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紅
一、班名緣起:青青巴園
“巴學園”一詞代表著美好教育的沃土,是快樂學習的天堂。它出自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一個叫小豆豆的孩子因淘氣轉學來到了巴學園上學,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怪怪的小豆豆后來變成了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孩子。而“青青”一詞出自《長歌行》中的詩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寫的是園中的葵菜都郁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的美景。
因此,筆者把中隊取名為“青青巴園”,旨在打造一個充滿溫暖和快樂的家園,一個迎接挑戰和機遇的學園,一個收獲自信和陽光的彩園。
二、詩悅童年:快樂詩園
著名詩人金波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我更希望用童詩來點燃孩子心靈的火種,把巴學園建成一座繽紛詩園。巴豆們可以在這里快樂尋詩、快樂誦詩、快樂寫詩,且詩意成長。
(一)快樂尋詩:細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什么是詩?女詩人依尼諾·法吉恩有一首著名的詩——《什么是詩》。“玫瑰不是詩,玫瑰的香氣才是詩;海不是詩,海的喘息才是詩。”詩不只是簡單地存在于事物的外在,而是需要用心去發現、去感知、去體驗的內在美。
那該到哪里去找詩呢?我首先開啟了快樂的尋詩之旅:“細”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詩經楚辭、樂府民歌、唐宋詩詞,綿延不絕。如寫小孩釣魚,古有《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今有張繼樓寫的《童年的水墨畫》“人影給溪水染綠了,釣竿上立著一只紅蜻蜓。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前者寫稚子垂釣的趣態,后者寫出兒童釣魚的歡悅。
我還發現,同樣主題的詩,不僅中國詩有,外國詩也有。如中國現代詩《詩的藝術》里這樣寫道:“靈感在我心里蹦跳著,沖我叫喊:‘快,快抓住我!”美國詩人狄金森在《神奇的書》里說:“沒有一艘非凡的戰艦,能像一冊書,把我們帶到遠方。”
能不能把這些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歌匯編成詩歌手冊呢?于是我帶著巴豆們花了好一番心思去尋找,按照每學期16周計算,每周學習一首古體詩、一首現代詩,三、四年級一共精心挑選了128首詩歌。《現代詩歌教育100篇》《給兒童寫詩》《新月集》《飛鳥集》《一個孩子的詩園》都成了我們學習詩歌的范本。
我又將古體詩和現代詩分類進行統整,按照內容設立4大主題:“我與自然”“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的成長”,每個主題又細分為四個單元,“我與自然”分成“春之歌、夏之火、秋之韻、冬之雪”四部分;“惜時光、贊師恩、愛父母、愛同學”構成“我與他人”這個主題,“我與社會”又分成“愛勞動、愛讀書、護環境、講安全”四部分,“我的成長”則由“訴煩惱、愛發現、憶童年、追夢想”四個部分構成。這樣四大板塊共細分成16個單元,通過兩年時間實施我們的童詩課程。這些表格就是按照三上學年、三下學年、四上學年、四下學年的時間軸,把每學期必背的古體詩和現代歌進行了統整和細分。
再比如四下學期,結合世界讀書日,我們在“愛讀書”這個學習單元里安排了以下詩歌:古體詩分別學習朱熹《觀書有感》、于謙《觀書》、蘇軾《安淳秀才失解西歸》、陸游《冬夜讀書示自聿》,現代詩學習張牧笛《詩的藝術》,外國詩學習美國的《神奇的書》、比利時的《善良》和英國的《別擠啦》。這些則是每學期貼在教室文化角的詩歌清單。巴豆們每天在詩歌樂園里穿梭流連,感受著尋詩的快樂。
此外,經常結合不同的單元主題,開展相應的古詩飛花令活動。如在感受春天的活動中,尋找有關春天的詩句;在班本“古橋新韻”活動中,尋找有關橋的詩句,這樣極大豐富了巴豆們的古詩積累,也增添了許多找詩的樂趣。
