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顯輝 魯莉
摘要:日本專門職業大學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機構,培養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創造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對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有關教育課程設置的分析可見,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課程設置具有課程開發主體多元、國家法律制度保障到位、課程內容實用、課程實施靈活等特點,對我國本科職業大學課程設置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7-0092-05
近年來,隨著日本產業結構的調整,日本產業界對人才的需求逐漸朝著高端化、專業化、技術化方向發展,以往的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和企業內訓很難再承擔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重任。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導致人才流動性進一步加強,日本傳統終身雇傭制逐步走向瓦解,以往由企業內訓承擔的技術人才培養開始轉向學校教育。近幾年,在日本很多四年制大學畢業生進入專門學校重新學技術。這反映了日本高等教育機構畢業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術與職業銜接不夠。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17年5月24日,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學校教育法的部分修正案》,并在5月31日公布,正式批準文部科學省創建介于以往強調研究學術的大學和專門學校之間的“專門職業大學”,承擔實踐型技術教育,通過與產業界緊密合作,培養具有較強技術技能實踐能力且富有創造能力的專業人才。繼《關于學校教育法的部分修正案》后,日本文部科學省于2017年9月制定了專門職業大學的最低設置基準,對專門職業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招生規模、專業設置、課程編制要求、畢業要求、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規定。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要培養具有較強技術技能實踐能力且富有創造能力的專業人才,首先要有獨具特色的教育內容,因此專門職業大學的課程設置成為關鍵。
一、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指教育機構或培訓機構對各類各種所需課程的設立和安排。專門職業大學要培養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豐富創造能力的學生,其課程結構必須體現教養性、學術性、技術性、技能性、職業導向性,其課程內容必須能夠反映專業的科學知識、技術知識、技能、方法論及時代發展的要求與前沿。日本專門職業大學依據當前和將來社會需要的人才類型開設專業和開發課程,以培養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豐富創造能力的專業人才為目的。為此,日本文部科學省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日本大學設置基準》框架,制定了《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對專門職業大學的課程設置作出具體規定。
(一)課程模塊
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堅持“寬基礎、活模塊、聚綜合、跨專業、重應用”的課程設置原則下,在《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中規定,專門職業大學要開設基礎課程、職業專門課程、拓展課程、綜合課程等四類課程(見表1[1]),各類課程包含必修課、限制性選修課、自由選修課,并在不同學年編排。除了以上四類課程外,各專門職業大學還可以開設體現自身特色的課程。
(二)實踐課程
《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規定4年制專門職業大學畢業至少要獲得124學分,實驗、實習或者技術類科目至少修滿40學分(見表2[2]),實踐課與理論課的學分比例約為1∶3。不僅職業專門課程要設置相應的實踐課,基礎課程、綜合課程和拓展課程也要配置相應的實踐課。可見,實踐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實踐課要求學生在企業或者其他經營場所,通過實習授課科目從事實際業務[3],至少修滿20學分,即需要完成 600 小時以上的企業實習任務,占實踐課總學分的一半以上。可見,企業實習是專門職業大學實踐課的核心部分。通過企業實習,學生不僅可以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與鍛煉技能,強化對于職業的認知,發現自己與企業要求存在的差距,而且可能會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為自己的研究創造切入點。從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到,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的研習課、見習課、實習、實驗實訓等實踐類課程從第一學期就已開始,直到畢業,實踐時間逐年級遞增;實踐項目逐漸從單項到綜合,難度從入門級到高級逐漸增加,鍛煉并提升了學生解決生產和經營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力。
(三)課程學分的規定
《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規定各課程的學分數由各專門職業大學自行決定。在確定課程的學分數時,規定一般1學分需要達到45小時的學習時長,但視授課方法、課程教育效果、授課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情況,也可作相應的調整。《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對不同類型課程的學分作如下規定:講授和演示課以15~30小時為1學分,實驗、實踐訓練和實踐技能課以30~45小時為1學分,具體時長以各專門職業大學規定的授課時間為準;藝術等領域的個人指導的實技課,以各專門職業大學規定為準;如有授課、演習、實驗、實習或實踐中的兩種以上方法并用的情況,根據前面規定的基準,以各專門職業大學規定為準;畢業論文、畢業研究、畢業制作等課程項目,如果學校評價這些學習成果后認為授予學分是恰當的,則由各專門職業大學自行決定該項目學分數。
《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規定一個學年的授課時間原則上為35周(包括定期考試)。各課程在10周或15周內完成規定課時,但如果學校認為有教學調整的必要,且確認可以達到教學效果,則可以增減課時。一門課程的課堂學生人數一般在40人以內,但如果學校認為有教學上的必要且不影響教學效果,則可以超過40人。
二、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課程設置的特點
在明確的辦學目標指導下,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課程設置具有課程編制主體多元化、課程保障制度化、課程內容實用性強、課程實施模式靈活等特點。
