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華
摘要:在傳統文化背景影響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國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人對非遺有著一知半解的疑惑,但是正因為如此人們對非遺的話題才更加感興趣。中國在轉型發展的今天,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然而在蓬勃發展的文旅現狀下,各地都希望通過挖掘更多的文化來吸引游客促進當地的發展,讓非遺傳承精神融入進現代人的觀念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的扎根于傳統文化的文脈中。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設計;傳承文化
中圖分類號:TQ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039-01
一、展示空間的設計研究對非遺的影響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文化得以傳承和創新的一股新生力量。它是在傳統文化的歷史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變化的,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處環境和歷史條件不同,同時,它在向以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的創新方面邁進,但是大多數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感和認知感缺乏一種責任。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方式也逐漸受到了高度重視,為了避免技藝的失傳、手藝得不到創新、以及產品賣不出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所以有必要通過一種共享的文化空間來作為載體傳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普及到家喻戶曉,使非物質文化能夠在大眾的參與中發展新的力量。
通過對不同城市資源的分析,設計的非遺展示空間適宜采取將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既能讓大眾接受真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的同時,又能感受現代藝術的魅力,以促進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和豐富性的保護。同時,可以帶動當地產業轉型的蓬勃發展,達到城市形象的提升,為當地的經濟、政治做出一定的貢獻。
二、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基本形式
在注重遺產保護載體的同時,我國地方多數場館采用的是陳列式展示和大量的運用傳統實物的直觀展示方式。雖然這種展示方式保持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呈現了非遺文化的,原始狀態,但是沒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與現代人的心里趨勢相結。繼承傳統不意味著照搬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根據當代人的心里去設計出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展覽館。年輕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里需求都不同于過去,對于傳統的文化來說更多的是崇敬,傳統的東西有其獨特的魅力,要使得這種魅力很好的融入現代人們的認知中,更需要與現代新的技術相結合,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深有體會的感悟以及趣味性的體驗才能更大的發揮出傳承的意義。
三、非遺展示空間的設計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保護和發展的文化,它代表著國家傳統文化的脈絡,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記憶,這種記憶越來越被我國重視。在傳承非遺文化方面我國做出了多方面的保護措施,其中通過鼓勵建設非遺文化館來普及和發展非遺文化不計其數,而非遺展示空間的設計可以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良好的傳播載體。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城市獨有的文化,更好的將人文情懷,地域風俗得到傳承和創新。能夠使非遺文化在大眾身邊傳承,讓非物質遺產文化被更多的人喜愛和學習,也供前來參觀旅游的人交流文化,最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發展。
四、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文化價值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脈絡的精髓之一,它不僅僅代表著國家的過去,也代表著一個國家未來文化的發展。大同市作為我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豐厚,具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存。非遺創意體驗館的設計將大同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民俗文化結合起來為非遺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空間保證。將大同歷史悠久的銅器、內容多彩的剪紙、民俗淳樸的結藝、傳統技藝的折紙和木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為當地非遺的發展在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貢獻力量,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更好的創作條件,使之安心的做好傳承的工作,在豐富大眾的精神需求之余,為提高大眾的文化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使當地民族文化遺產、傳統文化資源成為大同文化發展的優勢。
五、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我國歷史文化重要的橋梁,它不僅是國家的文化更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文化,了解這種文化不僅對我們生存環境的歷史性研究更加深入,更是創新文化的深厚根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過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階段具有特殊的時代特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名族的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及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個民族和群體智慧文化的結晶,它能夠為各個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學習提供著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是一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最好體現。
參考文獻:
[1]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義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J].民間文化論壇,2007(01).
[2]陳桂波.非遺視野下文化空間理論研究芻議[J].文化遺產,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