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福德·德隆
再一次,美國成為世界領袖,但絕不會有人想要效仿的那種。在大部分全球北方國家,每日COVID-19感染率已下降到約每5000人感染1例。即便有新病例產生,大多也會很快通過檢測發現,然后通過接觸者追蹤和隔離遏制。
在整個歐洲、亞洲和其他世界許多地區,大部分人都認識到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也不會將謹慎視為對“自由”的冒犯。在遵守這些常識性手段蔚然成風的地區,很有希望將疫情死亡率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
我們也大可以期待較快的經濟反彈。在解除了公共健康緊急狀態后,經濟回歸充分就業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工作,絕不能被緊縮和金融正統束縛了手腳。
與此同時,全球南方國家的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危機早些時候,許多人擔心新冠病毒在新加坡民工社區的傳播預示著全球南方將暴發幾個數量級以上的災難。但目前這些擔憂并未成為現實。由于對抗病毒可用的公共衛生資源有限,也沒有多少財政能力可以緩沖經濟沖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前景仍然黯淡。如果得不到大量援助,重債國家很快就將別無選擇,只能在尚未遏制住病毒的情況下重啟經濟。
美國,一個新冠病毒已經完全失控的國家。自6月中旬以來,全國每日新增病例數量翻了一番,達到了每百萬人145例。如此激增并非如總統特朗普所言,是檢測數量增加的結果。
對于樂觀派而言,最后的希望在于疫情暴發可能集中在年輕和相對健康的人群,而不會影響到年長者和脆弱人群。但這些州不少居民持拒絕保持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的政治立場,遏制疫情也變得希望渺茫。否認疫情者相信,公共衛生專家最好不要去測試那么多人,媒體最好不要報道這么多疫情新聞,這樣恐慌就會平息,經濟也將復蘇。他們認為這場疫情不會比嚴重流感季更糟。
這樣的孤注一擲有成功的可能,治療手段正在迅速改進。如果大部分死亡病例可以避開社會關注,我們就可以回歸日常生活。畢竟,美國人對于每年4萬例涉槍死亡和4萬例車禍死亡早已司空見慣。如果新冠病毒致死率可以通過保護脆弱群體而從1%下降到0.5%,再因抗病毒療法的問世而進一步從0.5%下降到0.2%,那么達到形成群體免疫所需要約60%的抗體率只需要死50多萬美國人。這可能在八個月內完成,也就是平均每天只有2000人死亡。
“只有”。
1776年,杰斐遜起草了美國的立國原則,此后美國從未完成這一理想。但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付出了近40萬年輕人的代價消滅了令人憎惡的奴隸制。疫情確認了美國例外論的真相。但如今,美國將成為其他國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全球“榜樣”。
中央財經大學 趙茜
“外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投資者預期與股市跨境資金流動”
《世界經濟》2020年第5期
本文考察了外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中國股市跨境資金流動的影響。理論模型和經驗分析表明:外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提高會導致中國股市跨境資金顯著流出,擴大資本賬戶開放則有助于緩解股市跨境資金流出。研究發現,外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并非通過影響中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產生上述作用,而是通過改變投資者預期產生作用。同時,在投資者認為抗風險能力強的跨國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以及財務數據波動性低的企業中,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引起的股市跨境資金流出并不顯著。本文對開放進程中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和增強資本市場韌性具有重要政策含義。
(7月6日-7月17日)
1? ?全力保就業
2? ?博弈美國經濟重啟
3? ?北京戰疫22日實錄
4? ?印度屏蔽中國手機應用始末
5? ?金融混業潮涌
6? ?日本電子行業平成衰落史
7? ?千億礦權案背后的黑金故事
8? ?誰在美國街頭掀起了這場反種族歧視浪潮
9? ?終結新冠病毒:被征服還是被遺忘?
10 把公平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