(一)課程編制主體多元化
《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規定專門職業大學應聯合產業界和地方社區合作編制教育課程,且保證順利有效實施,并設立教育課程合作協議會。教育課程聯合協議會由以下人員組成:校長指定的教員及其他職員;從事該專門職業大學課程相關職業且擁有豐富經驗的人員;地方公共團體的職員,區域事業者團體的有關人員和其他地區的有關人員;與專門職業大學合作開設課程的企業人員;校長認為的必要的專門職業大學教師及其他職員。教育課程聯合協議會的職責:審議產業界及地方社區協同授課課程的開設及其他教育課程的編制;審議產業界及地方社區協同授課的實施和其他教育課程的實施;審議與教育課程有關的基本事項及其實施狀況的評價,并向專門職業大學校長提出意見。
為了達到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專門職業大學必須與產業界及地方社區協作、系統地編制教育課程。專門職業大學既要講授本科專業的專業技術和手工藝知識,又要教授從事該領域工作需要的專業實踐技能。在編制課程時,專門職業大學必須適當考慮適用于學生發展的活動課程,使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豐富的人文知識;根據與該專業領域相關的專業情況開發必要的課程;根據專業發展趨勢編制教育課程,并能夠根據形勢的變化,對課程內容、課程結構等不斷進行審查修改。對課程開發、教育課程的編制及重新審定,既要根據以前的規定,也要考慮教育課程聯合協議會的意見。
(二)課程保障制度化
《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對各專門職業大學授予學士學位的必要條件、教育課程編制、教師資格和教學設施等都進行了規定。第四章針對專門職業大學課程設置的基本要素進行了表述,主要有課程類型、課程實施、實踐課程、企業實習、學分要求、學分計算標準、授課時長等要素。在國家最基本的課程設置要求指導下,日本各專門職業大學可以自主設置課程。《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還規定專門職業大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計劃需向學生明示。此外,為保證客觀性、嚴肅性,學校事先要將學習成果和畢業成績認定的標準向學生公示,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可見,《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從較為宏觀的層面對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課程設置做出了規定,既保證了專門職業大學課程整體安排的合理性,又給予學校較高的自主性,有利于學校的個性化發展。
(三)課程內容實用性強
專門職業大學與其他大學有本質上的不同。專門職業大學是同時擁有普通大學、短期大學和專門學校優勢的嶄新的職業教育機構,更強調特定職業素養和技術技能的培育,重視實習、實訓、研習、實驗等課程。
專門職業大學主要開設情報信息、汽車設計、數字娛樂、保健醫療、時裝、觀光等專業,專業實用性很強。這就要求專門職業大學開設的課程能夠使學校和產業界、企業緊密聯系,適應當地產業發展需求,涵蓋廣闊的知識面,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獲取未來工作所需的高水平技術技能。
專門職業大學延續了專門學校或短期大學的優勢,具有與地方企業直接合作的優勢,有很強的與地區經濟結合、為社會和產業發展服務的職能作用。日本專門職業大學通過產學研合作開發課程,一方面,促進了學校的教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為地方企業提供了服務;另一方面,增強了學科的適應性,讓實訓課程內容與時俱進,能夠反映社會實際的需求。
(四)課程實施模式靈活
專門職業大學課程實施模式較為靈活,主要體現在課程類型、授課地點、課程學分轉換、授課時間等方面。《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規定專門職業大學應通過講授課、演示課、實驗課、實踐訓練或實踐技能課傳授知識。專門職業大學可以在教室以外的地方使用各種媒體進行高級別的培訓。根據文部科學大臣的另行規定,部分課程可以在校舍及附屬設施以外的地方進行。專門職業大學允許學生在國外學習前修課。為方便在職社會人學習,專門職業大學采用模塊化學位課程,允許學生短期、分散地學習課程,且在職工作經歷、工作業績、職業資格可經認定轉換為課程學分。專門職業大學認為,在教育上有必要時,根據情況可以實行工作日或周末晝夜開課制(同一專業可以在白天或夜間分時段上課)。
三、對我國本科職業大學課程設置的啟示
截至2020年1月19日,我國教育部已批準南昌職業學院等21所學校由“職業學院”正式更名為“職業大學”[4],開展本科職業教育試點,并明確此類職業大學要凸顯本科職業大學的高等性、技術性和應用學術性,主要培養的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這21所職業大學(本科層次)都是由職業技術學院(專科層次)升格而來,而日本專門職業大學(本科)也是由專門學校(專科層次)申請設置的本科職業教育,以培養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豐富創造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從學校來源和培養目標來看,我國本科職業大學與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相似度極高,其課程設置特點對我國本科職業大學的課程設置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一)加強實踐性課程建設
我國本科職業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工作場所,只有在應用環境中解決問題,才能進行生產技術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工作場所學習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整合零散知識,提高綜合技能,促進工作技巧和默會知識學習,提高實踐能力等,具有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邁克爾·吉本斯提出的知識生產模式Ⅱ就指出技術知識生產更多地發生在工作場所[5]。但當前我國本科職業大學所設置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實踐課程,基本是分階段講授理論知識后,再接觸企業實習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所學與所做相距較遠,導致學生難以有效地獲得最新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日本專門職業大學學生從第一學期開始到畢業都有研習、見習、實驗實訓類課程伴隨著,尤其是四年制本科學生需要完成600小時以上的現場實務實習,學生一直在實踐的環境中學習,做與學結合得非常緊密。我國本科職業大學可借鑒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的做法,打破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界限,加強實踐型課程開發和建設,保證實踐類課程的學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提早開設專業實踐課程,使學生能夠盡早接觸實踐環境,實現“做中學”“學中做”,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開設綜合課程和拓展課程
