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復式結構是古今童話傳說的常見敘事方式。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童話傳說往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而且他們也積累了一定的故事閱讀量和理解能力。如何教會學生找到同類型結構童話之間的關聯,學會整合,提取規律,進而將其為己所用,成為自己創作的靈感,這是故事群文閱讀設計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童話;反復式結構;情節結構;故事創編
目前小學生閱讀活動中,童話傳說、寓言故事閱讀一直占有較大的比重。而通過常年的故事閱讀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西方的《格林童話》還是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反復式結構成為傳說或者童話的常見敘事方式。所謂反復式結構,即不斷出現相似或重復的情節,但是這些情節中的關鍵元素會發生變化,由一條線索串聯而成的完整的故事結構。
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童話傳說往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而且他們也積累了一定的故事閱讀量和理解能力。如何教會學生找到同類型文章之間的關聯,學會整合,從散亂無序的故事閱讀中提取規律,進而將其為己所用,成為自己創作的靈感,這是本次故事群文閱讀設計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一、選材依據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三年級下冊《七顆鉆石》、四年級下冊第29課《寓言兩則》中的《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都具有反復式結構的特點。學生對于反復式結構文本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印象,本次群文閱讀課就是在此基礎之上的拓展提升。對高段的學生來說,借助結構圖這一形式來認識反復結構不是難點,但必須讓學生清楚的是反復出現的相似情節中的語言、動作、神態、環境等變化,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變化,才推動了整個故事向前發展。因此,結合選文特點及學生實際,我擬定本課的閱讀目標為:認識反復結構,體會反復結構在文中的表達效果;試著創編反復式結構的童話寓言故事。
為了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做到自主閱讀和學習,所選擇篇目必須是結構典型清晰,同時又易讀有趣的,從而引發學生興趣,由淺入深,帶領學生走進童話寫作的殿堂。以往的童話教學中,我們更多地關注內容理解,重朗讀表演,而對故事的結構形式關注較少。然而本堂課教學目標最終指向寫作,因此在閱讀上分配的時間不宜過多,而應該將時間留予學生進行創作,通過海量閱讀和精心挑選,最終確定了三篇線索、形象鮮明、故事有趣的童話:《小壁虎借尾巴》《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會犁地的蝸牛》。
二、教學過程
如何將故事創編和生本四環的課改學習方式結合起來,也是我本次備課考慮的重點內容,學生喜歡童話傳說,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要學生在掌握反復式結構的規律之后,打開思路,發揮奇思妙想,盡量將故事創編得有趣,教師必須認真設計獨學、互學、共學、延學四個環節,以求環環緊扣,循序漸進,最后達到教學目標。故本課四環設計如下:
【獨學】
1.回顧課文《扁鵲治病》,完成以下填空。
病在? ? ? ? ,? ? ? ? 可治
病在? ? ? ? ,? ? ? ? 可治
病在? ? ? ? ,? ? ? ? 可治
2.參照課前完成的閱讀記錄表,梳理出三篇拓展故事的情節,并用筆將情節填寫在下面。
3.看著這些主要情節的歸納,你有什么發現?
故事里都有三四個? ? ? ? 的情節和? ? ? ? 的句子,有一條線索將它們一個個串聯著。這樣的故事,我們叫它為反復結構的故事。(設計意圖:了解反復式結構)
【互學】
1.小組互學:檢查獨學1、2、3、4題,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
2.師生互學:這些反復式結構的故事為什么不僅不無聊,反而很有趣?它們有趣體現在哪?小組討論,說一說。
比如:這些故事不是單純地重復,而是重復中有
(設計意圖:了解反復中的變化,找尋反復式童話精彩有趣的秘密)
【共學】
大家一起編童話:
小兔溫尼獨自坐在自己的小床上。它的兄弟姐妹都去度假了。溫尼覺得好孤單,孤單得都睡不著覺,總覺得缺點兒什么。突然,溫尼想到缺什么了——它需要找個好伙伴一起睡。于是,溫尼蹦蹦跳跳地去找它的好朋友……溫尼會去找誰呢?結果它睡著了嗎?最后怎么樣呢?結合反復式結構故事的特點編一編。
展學建議:
小組提前用卡紙制作一個小兔子頭飾和三個空白頭飾,將創編時出現的小伙伴寫在空白頭飾上,進行角色扮演。
我們組要表演的故事題目是《? ?? ? 》,下面請欣賞我們的表演。
(設計意圖:融會貫通,學會編故事,本環節選用了繪本《溫尼想換地方睡覺》作為故事背景,故事簡單,結尾開放性強,適合給學生創作提供參考)
【延學】
1.試試看:我能把今天創編的故事用自己的話寫下來。
2.拓展閱讀創作,激發閱讀興趣。
找一找:曾經看過的哪些故事也是反復結構?為這些故事畫一畫情節圖。
(設計意圖:鞏固課堂知識,指向寫作,并且培養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學會總結運用打下基礎)
三、課堂呈現
(一)交流閱讀感受
師:課前老師請大家好好地去讀了三個故事。來,請看大屏幕。(出示)我們一起來回顧這幾個故事的題目。
生:(讀)《小壁虎借尾巴》《漁夫與金魚的故事》《會犁地的蝸牛》。
師:這么多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故事?
