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是一門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可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素材,身為一名地理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的能力,擴展學生地理知識的儲備,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因此,要更新教學理念,進行創新教育,深入挖掘創新素材,培養學生自主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爭取把學生培養成符合國家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文章從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出發,探討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地理教學;創新;意義;培養策略
在當代社會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知識也呈現出日新月異的變化,只依靠教師的單一課程講授已不能滿足學生發展所需要知識量。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增加學生知識的儲備量是初中教育教學的需要。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全面發展進步。更新初中地理教學的觀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學生自主創造力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怎樣實施創新教育呢?文章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探討。
一、 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學生的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參與學習。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地理課堂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講授教材中的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獨立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講究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地理知識來源于課堂的學習,但是地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只是冰山一角,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達不到應有的高度,更談不上學以致用。因此,為了讓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勤于學習、懂得學習、善于學習、樂于學習,鼓勵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渠道,比如:從日常生活中、影視傳播、書刊雜志、網絡系統等多種途徑學到豐富的地理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鼓勵學生勤于學習,勇于實踐,不斷去探索新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有助于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初中地理教材中不但包含豐富的學科知識,還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初中生不僅能從中學到淵博的地理知識,還能從中體會到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感受到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懷。因為學生通過學習地理知識,能夠感受到祖國的地大物博,從而產生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對祖國強大的自豪感中能夠更主動、刻苦地學習。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研究教材,研究學生,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地理教材的哪些知識感興趣,哪些內容是不喜歡等。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個性思維活動,探究新知識,升華學生的情操。另外,地理學科知識是以地圖和地球知識為基礎的,初中生應該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中所包含的圖文信息,了解各民族、各地區民族、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圖文信息中包含了大量的圖片和自然美景,不僅能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還能讓學生產生探尋這些美景的沖動,有助于培養初中生的審美情趣。
二、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策略
(一)運用特殊地理語言,啟動創新思維源動力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特殊的地理語言是使學生步入知識殿堂的引導者,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性。可在地理課中使用特殊語言手段,例如:地圖、謎語、諺語、詩歌、歌曲等,引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極大興趣。比如講《中國氣候》時讓學生演示季風進退規律圖,分析、歸納出中國降水特點。這種變靜為動的地理語言,很有創意。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主動提山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用語言、動作表述,以匯報演示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既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交流合作,又能分享合作學習的道德情感。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在這種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得以培養和發揚。
(二)創設開放式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創造性
地理知識是自然和社會的有機結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地理課只有回歸自然,深入生活,走向社會,才能使知識“活”起來。課堂上,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創設富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利情境。不強調唯一標準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想象、概括、發散并包容矛盾,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目的。例如:講《自然災害》時,結合利用新聞媒體的熱點話題來設置問題,如印度洋海嘯與地殼運動有什么關系?人類應怎樣應對地質災害?根據近幾年來我國北方出現沙塵暴,湖南湘江水質污染等現象引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沙塵暴,水污染的起因中哪些與人類活動有關?這些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造成這些危害的原因有哪些?為什么說它是當前不容忽視且亟待解決的問題?聯系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應如何從自身做起?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討論這些問題,經過一番交流探討之后,紛紛發表各自的看法,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改變了傳統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又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讓課堂在一種和諧輕松的氛圍中展開。其實地理課還可利用其獨特優勢,開展地理活動。可以讓學生充當導游、記者、環保人士、行政領導、列車高度員、商人等開展地理方面的活動。可以自制地理撲克、地理棋傳播知識;可以舉辦各種講座,知識競賽,地理攝影展;可以成立興趣小組,搞鄉上調查,自繪各種地圖,自編各種資料,撰寫小論文。創設這些極為開放的情境,能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廣袤的實踐空間。
(三)貼近生活的地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身邊的地理知識,學生總是富有話題,也更有體會。例如在上課時候提問學生,漳州的氣溫和降水有什么樣的特點?夏天和冬天的差異怎樣?同學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幫他們總結,歸納。漳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同時也幫助學生加強理解記憶。又例如講南北方習俗時,作為南方人,教師讓學生可以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所見來談談各自的感受,教師幫助他們補充完整,最后由學生總結。鄉村環境讓大部分學生對南方的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熟悉,如地形的特征、氣候特點、耕作制度如何、飲食是什么等等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起來有利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例如南船北馬、南米北面詞語就是生活經驗常識的積累體現。由此延展開,進一步分析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各自存在怎么樣的差異。在課上,教師設四個小組代表,然后抽出學生代表表達觀點,其他小組評論,最后教師和他們一起綜合分析。整堂課下來教師感覺學生學得很積極,教師教的都由他們自己表達出了,也達到了效果。教師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四)接受課改新理念,激活創新教育新思維
地理是人地關系的綜合體現,是自然利人文的結合。時下,中國教育正在進行第七輪基礎課程改革,教師知道:地理新課改的最基本學習理念是自主性、合作性利探究性學習。要貫徹這些理念,教師就應該打破學科的界線,教材的拘束,班級的界域,授課的形式等:打破知識的系統性、全面性,認真引導學生學習:同時還應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地理課的特點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撰編鄉土教材等。
初中地理學科知識是圍繞地球和地圖知識展開的,包括世界地理的總論及分區,中國地理的總論及分區,教材中包含非常多的圖文信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研究地理圖冊,訓練學生把圖要讀透、讀精,結合教材內容,抓住精髓,展開學習。學生只有激發思維,更新學習觀念,才能把所學地理知識完全掌握,提高學業成績。例如,學習《地形和地勢》這節內容時,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去分析《中國地形圖》,從地圖中去分析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形的有何不同。經過一番探討之后,學生很快就說出自己的分析,清楚地把中國不同地區的地形差別,高低差異說出來,教師點評完學生的發言后,揭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分析了解中國的地勢、地形的特點。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繼續學習文本知識,分析地圖,總結分析出中國的地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的特點,中國的地形多種多樣,山區分布廣泛的,最后,教師還讓學生交流討論,分析總結出中國地形地勢的有何優越性。
(五)運用靈活檢測方式,進行創新意識教育
創新教育是以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健全人格,在基礎性學習之上,著重培養發展性學習利創造性學習,體現“知識、能力、人格”的完整統一的教育。自行設計靈活的檢測方式,一題多問,主動質疑,標本模型制作,以及調查分析評價激勵等可實踐這種教育。它有利于學生鞏固掌握地理學概念、原理和規律等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識,創新新知識的興趣、思維、方法及能力。
三、 總結
初中地理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地理教師與時俱進,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對祖國的榮譽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
參考文獻:
[1]呂福平.淺議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地理教學[J].吉林教育,2011(5).
[2]鄧愛華.淺議初中地理課程改革與教學方式[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2).
[3]張玲.淺談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5(8).
[4]王萍.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初探[J].時代教育,2014(9).
[5]容達.論初中地理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2011(5).
[6]李家清,梁偉,李文田.深化課程與教學關系認識,推進地理教學改革實踐[J].地理教學,2010(4).
作者簡介:
陳素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榜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