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寧寧
摘 要 優化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模式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通過分析國外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典型模式,總結經驗,提出了改善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現狀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 課程設置 比較研究 現狀 完善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9.0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rriculum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 Ningning
(HuBei Finance and Taxation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64)
Abstract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model of Foreig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iculum,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th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comparative study; current situation; improve
1 國外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模式
1.1 德國“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理論課程的設計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并確立了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階梯式課程結構。從本質上來講,這種結構是建立在相對來說較為寬厚的專業訓練基礎上的,是一種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具有較強綜合性的課程結構。在全部的課程當中,其又被分成了基礎培訓、專業培訓與專長培訓這三個具體的層次,并且各個層次之間是以一種階梯式上升的趨勢所呈現的。簡單來說,“雙元制”的課程模式,主要就是把企業作為模式的核心,然后依靠于企業培訓的手段,并輔之以學校教育,來強化實踐與技能培訓。在該模式下,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例為2:8或者是3:7,與此同時,要求理論必須要服從于實踐的需要。
1.2 加拿大CBE模式
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即“能力基礎教育”模式,簡單來說,這種模式最根本的培養目標,就是讓受教育者能夠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要有的能力。首先,其需要與企業進行合作,并在此基礎上,來進行職業能力標準的相關研究,將課程的重心設置在職業能力培養上。其次,其主張把能力培養作為整個課程教學的基礎,而不是以學歷為重,對于那些已經具備一定職業能力的學生而言,要求其只需要通過考核,就能夠得到認可,并不會因為其原有的學習經歷而受到限制。最后,要求強化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西沃評價能力。由教師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管理,并根據其實際的職業能力,來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然后再在此基礎上,來建立起相關的學習模塊,以此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作出更加科學的評定與鼓勵。學生通過制定相關的學習計劃,并在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之后來做出自我評估,然后再由教師來對其進行最后的評定與考核。
1.3 澳大利亞 TAFE模式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技術與繼續教育”的簡稱,其不僅僅是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提供者,同時也是其教育體系當中的一種準高等教育模式。簡單來說,在澳大利亞 TAFE 課程當中,每個課程所具體包含的科目,往往需要依據不同的文憑與證書,來對其進行規定。并且,各個課程的實際學習時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部分課程僅需要半年時間就能夠完成,而有的卻需要四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在TAFE 當中,其所設置的所有正規課程,都需要在國家機構中完成注冊。而只要是完成注冊的課程,當學生們完成課程學習之后,就可以得到與該課程相關的文憑或者正式的資格證書。
1.4 美國MES模式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中文譯為“就業技能模塊”,是針對職業崗位規范進行的就業技能模塊的組合。在這個組合當中,通過各個模塊的學習,都能讓學生獲得一種崗位技能。從本質上來講,該模式所具有的最大優勢,就是其能夠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保持與時俱進。在進行實際的課程設置時,要求其根據某一崗位,來創建一種具體的工作描述表,并且要將所有的技能都在表內進行描述,并對其進行逐層分解,使之形成不同的工作任務。這樣一來,教師就能夠更好地進行課程組合,并掌握教學內容,充分滿足了課程的個性化需求。
2 國外高職院校課程設置模式的特點
2.1 注重關聯性
從本質上來講,國外高職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往往會充分重視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其所具有的最大優勢,就是能夠將學校與企業充分聯系起來,通過共同合作,來進行深度的職業分析,并在此基礎上,來編制與總結出一套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充實與豐富實際的教學內容。
2.2 注重個性化教學
針對國外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而言,其所注重的通常都是學生的個人能力,并充分重視學生原有的能力,在經過相關的考核之后,來對其進行認可,這樣一來就能夠有效縮短學生的實際學習時間。從本質上來講,個性化教學所強調的,主要還是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整個學習過程的引導者與管理者,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為其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并進行學習指南的編排,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引導。
2.3 注重靈活性