生: 《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刻,因為這只壁虎很有趣。
生:我喜歡《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因為我深刻地體會到漁夫妻子的貪婪。
生:我對《會犁地的蝸牛》這個故事印象最深刻,因為這只老黃牛真是太糊涂啦。
(二)發現“反復”結構
師:大家都讀懂了故事。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導學案,我們已經完成了獨學部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互學環節。請大家用喜歡的方式匯報第1、2題。
(生展示第1、2題。)
(第2題展示時,老師及時提問,問為什么選擇這個情節圖)
師:感謝三位同學的展示,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故事里有三四個差不多的情節,有一條線索將它們一個一個串聯著。這樣的故事,我們稱它為“反復結構”的故事。(板書:反復結構)
師:那除了這幾個故事,你們曾經看過的哪些故事或者影視劇也是反復式結構呢?
生舉例,如《西游記》《喜羊羊與灰太狼》《格林童話》等。
師:同學們,你們喜不喜歡讀這樣的故事啊?
生:喜歡。
師:是啊,這些反復式結構的故事不僅不無聊,反而非常有趣。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它們有趣體現在哪呢?想一想,說一說。
(引出重復中有變化,相機引出反復式故事的特點)
(三)創編“反復”結構故事
師:今天,我們讀了幾個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那么,我們自己能不能創編一個呢?
今天,老師給你們一個開頭(出示PPT)……溫尼會去找誰呢?結果它睡著了嗎?最后怎么樣呢?結合反復式結構故事的特點編一編。編好之后,小組內部可以演一演,看哪個小組的故事最有趣。
(生自由討論)
師:好,我們到了該講的時候了,用掌聲請出我們的第一小組。
(展示)
四、課后反思
本節《創編故事有辦法》反復式結構故事拓展閱讀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童話寓言故事中最常見、最經典的結構——反復式結構,并學會根據故事情節畫情節圖;通過群文閱讀,體會反復式結構故事的特點,最后試著創編反復式結構的童話寓言故事。環節設計較好,層層深入。此外,這是一場較有童趣的課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喜好的基礎上,激發了學生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學生自信大方,故事充滿創意和溫暖,讓教師驚喜的地方比較多:
人物形象:原繪本中,小兔子溫尼找了松鼠、刺猬、臭鼬睡覺,可是溫尼最后依舊回到了自己的家。而學生在創編過程中,有正在為演唱會排練的“Elsa女王”、要準備小品比賽而模仿宋小寶的“咖啡豆”、溫暖可愛的“小蘑菇”等,其角色創作也不再局限在“小貓、小狗、小兔子”這種偏幼齡的童話角色。
結局編排:反復式結構童話一大魅力就是結尾的意外性。原繪本中,溫尼回到了自己家,一人入睡。而在本課堂上,學生想到的結局有:(1)溫尼的家人回到家中陪伴溫尼;(2)朋友們怕溫尼孤單,紛紛來到溫尼家陪它“枕頭大戰”;(3)溫尼一人回到家,了解了自己已經長大,要學會獨立和堅強,不能總想依靠他人。
精彩表演:學生為了將自己的故事呈現出來,可以說是“腦洞大開”,將唱歌、經典小品的表演融入自己的故事中,令人耳目一新,而且這些都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和創作出來的。由此可見,學生愛讀故事,對于編故事也有較強的興趣,只要幫助他們打開思路,學生自身有著無限的創造力。
總之,高段的閱讀教學應以篇章的架構為重點,童話故事中的反復結構正好為學生創編童話搭建了框架。但是,如何讓故事內容豐滿起來,就要用到反復中的變化這一細節的描寫方法。因為有了前面環節的鋪墊,此時引進“反復”就充分勾起了學生創作的欲望。令人欣慰的是,學生的作品想象豐富,尤其是反復中“變化”的描寫非常精彩。“反復中求變,興趣中創作。”課程改革為現在的群文閱讀和故事創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高利佳.體驗實用的閱讀策略與方式:“反復結構的童話”群文閱讀教學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2(11).
[2]江向蓉.《童話中的反復結構》教學設計[J].新課程(小學),2017(9).
[3]傅小殷.發現童話中的反復結構(適合五年級)[J].小學語文教學,2015(Z1).
[4]高利佳.“反復結構”童話群文閱讀[J].小學語文教學,2014(10).
作者簡介:郭晨曦(1991.06—),江西撫州人,華南師范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沙滘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