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璐
摘 要:漢字是母語的文字符號,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以《紙船和風箏》一課中識字教學為例,探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聯系上下文、借助生活經驗和漢字的結構規律,大膽猜字,發揮漢字筆畫、結構的組合特點及特有的聯想功能,引導學生自主猜字的讀音和字義,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漢字審美能力,提高自主識字能力,豐富中華文化內涵。
關鍵詞:自主識字;猜字方法;課堂教學
2019年9月,江蘇省全面采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這也宣告著,伴隨我們二十多年的蘇教版語文教材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新的語文教材十分重視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在一年級對漢字的偏旁、結構、漢字的構字原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針對二年級合體字增多的現實,教材進一步強化了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規律,并充分利用這些規律,引導學生大膽地猜讀生字,自主學習課文。
二年級上冊教材專門編排了兩篇全文不注音的課文《紙船和風箏》《風娃娃》,著力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基于此,筆者以教學《紙船與風箏》第一課時為例,嘗試研究趣味猜讀音識字法在低年級課堂中的運用。
一、聯系生活經驗自主發現
“學為中心”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要讓學生自動學,充分講。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調動已有經驗和已學知識,組織語言再次輸出,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要不斷更新識字教學理念,準確把握課文的編寫意圖,找準教學的重點。而本課中課后練習設計為猜字讀音,指向的不是學習結果,而是學習過程。這堂課,老師應該多為學生創造交流、展示的機會,促進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提升。
如老師執教《紙船與風箏》第一課時,揭示課題時就從猜謎語導入:“一身彩色紙衣裳,兩頭尖尖像彎月。平時只在水中行,從來不在路上走”和“像蝶不是蝶,像鳥不是鳥,清明時節天上飛,最怕雨水澆。”在上課的一開始就用你說我猜的互動形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大家紛紛舉手發言,道出了謎底分別是紙船和風箏。利用謎語形式自然引出了課題,渲染并活躍了學習氛圍,也為整堂課的猜字活動進行了鋪墊。之后老師讓學生翻開課本,尋找這篇課文和之前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學生很快發現這篇課文沒有拼音。緊接著老師提出問題:這篇課文全篇都沒有一個拼音了,我們在讀的時候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可以查字典找到讀音;問爸爸媽媽或是老師同學;聯系上下文,猜字;看課文中的圖了解故事內容。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回答可以看出,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效。
課題里“風箏”的“箏”字是生字,在認識時,一位學生說:“我從六歲開始就學習古箏,我認識這個字,是古箏的箏字。”另一位同學回答:“我看到了上面的竹字頭,風箏骨架是竹條編的,下面又是爭,我知道爭的讀音,就猜出這個字是風箏的箏了。”而在認識“祝你幸福”詞中的“幸”字時,學生講述猜字方法是從詞順出來的。以前學過“祝”和“你”,至于“福”字,在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在門上貼福,也早已熟識。祝你什么福呢,自然想到是祝你幸福。學生的這段表達既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又帶有邏輯的思考。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聯系生活經驗,學生用了自己的方法就猜到了生字。從課堂效果上來看,在識字情景中認識了漢字,這種方法不是被動地輸入而是自己發現獲得的,如此識字學生既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感,也不容易忘記。
二、根據字形想象感悟字理
眾所周知,漢字最本質的特點是表意性。雖經歷代的簡化,漢字的象形意義大大減弱,但仍然保留著象形的痕跡,所以在自主識字教學中滲透“字理”,提高識字效率。如在這一課中教學“松鼠”的“鼠”字,老師出示字讓學生猜讀音,一位學生觀察了字形后這樣告訴大家:我觀察這個字形,覺得上半部分整體看像老鼠的頭,里面的橫就是老鼠的胡子,下半部分的豎提和點就像老鼠的腿和爪子,就猜出它是鼠字。學生通過觀察字形,加入了豐富的想象,這也是一種猜字的好方法。老師抓住這個契機,用多媒體出示古時候的鼠字,點撥這“鼠”字就如同學生的描述一樣,小小的頭,圓圓的身子,最后一筆斜鉤就是老鼠那又長又細的尾巴,驗證了猜測結果正確。通過這樣的理解記憶,以后學生再想到老鼠外形時,就很容易聯想起“鼠”字的寫法。課堂上運用即學即練教學法,老師又用多媒體出示了象形文字鹿、龜、豹等字,課堂上玩起了“慧眼識字”的小游戲,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辨認,抓住了物體的主要特征,并說出想象的原因。《趣味漢字字典》前言中說:“一個個漢字,就是一幅幅生動地展現古人生活的風俗畫,在這畫卷里流淌著我們民族文化的心理潛流。”漢字的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個字,一幅畫!中國的漢字就是如此鮮活靈動。學生的關注力聚焦在文本漢字的原始字源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和點撥,理解漢字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培養學生內在的識字能力。
三、依托構字規律掌握音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的目標中有:“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根據字形的特點,描繪文字特征,重在根據字形特點幫助識字,更能激發學生的情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從中體會漢字的造字之妙。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字形和字義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教學片段1:
師:在這句話中藏著三個長得很像的生字寶寶,我們來看看它們哪里長得像?(師出示:折紙船、扎風箏、抓住)
生:這三個字都帶提手旁,都是用手做的動作。
師:會觀察,會發現。
師:我們一起來做折紙船的動作,(生做動作)用手疊東西就是折啊。手工課上你折過什么東西嗎?
生:折紙飛機,折紙青蛙,折紙風車……
師:你們都是心靈手巧的孩子。說到“扎”字,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
生:我想到了小女孩的辮子,左邊的提手旁就是手,右邊的豎彎鉤就像是小女孩的辮子,用手拿頭繩扎辮子就是扎。
師:用手捆綁就是扎啊!
生:我想到了左邊的提手旁是手,右邊的豎彎鉤像爸爸的皮帶,早上爸爸扎皮帶,就記住了這個扎字。
師:同學們太有想象力了。還有“抓”這個字你怎么猜出讀音的呢?
生:我認識右邊的爪,左邊又是提手旁,人手和動物的爪子在一起,我猜應該是抓的意思。
師:觀察偏旁,猜出了字的意思,認識了抓。
教學片段2:
師:在這一段中啊,還有兩個字寶寶長得很像呢。(生讀:飄、漂)
師:它們倆有什么不同?
生:一個是風字旁,一個是三點水。風字旁的飄和風有關在天上飄,三點水的漂和水有關是在水里漂。
師:真會觀察,這兩個字寶寶貪玩迷路了,我們幫助他倆回家吧。
(師出示選字填空:紙船___到松鼠家門口。風箏___到小熊家門口。)
生:第一個句子里紙船是在水里漂的,所以用三點水的漂。第二個句子里風箏在風中飄,應該用風字旁的飄。
整堂課學生以愉悅的心境獲得對漢字的深刻感知,加深對漢字的記憶和識別。課堂上不時迸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的猜字設計符合兒童的興趣特點,也便于能力的遷移,一段時間后,學生在學習會意字、象形字時,也能學著將字形、字義聯系起來記憶,從而提高自主識字的效率。
總之,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意音文字。漢字數量多,字形構造復雜,難學、難記、難寫。而在猜字環節中淡化了教的痕跡,游戲的成分越來越重,在潛移默化中蘊含漢字構造的規律,滲透漢語言的結構特點,傳遞造字的規律。學生通過自主發現,遇見最靈動漢字,會感受到它的無窮魅力。
參考文獻:
[1]龔曉燕.依托構字規律,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識字效率[J].語文天地,2018(11).
[2]肖強花.用趣味字謎識字法打造高效識字課堂[J].考試周刊,20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