在國外的高職教育中,課程的設置具有較明顯的靈活性與多樣性。由于其所注重的是學生們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水平,來更好地滿足崗位需求,因此,在進行實際的課程設置時,為學生們提供了多種學習方式,并且對于學生的畢業時間,也沒有做出一個嚴格的規定與要求。此外,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所采用的主要是模塊化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下,學生們不僅可以選擇全日制的學習模式,同時也能在就業之后,通過利用課余時間來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這樣一來,就能夠充分地將就業前與就業后的教育結合起來,課程的設置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就業的需求,同時也能以此來得到獲取學士學位的資格,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 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現狀
3.1 課程設置難以滿足市場經濟需求
現階段,在實際的高職課程設置過程中,有的院校所設置的課程名稱雖然比較新穎,但是其所使用的教材卻相對來說還比較陳舊。有的院校雖然使用的是新教材,但是并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會導致產業發展與課程設置之間的脫節現象,同時也會導致教材建設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問題。此外,在部分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其所設置的實踐教學內容與理論教學內容難以依據技術需要來進行,導致其更多的是偏重于理論教學,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培養。這樣一來,就會最終導致學生的市場競爭能力偏低。
3.2 課程設置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現階段,在我國的高職教育中,有許多院校所使用的都是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與計劃,這種偏理論性的課程設置,與高職教育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相距甚遠,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得不到充分的重視。再加上實踐課程開設的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少,使得學生缺乏足夠的動手能力,也就很難完全適應職業崗位的人才需求。
3.3 課程設置缺乏彈性
就目前的高職課程結構來看,其在進行實際的課程設置過程中比較缺乏彈性,并且,選修課與活動課程也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不僅如此,其對于專業技術知識教學過分注重,雖然說這樣可以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滿足崗位需要,但是高等職業教育并不只是單純的職業培訓。現階段,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技術的變革,跨專業之間也開始有了更多的合作,這種單一的專業能力已經不能夠完全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
4 完善我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建議
4.1 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應當合理完善課程體系,并實行“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的課程設置。首先,在進行課程體系的設置時,應當遵循“必修夠用”的原則,來適當的減少必修課程的數量。其次,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個性,應當積極增設選修課。第三,針對高職教育而言,“職業崗位針對性”是其非常顯著的一大教育特色,也正因如此,需要我們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的專業教學過程當中去。這樣一來,才能實現實踐課與必修、選修課之間的相互配合。
4.2 加強綜合課程設置
現階段,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主要指的是:學科發展相互滲透,綜合集成。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高等教育過程中,高校的課程結構與專業設置的綜合化已經成為了一個主要的發展趨勢。其中,我們所說的綜合性課程,主要指的就是根據某一邏輯線索,來對若干學科的內容加以整合處理,然后再在此基礎上,來進行課程的統一開設。而就課程設置的綜合化而言,一方面,其所指的就是實現工程科學與基礎科學之間的有效結合,而另一方面,企業包括了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相互滲透,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凸顯出課程的應用性與職業性,引導學生來積極突破學科范圍,并以此來獲取專門的知識。就針對于課程與內容的設置來說,則要求其應更加重視知識結構的優化,要求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學生操作技能的提升。
4.3 增加實踐性課程的比重
應當積極優化課程結構,并將實踐課與理論課的比重進行適當的改變,再次基礎上,來盡可能地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性課程,促進學生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合理提升。此外,就針對于高職教學而言,要求其應當積極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此來為學生創建一個更加高質的實踐平臺,這樣一來,就能夠通過實踐課程的增加,來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校企合作應當積極進行學生實踐基地的建設,并以此來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把已學知識進行適當的轉換,并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實踐技能,完善與強化個人的學習目標。
4.4 增加專業選修課的數量
針對高職教學而言,如果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選課機會,那么其不僅能夠幫助其對專業課程的內容有更好的掌握與吸收,同時也能有效提升學生們的自主性,以此來促進學生人格的塑造與培養。此外,學生們依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課程,能夠使他們在既定的職業生涯規劃當中,來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選擇,與此同時,其也能夠實現對已學知識的理解與延伸,從而更好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與創造能力,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自身的學科素質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樣不僅僅能夠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高職教學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 馬旋.中外高職課程設置比較——基于工學結合的視角[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
[2] 胡慧軍.“以生為本”的高職課程設置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 張盈.中外高職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