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錦筆
摘 要:我國教育不斷改革,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摒棄“灌輸式”教學方法,轉而使用問題導向教學法,對于語文課堂效率及有效性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利用問題引導的方式,可拓展學生思維能力,讓其能夠在后續學習中學會如何獨立思考,與新課標教學理念相符。在問題導向法下,學生能夠自主提問,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對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決,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和理解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問題導向式;教學分析
語文教學目標主要是對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小學生處于語文學習的初步階段,所以這也就使得他們的語文知識水平無法更好地應對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所以,為保證語文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問題導向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有效開發其思維能力。此方法不僅可保證語文的教學質量,還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積極性。
一、問題導向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問題導向教學法,通常以問題作為課堂主線,讓學生在交流溝通活動中培養其各項素質,而問題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其價值高低將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1]。教師在教導學生語文知識時,不能僅關注教育質量,忽視教學方法。問題導向教學可有效開發學生思維與智力,提高其思維能力,讓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對待語文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有效解決各種問題,從而形成一個獨立的思考過程。此外,在應用問題導向教學法時,還可以使學生體驗到獨立思考的樂趣,從而獲得解答問題的成就感。所以說,問題導向教學對于強化小學生的主體意識和積極探索學習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特別是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在課堂中以問題為導向,貫穿整體課堂[2]。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且表達能力有限,所以在表達的時候常常模棱兩可。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師的正確培養和引導下,他們不僅可以正確概括和總結問題答案,同時還可以形成良好的獨立表達能力。如,小學語文教師每堂課程教學結束后,可以問小學生在課堂上有什么收獲。通過問題導向教學來幫助小學生回憶和整理整堂課的學習內容,然后暢所欲言,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還可以培養小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所以說,通過問題導向教學,小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優化學習方法,鍛煉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問題導向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主體意識較為薄弱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通常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在講臺上以絕對領導地位為學生灌輸各種知識理論,學生則被動聽講,主體性不強[3]。隨著我國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均在不斷發展,“灌輸式”教學法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更不能滿足現有學習要求。提出問題導向法后,眾多教師認識到此種方法的重要作用,可培養學生思考動腦能力。然而,仍有一些教師認為這種教學方法無法使學生在課堂上更深入地討論與教學有關的問題,降低了許多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問題導向法效果不強。由于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年齡特點的限制,這也就使小學生的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大多數小學生的能力都不是特別強。而且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應用了問題導向法,但是并沒有充分地重視培養小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從而導致小學生無法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問題導向法自然也就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2.學生分析能力較差
目前,在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中,許多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的原因,他們常常會習慣性地向家長或者教師求助,以獲取學習問題答案,因此這也就使小學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影響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和提升。
3.課堂教學方式不符合小學生發展需求
正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師備課內容過于死板,這也就使課堂上更多地會出現教師講學生聽的現象。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但不利于小學生汲取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興趣,同時也會阻礙學生培養良好的獨立思維,降低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能力。
三、強化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導向法的建議
1.延伸學習教材,拓展問題導向法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延伸學習教材,以保證問題導向法效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和判斷學習內容。一般情況下,語文學習課本會包含極大的人文價值和情感導向,對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師在提問問題的時候,也要設計具有目的性的主題問題,以幫助學生拓展思維,保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
比如我在教授《濫竽充數》這篇課文時,為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我延伸了教材,對問題進行了適當的拓展。要求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小練筆,給出題目是以《南郭先生逃跑之后》為題進行課堂小練筆,看誰寫得最好、最合理、最生動;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在合理,符合邏輯推理前提下,抓住人物的動作特點,心理變化,語言變化,對課文進行續寫練筆;可以根據原來課文的人物特點,也可以寫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合理發展。如,是改行,還是把吹竽技術學到家?要求寫作體裁和語言上與原來的文章要盡量一致。
2.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課堂中,為了更好地使用問題導向法,教師應當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其能夠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主動探究各項語文知識技能。所以,教師應當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加以引導,拓寬其思維,鼓勵學生面向同學、教師勇敢表達自身想法,調動其學習主動性,有效發揮問題導向法的教學價值。另外,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他們具有非常豐富的好奇心,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設計既有意義又具個性的問題,啟迪并引導小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索問題的答案,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比如在教學人教(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猴王出世》這篇課文時,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就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在詞語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多媒體動畫教學,聲圖并茂地把課文中的詞語活靈活現在展示在學生面前,比如獼猿、頑劣等詞,而用平時的講解方法,根本收不到效果。畢竟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經歷是有限的,而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堂練習時我采取了游戲比賽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理解課文,解讀課文中心思想時,我采取了小組合作與學生仿演的教學方式,通過把唐僧師徒四人表演得活靈活現,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3.把握問題的幾個“度”
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問題難易程度的把控。若想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需要將問題難易程度控制在合適范圍,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實際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循序漸進,對于出現的經典語句,教師的引導方式可以從“這個句子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手法?”到“這種描寫手法具體有什么特征?”進行引導,使學生逐步了解經典語句所表達的具體意義,最終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1)深度:要使課堂光彩綻放,掌握好提問問題的深度是必要,“生活外延有多廣,語文課堂也有多廣。”好的教師會根據課文的教學需要,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和情操,使他們好的品格、好的素養得到培養。把語文的“面”子擴大生活中,放手讓學生想象,徹底改變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象。
(2)難度:教師在提問時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想維度,不要為了提問而問,為了增加課堂教學形式而設問。不用簡單“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回答。太過于簡單的“是”和“非”的問題會影響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知識擁有量是極為不利的。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存在僥幸心理,養成不愿思考的不良習慣。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教學導向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實際應用問題導向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置相應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循序漸進的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通過巧妙的提問,使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形成互動與交流。在問題的牽引下,學生才能夠自主地展開思維活動,更為主動地探究和發現。在應用問題導向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逐層導向,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曹桂華.淺談問題導向法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4(18):111.
[2]李裕德.在語文學習教學中貫穿問題導向[J].江西教育,2015(24):55.
[3]孫世梅.小學語文學習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成因及解決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2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