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婷


【摘 要】 目的:觀察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前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對患者術后炎癥反應、內皮功能及心血管終末事件的影響。方法:選取實施CABG治療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4例。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手術治療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于術前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中藥湯劑,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白介素-6(IL-6)、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因子-1(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factor-1,VCAM-1)水平變化以及術后3個月內的心血管終末事件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治療后,兩組血清IL-6和VCAM-1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IL-6和VCAM-1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內觀察組共發生心血管事件8例,發生率為14.81%,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對照組共發生心血管事件30例,發生率為55.56%,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和腦卒中,其中復合心血管事件10例。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心血管事件的總發生率、心絞痛及復合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ABG術前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可通過有效降低氣滯血瘀證冠心病患者的慢性炎癥反應,實現改善手術患者預后的效果。
【關鍵詞】 冠脈動脈旁路移植術;血府逐瘀湯;白介素-6;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因子-1
【中圖分類號】R256.22 ? R541.4【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1007-8517(2020)10-0113-03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作為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但有研究顯示,CABG術后仍有部分患者會再次發生心絞痛,且有近15%的患者需要進行血運重建治療[1-2]。中醫學認為,冠心病的癥狀和發病機制與“胸痹”“心痛”等疾病相似,屬本虛標實之證,其中大多數患者因瘀血、痰濁阻滯心脈,不通則痛[3-4]。然而冠心病之發病并非一日能成,瘀血、痰濁的累積根本在于氣虛,鼓動無力。因此即便是實施CABG手術后,患者長期氣血運行不暢,仍然有較高的再發風險。鑒于此,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中醫診療指南建議,對于血瘀、痰濁、氣滯的冠心病患者可于術前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為探索中藥治療CABG冠心病患者的作用機制,本研究對該類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血管內皮粘附因子及心血管終末事件發生情況進行觀察,現將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實施CABG治療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52~75歲,病程5個月至3.3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4例。對照組年齡46~80歲,病程6個月至4.3年;觀察組年齡48~80歲,病程5個月至4.5年。所有患者均具備胸外科醫師學會發布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臨床應用指南》[5]中的手術指征,經氣滯血瘀證診斷量表評估為氣滯血瘀證,自愿接受擇期CABG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完成相關檢查者。排除標準:既往有血液病史;具有相關治療藥物禁忌或過敏者;術前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異常者;具有CABG手術禁忌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即給予口服阿司匹林(鄭州永和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0.1g,生產批號20161123)300mg/晚,連續5~7天;口服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300mg,生產批號20161028)600mg/晚,連續5~7d;以上兩種藥物聯合使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诜⑼蟹ニ♀}片(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規格20mg,生產批號20170114)80mg/晚,連續5~7d,穩定血管內膜,調節血脂;術前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血,0.4mL/次,每日2次,皮下注射,連續5~7d。觀察組給予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藥組成:桃仁15g,紅花10g,當歸12g,生地黃10g,牛膝10g,川芎6g,桔梗6g,赤芍6g,枳殼10g,甘草5g,柴胡10g。氣虛重者加黃芪15g,茯苓15g;血瘀重者重用桃仁20g,紅花15g,加黃芪12g,茯苓10g。上藥每日1劑,每日3次,每次約150mL,連續治療5~7d。由同一組醫療人員采用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和護理。
1.3 觀察指標 兩組分別于術前治療前和手術當日(術前)抽取空腹靜脈血,對血清IL-6、VCAM-1水平進行檢測。術后3個月隨訪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P<0.05為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IL-6、VCAM-1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IL-6和VCAM-1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IL-6和VCAM-1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觀察組IL-6和VCAM-1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術后3個月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3個月內觀察組共發生心血管事件8例,發生率為14.81%,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對照組共發生心血管事件30例,發生率為55.56%,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脈綜合征、心力衰竭和腦卒中,其中復合心血管事件10例。組間比較,觀察組術后3個月心血管事件的總發生率、心絞痛及復合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冠狀動脈灌注不足、血液粘度高以及血流動力異常等是導致發生心絞痛或進一步嚴重臨床癥狀、并發癥的主要因素[6-7],因此在治療上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通過CABG進行血流重建是其中主要的外科治療手段,但部分患者需要在短期內再次進行血管重建,甚者可能仍無法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存在較高的死亡風險[2]。
