考慮開設“機械生產企業經營管理”“機械行業發展熱點”等課程,使學生關注機械行業的商業活動,對創業教育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第三種是通過課程內容等進行融合。主要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資源等方面加強或新增有關創新創業的內容。在教學內容中增加初創企業經營的章節或任務,在教學方法中加大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案例式、項目式教學,多啟發學生思考和歸納問題,在教材資源中增加創新創業案例內容,探索活頁式教材,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會計專業“基礎會計實務”課程中增加“初創企業基礎核算”內容,“財務管理”課程中增加“初創企業財務管理”內容,使得面向典型企業(一般為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傳統會計課程,增加了初創型企業(一般為小微型企業)的教學內容,從而更加符合未來職業崗位的創新創業要求。
四、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教學組織方式
在專業能力培養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這是專創課程深度融合的目標所在。為了避免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兩張皮”現象,必須通過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加大融合,用專業思維講雙創、用雙創思維講專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可行的專創融合課程教學組織方式如表1所示。公共雙創課屬于普及層次,為全校公共必修課,全校學生都需學習。專創融合課屬于專業層次,由各專業根據專業自身特點靈活開設,但內容至少包括與專業相關的創客技術、商機識別、創業團隊管理、新設企業融資、創業企業運營和創業模擬實訓的基本內容。創業強化培訓課屬于升級層次,針對全校選拔少數有創業興趣和相應創業能力的學生,內容至少包括創客技術、商機識別、創業團隊管理、新設企業融資、創業企業運營和創業模擬實訓,但強度會比之前專業層次高很多,要求學生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這些升級課比較難以納入專業教學進程表,更多是以課外實踐或第二課堂的形式存在,由學校另制定相應的操作辦法。創業實踐指導課也屬于升級層次,針對全校選拔少數有創業興趣和相應創業能力的學生,由學校專門的創業指導教師團隊指導學生真正創辦新企業,并持續幫扶和指導實際運營,由學校另制定相應的指導辦法。
五、專創課程深度融合的實踐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成立于2010年,各年級平均兩個班,主要培養懂會計核算和財務運營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財務管理專業隸屬于財經商貿大類,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與創業活動聯系十分緊密,許多專業課程本身就是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
財務管理專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框架如圖3所示。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劃分為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集中實踐課。按照專創課程融合的基本方法,創新創業培養課程體系劃分為雙創公共課、專創融合課、創業升級課,其中創業升級課可分為創業強化培訓和創業實踐指導。
在公共課中開設了“創新思維與方法訓練”(2學分30學時)、“創業基礎”(2學分36學時)兩門必修課程,作為專業雙創公共課,分別安排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在學校雙創專職教師比較緊缺的情況下,由專業教師開展教學。
專業基礎課是針對財經類專業群所需的平臺(基礎)課程,開設“創客技術在財經行業的應用”(1學分18學時)課程,安排在第二學期;在“經濟學基礎”中增加“商機識別”(0.5學分9學時)內容,側重于財經行業商機分析,安排在第二學期;在“管理學基礎”中增加“創業團隊管理”(0.5學分9學時)內容,側重于財經行業創業團隊管理案例,安排在第三學期。
專業課“財務管理實務”中增加“新設企業融資”內容(0.25學分5學時),重點學習初創企業的融資方法,安排在第四學期;在“企業認知與管理實踐”課程中增加“創業企業運營”(0.5學分9學時)和“創業模擬實訓”(1學分18學時)的教學內容,分別開設在第三學期和第五學期。特別說明的是,“企業認知與管理實踐”是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的特色課程,按照企業認知、經營模擬、創業模擬三階段開設,從第一學期新生入校認知企業,到第三學期學生利用ERP沙盤進行模擬經營,再到第五學期學生進行創業階段的模擬實訓,遵循分階段、遞進式的培養思路。有關“創業企業運營”內容融入到第三學期ERP沙盤模擬經營教學內容中,“創業模擬實訓”內容與第五學期教學內容完全重合。
創業強化培訓課面向全校經選拔的少數有創業興趣和有一定創業能力的學生,作為學生課外學習實踐任務,90學時不計入總學分,由學生在課外學習并獲取學校頒發的考核證書。6門課程由雙創學院單獨開設,培訓師資由創業專職教師、教學系專任教師和校外有經驗的企業人員共同組成。
創業實踐指導面向經過創業強化培訓的學生,由校內外專兼職教師團隊進行專門指導,學生真正創辦新企業,并投入實際運營。在創業企業運營過程中,學校持續跟蹤指導,幫助學生實現企業平穩運營,獲得經營利潤。學生創業實踐工作方案在符合條件下,可以互換“頂崗實習”“畢業論文”等集中實踐課程學分。
不同專業的特點差別很大,沒有適合所有專業通行的專創融合方法和雙創課程體系。根據創新創業發展規律,結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以專創深度融合為原則,按照分類分層、遞進培養模式,不同專業分別制定科學的雙創培養課程體系和教學組織方式,從而培養新時代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2]朱仁宏.創業研究前沿理論探討——定義、概念框架與研究邊界[J].管理科學,2004(4):71-77.
[3][美]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內利.創業學[M].6版.周偉民,呂長春,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4]李濤.基于工匠精神養成的高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河北職業教育,2019(1):51-54,71.
(責任編輯:張宇平)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nstruct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mmarize the ways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cluding integration of public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teaching contents, desig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classification, student stratification and progressive training mode, scientifically organize flexible implementation schem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pecialties, and thu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biliti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