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俞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要發揮出數學在培養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該如何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真正落實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筆者認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當立足于深度學習,引導學生深入開展自主研學活動,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高。北師大郭華教授曾對深度學習理念進行過深刻闡釋,她認為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深度學習,是指教學中教師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并借助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探索、反思和創造等學習活動,使其充分經歷感知體驗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從而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學生還能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遷移和靈活應用,達到積累經驗和發展素養的目的。由于深度學習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它是實現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創境導學引發深度學習,在激趣中促進學生發展
數學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見,興趣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精心營造平等、寬松、合作、安全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之愿意主動地參與深度學習,進而在富有啟發性的情境化問題中深入觀察思考,為進一步縱向開展深度學習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筆者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常見的素材,積極創設了生活情境:筆者讓學生在課前先找一找生活中用到的字母縮寫并帶到課堂中交流,在交流中追問:為什么人們用字母表示它們呢?使其體會到用字母表示很方便,簡潔明了。接著筆者出示撲克中的“J、Q、K、A”,讓學生知道字母不但可以方便、簡潔地表示出一些特定的名稱或標志,還可以用來表示數,借助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進行觀察,并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提出研究有關用字母表示數的問題,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空前高漲,為自主研學活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在教學中,筆者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字母的存在,體會到學習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參與討論,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觀察、思考等自主探究活動,并從回顧已有的經驗知識逐步過渡到對事物本質特征的理性思考,從而在深度的思考中促進自身素養的提高。
二、自主探索形成深度學習,在研學中促進學生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不斷發揮自身的想象和思維能力,把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有機結合起來,在獨立自主的深度學習過程中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如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時,筆者在學生初步認識圖形的對稱性之后,出示飛機、天壇、杯子、鑰匙、蝴蝶等平面圖形讓學生分類,加深他們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質疑:“如何操作才能確定圖形具有對稱性特點呢?”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交流提出“對折”的猜想;接著讓學生分小組驗證,并繼續思考:“圖形對折后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在深入觀察、比較中理解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完全重合的特點;最后利用“折—畫—剪”的方法制作軸對稱圖形,強化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把握。整個研學過程,筆者結合飛機、天壇、蝴蝶等常見而典型圖例的展示,組織驗證性質、觀察變化、制作圖形等逐層推進的實踐探索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深入細致的觀察、猜想、推理、驗證中自覺開展深度學習,從而把實踐操作和動腦思考有機結合,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知。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知識經驗精心預設教學活動,積極利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動手實踐逐步上升為動腦思考,幫助學生從實踐操作逐步過渡到理性思維,對學習對象展開深度加工,從而使學生充滿自信地開展深入探究活動,并在溝通自身已有的經驗和教學內容之間的共性與連接點的過程中,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質特性,逐步培養靈活的思維特質,從而在生動且深刻的深度研學中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拓展應用內化深度學習,在實踐中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生活情境,設計難度適宜、針對性強的層次性練習,努力為學生搭建應用新知的平臺,帶領學生嘗試運用所學新知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從而拓展深度學習成果在生活和學習中的作用,使學生在提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深度學習中內化新知,有效促進數學素養的提高。
如在“角的度量”中的拓展應用部分,筆者就注重引導學生向縱深方向拓展學習活動,在變式的思維訓練中幫助學生拓展應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學生初步掌握從量角器內圈0°數起,度量開口向右的角之后,筆者并沒有急著讓學生提煉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而是拓展測量的范圍讓學生嘗試度量開口向左的角,并思考:“開口向左時又該怎么測量呢?”引導學生通過變式練習不斷積累經驗,并在方法遷移和全班交流中,逐漸明白用量角器量角不僅可以從內圈的0°數起,還可以從外圈的0°數起;在此基礎上,筆者繼續讓學生度量開口向上、向下或斜放的角,學生經歷形式多樣的變式訓練后,其經驗更為豐富,這時筆者順勢讓學生總結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學生在交流中對角的度量方法有了深刻認識。最后,筆者出示沒有對齊量角器0°線的測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驗證說明測量方法的可行性,使他們在不斷拓展的變式練習中,逐步內化用量角器測量角的方法。
在整個練習活動中,教師結合豐富多樣的變式訓練,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進而組織形式多樣的拓展性練習,使學生自覺主動地開展觀察、思考、辨析、驗證等活動,并自覺進行測量方法的正遷移,讓學生在層層推進的應用過程中積累豐富的認知經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概括總結用量角器度量的方法就會水到渠成,從而在不斷拓展應用的深度學習中,有效促進學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四、文化滲透延伸深度學習,在美的教育中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中教師要加強與新知有關的數學文化的滲透,引領學生把課內的探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課外應用中,讓學生在應用新知解釋生活現象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達到課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在數學文化的熏陶中得到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自身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得到長遠的發展。
如教學“圓的認識”進入課堂總結時,筆者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談本節課有什么收獲,而是出示日常生活中與圓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建筑物、工藝品及運動場景等圖片,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圓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文化元素,使學生對圓的認識上升到美的層面,以此為基礎,筆者和學生一起用圓規畫圓:先畫一個大圓,再以大圓的半徑為直徑畫小圓,最后,涂色形成一個美麗的圖案,讓學生鞏固用圓規畫圓方法的同時,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獲得美的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交流認識圓的感受,鼓勵學生應用圓的知識去創造美的事物,從而讓數學知識的學習提升到思維情感發展的層面,在不斷深入的學習中真正落實數學課堂的育人目的,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自信心。
整個總結部分,筆者極其注重滲透數學文化,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生活景象,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中深刻感受圓的美,同時,引導學生在創造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鞏固畫圓的技能,讓學生再次深刻感受圓的強大作用,這樣就會極大地激活學生的愛美之心,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在富有趣味性和拓展性的深度學習中,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能力等素養的全面提高。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是實施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陣地,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在生動而深刻的深度學習中才能促進自身素養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預設導學、研學、應用、交流等課堂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過程,使之身心愉悅地經歷觀察、思考、猜想、驗證等活動,在循序漸進的深度學習中讓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