(二)快樂誦詩: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人們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對于孩子們學習詩歌來說有多么重要。只有從小養成熟讀詩歌的興趣和愛好,經典的種子才會在孩子的精神土壤上植根發芽,悄然開花。
讀詩的形式是多樣的,齊讀、輪讀、接龍讀、打拍子讀、師生交替讀、復踏式引讀、完形填空讀、對讀、首字帶讀、歌詠讀、聽讀、配樂讀、想象讀。
讀詩的時光是美好的。每天做到三讀,早上誦讀,午間吟讀,晚上背讀,并且把已會背誦的詩詞記錄在《詩詞存折》,每天家長考評、每周教師考評,作為期末評比詩詞達人的依據;周末,巴豆們讀讀詩歌,錄錄音頻,配配音樂,有的還召開家庭親子誦詩會;舞臺上,通過音響、燈光、服飾,深情朗誦,傾情演繹。巴豆們的時光因為詩歌而變得生動而美好。
讀詩的手段是開放的、多元的。喜馬拉雅、全民朗讀、全民誦讀、為你誦讀、糖水、美圖、QQ錄音,配音秀、微信錄音,這些App的使用讓孩子的誦讀可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聆聽。既有孩子們上傳的微信語音文件,又有巴學園班級微信公眾號,孩子們在這里分享作品,留言點贊,收獲著讀詩的喜悅和滿足。張蘭澤同學還在《蕭山電視臺》的“好好讀吧”里推送歌朗誦——《雨》。
(三)快樂寫詩:露濃花氣清,悠然心獨喜
由快樂尋詩,到快樂誦詩,再到快樂寫詩。“露濃花氣清,悠然心獨喜”,巴豆們詩歌之旅的腳步也越來越堅實,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教學策略:
1.依托教材開展仿寫
或仿寫某個句型,或仿寫某種修辭手法,或仿寫某種表達方式。比如在學習了課文《麥哨》,保留課文的優美詞句,適當提煉改寫成詩,“嗚卟,嗚卟,嗚……是誰吹響了歡快的麥哨?割草的孩子們,從草堆里探出頭。紅撲撲的臉蛋,蒙上了一層晶瑩的細汗,猶如一朵朵沾滿露珠的月季花。”這樣化文為詩,化詩為畫,仿佛將我們又帶到了那個美麗的田園世界。
2.立足生活的主題創寫
先確立主題,再親身體驗,再到個性化主題創作。巴豆們詩性飛揚,文采斐然。如結合“下雪”這個主題,孩子們看雪、賞雪、玩雪,紛紛寫出一首首雪的詩篇。魯晨杭同學把雪想象成是冷空氣的手藝不錯,做了滿漢全席般的奶油千層,并贊嘆說:“真是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雪西湖。”這樣的見識令人贊嘆。孫悅涵同學筆下的雪充滿了各種兒童化的奇思妙想,像白梅,像梨花,像糖花,像鹽的晶花,讓人稱絕。
3.基于不同類別的詩歌創造
或憑借大膽想象,或側重敘事說理,或直接抒發感情,巴豆們盡情馳騁在詩歌王國,用詩歌描述世界,表達夢想,抒發真情。去年我腰傷臥病時,有個學生用稚筆寫下一首小詩:“如果我是一只小鳥,/我要飛到錢老師的窗前,/亮出我美妙的歌聲,/為病床上的她帶去歡樂。/如果我是一縷春風,/我將吹拂錢老師的臉頰,/親親她,親親她,/拂去她臉上的愁容。”溫情的詩句,給病中的我帶來陣陣暖意。
(四)快樂成長——歸來笑捏梅花秀,春在枝頭已十分
詩的美好浸潤著童心,詩的明亮燦爛著童顏。詩,可以豐富想象,可以鍛煉能力,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現力。如巴豆們走進蕭山吳越歷史博物館,探訪城河七橋故事,創作相關古詩詞,吟誦千年古橋詩悠悠。子夕同學的小詩在蕭山區回瀾小學學校市級觀摩活動“新美育課程”中展示匯報,受到與會專家的贊譽。
附學生作品二則:
詩,教會了孩子懂感恩。每逢勝日佳節,巴豆們都會紛紛提起筆,給最親的人寫一首小詩。如父親節、母親節,在我們巴學園詩刊中總能見到許多無比暖心的小詩。兩年多來,共有近千首小詩編輯錄入我們的巴豆詩庫,將成為孩子童年珍藏的記憶。
詩,澆注給孩子好氣質。一吟一誦時,一抑一揚時,一停一頓時,詩的溫婉、優雅、沉穩、剛毅、豪邁、大氣都內化成孩子的氣質,那眉宇眼眸、舉手投足都充滿了詩情詩慧。
詩,擦亮了孩子的童年。朗誦獲獎、征文獲獎、詩文發表、班級評優、才藝獲獎、活動獲獎,一張張證書,一份份榮譽,如星星一般綴滿巴豆們童年的天空。
三、幸福詩人:心血寫詩
記得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詩人是令人敬佩的。其實,教師也在用心血寫詩,而且寫著人們關注的明天的詩——不過,那不是寫在稿紙上,是寫在學生的心田里。”兩年來,我與巴豆們在美好的詩意中相遇、相知、相融,一路前行,快樂相伴。我們有詩,也有遠方。青青巴園,詩悅童年,同樣,詩歌也繽紛和豐盈著我心,從這一點來講,用心血在寫詩的我們,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