中醫認為,個體體質受先天稟賦和后天飲食、氣候、環境等共同影響形成。體質分型有九種,包括平和體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血瘀體質、氣郁體質和特稟體質(過敏體質),形成后則會表現出長期的穩定性,其差異表現在形體、臟腑功能以及機體代謝等各個方面,同時也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和癥候表現[8]。而冠心病的臨床特點顯示,其與中醫“血瘀”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研究證實,血瘀證冠心病患者其血流粘滯狀態可明顯高于正常人或其他證型患者,而在疾病發展和嚴重程度上也可因此加劇[9-10]。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分會于2018年發布了《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中醫診療指南》[11],其中針對氣虛血瘀型患者建議應用血府逐瘀湯加味進行治療。本研究結果發現介入前應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的患者其術后3個月內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且避免了致死率較高的并發癥如心力衰竭、腦卒中、復合心血管事件等的發生,達到了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通過對治療前后患者血管炎性反應指標兩組比較發現,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患者術前的血清IL-6和VCAM-1水平明顯低于常規治療患者。IL-6已被普遍認可為斑塊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的標記物,且有學者研究證實,在粥樣硬化斑塊纖維中可檢出高于正常組織10~40倍的表達水平,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可反應出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或程度[12]。而VCAM-1作為血管內皮細胞粘附分子,可介導白細胞向血管內皮壁的移動和粘附,從而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提供基礎。周菁等[13]研究結果顯示,氣虛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其血清VCAM-1水平明顯高于氣虛型冠心病患者,提示氣虛血瘀型患者在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上可能較氣虛型患者更高。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血府逐瘀湯在改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在有效降低血管炎癥反應后進行介入治療更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綜上,筆者認為介入前對氣虛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可通過降低血管炎癥反應起到改善患者短期預后的作用,但由于術前中藥治療時間較短,是否有助于維持患者術后長期的穩定性尚需進一步觀察,同時在術后堅持中醫辨證治療是否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也有待開展研究。參考文獻
[1]鄧玉婷, 張純全, 劉玉昊, 等.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再發心絞痛的介入治療療效[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5, 17(10).
[2]陳海堅, 莫逆, 朱秀龍, 等.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再發心絞痛患者原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與優化藥物治療的對比[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7, 40(9): 807-810.
[3]董蓉蓉, 何慶勇, 李敏, 等. 中國中醫科學院著名老中醫治療冠心病用藥規律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9, 17(18): 2732-2736.
[4]田盼盼, 李軍. 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的中醫治療方法[J]. 吉林中醫藥, 2019,39(7):972-976.
[5]Aldea GS, Bakaeen FG, Pal J, et al.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arterial conduits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 Ann Thorac Surg, 2016,101(2):801-809.
[6]李軼男,王萍,陳暉.同型半胱氨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9,18(10):792-795.
[7]鄧濤,崔惠康,許承志, 等.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MMPRIN表達與冠脈造影下斑塊性質、血清蛋白酶及細胞因子的相關性[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18(12):1274-1277.
[8]王琦.以九體辨識為核心技術打造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版[J].天津中醫藥,2019,36(6):521-527.
[9]陳賓雁,歐哲耀,林文燕.益氣通冠湯對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氣滯血瘀證)惠者中醫證候積分、血液流變學及心電圖的影響[J].四川中醫,2019,37(1):92-95.
[10]魏崢,萬冬華,廖志山, 等.Lp-PLA2、LDL-C水平在冠心病不同中醫證型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33):42-43.
[11]中華中醫藥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冠心病心絞痛介入前后中醫診療指南[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15):4-6.
[12]杜雅彥,劉洋,盧沐, 等.冠心病EAT中miR-455b-3p調控脂肪細胞分化及炎癥因子[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9,54(10):1594-1600.
[13]周菁,錢佳,萬文婷, 等.加味血府逐瘀湯對冠心病血瘀證病人IL-6、VCAM-1、TNF-α表達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17(16):2469-2472.
(收稿日期:2020-02-11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