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面積單位”這一課中,通過“巧設引入,初步感知”“制作動畫,幫助理解”“精設活動,充分感知”“嚴設習題,靈活應用”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關鍵詞:應用意識;面積單位;動畫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表層面上,而必須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所學的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可見,新課標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目前我們的學生正處于小學三年級,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已完成了幼兒期向童年期的過渡,幼兒期的年齡特征已基本隱去,顯示出了童年期的年齡特征。他們的認知過程由形象性向抽象性過渡,心理活動由不隨意性向隨意性和自覺性發展,集體意識開始形成,于是結合他們這樣的心理特征,下面我以三年級下冊“面積單位”一課為例,說一說我們應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一、巧設引入,初步感知
首先,我把本節課的引入稍稍修改了一下,把原本淘氣和笑笑在爭論同一本數學書面積的大小改為了更貼近生活的一個情景:請孩子們幫助老師想辦法給照片裝相框,問需要多大面積的玻璃。其目的是一樣的,因為小學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明顯的符號性特點,他們缺乏抽象性,他們的思維活動依賴具體的事物和經驗的支持,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認知基礎,而義務教育階段的許多數學知識,無不滲透著數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現實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
接著,通過讓學生分小組測量照片面積的方式,將實際問題抽象成了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去解決;再通過用不同的格子測量照片的面積,得到的測量結果不同這一親身體驗,體會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這樣的過程讓學生有效地溝通了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聯系,經歷了數學知識“從哪里來”的心路歷程,在當前數學知識學習中,關注“知識背景—知識形成—揭示聯系”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更有利于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實現“現實問題數學化”。
二、制作動畫,幫助理解
在給出面積單位的概念后,我設計了一個動畫,清晰地展示了1平方厘米是怎么來的:先是給出了一條長1厘米的線段,再由1厘米的線段通過平移形成一個1平方厘米的面。
因為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在認知活動中離不開直觀、形象的支持,且兒童的感知觀察比較片面,兒童語言雖然形象、生動,而在抽象思維方面就表現得相對薄弱了些,而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又主要取決于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的程度,所以我們設計了通過動畫,經歷從形象到抽象,從一維到二維的過程,進一步體會“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全過程,經歷“點—線—面”的飛躍,這樣的思維過程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大有裨益。
三、精設活動,充分感知
在初次認識理解面積單位之后,我緊接著提出問題:那這三個面積單位到底有多大呢?并給出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制作這些面積單位,我們還設置了討論環節,提出:商量決定先做哪一個面積單位?在有限的工具中,能做出哪些面積單位?不能做什么面積單位?為什么不能做出這個面積單位?
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雖然很容易接受新知識并善于發問,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塑性很強,但對于事情卻不會有尋根問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設計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操作活動,因為操作活動是培養應用意識很好的載體,讓學生“動手做”數學,親力親為完成實踐性教學任務,不僅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有助于縮小學校數學教學問題情境與實際應用情境的差距,同時也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實現“數學知識現實化”。
感觸很深的是,在完成3個面積單位的制作后,我將3個面積單位的實物展示出來并且進行了重疊對比,學生不由自主地發出了驚嘆聲,“差別好大啊”“1平方厘米好小啊”……的聲音此起彼伏,更有學生開始思考并小聲地說:“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啊?”“是不是10倍的關系啊?”“不止吧,是100倍吧。”……此時此刻應用意識的氛圍正不經意地在課堂中悄無聲息地流淌著,更有學生想要馬上動手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這不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寶貴的應用意識嗎?孩子們已經不再僅僅追求知識的獲得和問題的解決了,他們開始追求數學的思考,追求建立模型并想要求解驗證了,完整地讓學生經歷了“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驗證”的過程,這也正是應用意識的形成過程。
四、嚴設習題,靈活應用
通過之前各個環節層層深入的認識,設計最后的練習環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是再次深刻體會并應用:數學知識“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階段,充分實現“數學問題現實化”。
首先提供自主菜單:測量公交卡和課桌二選一,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的主動性,即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否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接著是選擇題,四道選擇題四個重難點的突破:面積單位的選擇;曲面面積單位的選擇;給出面積單位數據如何選擇;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區分,并且與智慧課堂相結合,利用反饋器及時收集學生的完成信息,有效對比和掌握學生知識應用的情況,其目的在培養學生應用意識指向的廣闊性,即能夠給出合理的數學解答;體驗包含數學知識的各種不同問題。
最后再次提供自主菜單:測量最初照片的面積和設計10平方厘米的圖形二選一。
回到解決開課時的“測量出照片的面積,幫助老師選擇合適的玻璃”一題,我給出的照片面積其實是25厘米×20厘米,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后處理這個問題時,答案非常驚艷,特別是因為長邊是25厘米,學生手中的學具卻只有若干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孩子們充分地應用所學知識,在擺放完兩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后,有的孩子對折了1平方分米擺在剩下的部分,有的孩子用若干個1平方厘米擺在了剩下部分,看到這一幕我的心中是欣慰的,這不就是應用意識的充分體現嗎?整個過程完美地將現實的問題抽象成合理應用面積單位這個數學問題,用合理的數學思維和不同的數學方法使其得以解決。
而菜單中的第二題,“我是小小設計師:老師想在相框里加一個小小的樹葉,大約10平方厘米,你能幫我設計一片這樣的樹葉并剪下來嗎?”一題,更是將課堂內的數學活動延伸開來,因為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興趣、性格、學習風格……這一開放題目的設計為的就是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活動經驗,展現更多的思考歷程,激發更多的潛能。
雖然是小小的一節課,但經過仔細研讀教材、深挖教材就會發現里面大有文章,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我希望在這些多種形式、多種過程體驗及多種評價方式的交融浸潤中,能更好地激發、促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希望通過這樣的過程能給數學的學習插上翅膀,讓應用的意識飛得更遠更廣。
參考文獻:
[1]王光明,范文貴.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胡娛,成都市金牛區茶店子小學數學教師,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金牛區學科帶頭人,周洪海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