我國本科職業大學要培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要凸顯人才的高層次、綜合性、應用學術性和技能性,課程結構就必須體現應用性、綜合性和發展性,但是我國本科職業大學各學科專業都過分強調自身體系的獨立性、系統性,各專業課程內容相對獨立,課程結構體系相對單一,造成了不同專業課程內容之間的隔離,導致培養的人才知識結構單一。日本專門職業大學非常注重不同學科專業的融合,從技術知識的視角出發,打破學科、專業的界限,按照技術教育的需要進行跨專業的知識內容重組,開設綜合課程、拓展課程,培養學生多學科的視野和多方面的能力。我國本科職業大學應在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的基礎上,構建綜合性課程,開設拓展課程。這有利于學校實現課程培養目標,有助于學生對于所學知識、技術和技能的融會貫通,提升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本專業外,對相關專業領域進行拓展學習和跨專業的研究,提高創新和經營能力。
(三)產業界參與開發專業課程
我國本科職業大學培養的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必須設置符合區域經濟社會需要的專業,同時,專業課程設置必須反映產業界相關人員意見及適應地區產業需求。當前,我國本科職業大學課程建設主要以學校主導,企業為輔助。日本《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設立教育課程合作協議會,規定產業界和地方社區要合作編制、更新、修改專門職業大學課程。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立足于地方并扎根地方,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很多專業課程都是與地方企業聯合開發完成的,與產業界聯系緊密,尤其是實習課程設置,更是以企業為主導、學校為輔助,突出課程設置,特別是實踐課程的行業、企業特色。我國本科職業大學應制定當地產業界及企業參與課程建設的相關制度,確保從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到課程的評價都有當地產業界、企業的參與。我國本科職業大學要與當地的社會力量聯合形成課程開發團隊,共同進行課程設計、實施、評價,使企業用人標準、生產知識和技能訓練融入課程內容,尤其是在專業實踐課程方面,要讓企業技術人員服務課程實施。
(四)完善課程設置保障制度
我國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并不適用于本科職業大學。目前,對我國本科職業大學的課程設置還沒有國家層面的最低要求。反觀日本基于《普通大學設置基準》制定了《專門職業大學設置基準》,針對不同類型和級別的學校都制定了課程設置標準,其第四章專門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定了專門職業大學課程設置類型、最低學分及比例等。日本文部科學省依據標準對符合相應標準的專門職業大學進行課程認定,組織專家團對專門職業大學課程開發和設計的效果進行檢驗和評估,針對如何完善課程設置的結構和內容提出意見和建議。為了確保我國本科職業大學與企業較好地實現合作共建,學校應以行業企業的需求為指導,合理配置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我國也應在制度上對本科職業大學各類課程的比例和范圍進行規定,確定最低標準,并設立課程第三方認證和評價機構,以保障課程設置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五)靈活設置課程
學校應根據學生需要設計課程,靈活安排授課地點和時間,合理進行課程學分轉換。這樣的課程安排,對于想要提前完成課程或自由完成課程的學生來說,可大大節省精力和時間;對于在職人員,可兼顧學業和事業;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可節省下寶貴的教育資源,從而使教育資源能夠覆蓋到更多的國民。我國本科職業大學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實行工作日或周末晝夜開課制,以便學生靈活選課,實現企業實踐和學校教學的相互協調,工與學的緊密結合。
參考文獻:
[1]文部科學省.専門職大學等の設置構想の[EB/OL].(2019-01-11).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a_menu/ education/detail/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1/11/141045 0.001.pdf.
[2]文部科學省.専門職大學設置基準[EB/OL].[2019-12-06]. 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429M60000080033.
[3]文部科學省.専門職大學等の臨地実務実習の手引き[EB/OL].(2019-01-11).https://www.mext.go.jp/a_menu/koutou/senmon/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1/11/1412538_001.pdf.
[4]教育部發展規劃司.關于擬批準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EB/OL].(2019-12-06).http://www.moe.gov.cn/s78/A03/A03_gggs/s8462/201912/t20191206_41051.html.
[5][英]邁克爾·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爾佳·諾沃提尼,等.知識生產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M].陳洪捷,沈文欽,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
(責任編輯:張維佳)
Abstract: Japanese professional universities ar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they trai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high practical ability and rich creative 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setting in Japanese professional universities from Setting Standards of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the curriculum setting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odies, national legal system guaranteeing the curriculum, practical curriculum content and flexibl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etc. It has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curriculum setting of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in China.
Key words:Japan; professional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se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