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雪
摘要:聲樂教學計劃的制定是為兒童培養歌唱能力所做的規劃與安排,制定聲樂教學計劃是聲樂教學活動的必要步驟,有了好的聲樂教學計劃再配合恰當的內容實施,才能有良好的聲樂教學效果,所以聲樂教學計劃必然要體現聲樂教學的思想。
關鍵詞:兒童;聲樂教學;實踐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093-01
兒童的聲樂教學不同與中小學的教學,由于每個兒童的潛質不同,智能結構不同,盡管在充分了解每個兒童個性的基礎上,制定了符合每個兒童的聲樂教學計劃,兒童的歌唱水平才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進步、提高,使兒童健康的發展。
一兒童聲樂教學計劃的制定
兒童發聲器官的生理特點:肺活量小,呼吸短淺,控制氣息能力較差,聲帶短小,喉肌發育不成熟等,要求其發聲練習曲與歌曲的樂句及換氣的間隔不宜過長,音量與音域都是適度,連續演唱的時間也不宜過長,那么在長達一小時的聲樂教學中,可以將兒童的練習時間進行劃分。
兒童演唱的曲目可以在其適合的一些歌曲中由兒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以保證學習的興趣。在新授課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聆聽幾遍所要演唱的歌曲,加深學生對歌曲曲調的印象,再通過模讀節奏的方式讓學生熟悉歌詞,最后進行歌曲的范唱與教授。
對于歌曲的曲調可以根據兒童的實際演唱能力上調或者下移。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坐在聲樂教師的身旁,一則可以節省學生上課的體力,二則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根據學生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分段落的進行教授,無論是否完成歌曲的學唱,總體演唱時間都不要超過二十分鐘。
根據歌曲體現的意境,引導學生將歌曲中的象聲詞進行模仿動作,并予以鼓勵。例如歌曲中的小花貓的“瞄瞄叫”,就可以引導兒童對小花貓做形象的模仿。在創編的過程中,針對2-7歲年齡段的兒童智力特點,聲樂教師應盡量采用模仿的創編方式;針對7-11歲年齡段的兒童智力特點,聲樂教師可以適當的提醒兒童一些動作或詞語,幫助兒童完成歌詞或情境創編活動。對于一對二的聲樂課堂可以采用相互協作的方式,比如對唱,總體活動不超過十分鐘。
二、豐富兒童聲樂的教學的內容
筆者認為,兒童的聲樂教學更多的應該是釋放天性的教學,如何能將兒童那清澈、響亮、甜美的嗓音自然地流淌出來才是兒童聲樂教學最終所追求的。教兒童唱歌要根據環境、條件、要求而定,如在家中一對一的親子教育和幼兒園的集體課教學,就無法采用相同的模式。同樣在家庭中教兒童唱歌,有時可以隨便一些,有時也可以正式一點,這都要根據當時的情形掌握。就以唱歌的姿勢來說,在幼兒園教唱歌,或許集體站唱或許集體坐唱;在一對一的聲樂課堂中,對于比較小的孩子就完全可以抱在懷里教他(她)唱歌,這樣會顯得更加親切自然,孩子也會唱得十分放松,這在情感上、心理上都是大有好處的,也是兒童順利完成聲樂課程的重要保障。
教兒童唱歌,有許多問題需要考慮,應如何教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許多聲樂教師在教孩子唱歌時都只是按部就班的進行發聲訓練和歌曲演唱,沒有將兒童演唱的音準和節奏這兩個要素進行單獨的訓練。也許有人會反駁說,發聲練習和歌曲演唱就已經包括對音準和節奏的訓練了,為何要進行單獨的訓練呢,又不是視唱練耳課!其實教兒童唱歌看似簡單,實則繁瑣,筆者認為兒童聲樂的教學要比成人的聲樂教學更為復雜,由于兒童沒有學習主觀能動性,所以對一些所謂的音準、節奏等視唱練耳問題也應該劃入聲樂教學的課堂之中,這樣既縮短了枯燥的發聲練習時間,也為演唱歌曲做了充分的準備。比如在訓練音準方面,可以采用視唱練耳課程中模唱短旋律的方式,把即將要學唱的歌曲中較為難唱的小節進行音準的練習,這種練習可以是非正式的哼唱,也可以在演唱歌曲之前先進行節奏節拍方面的訓練,如節奏的模讀,也可以在教唱時讓學生邊唱歌邊擊打節拍。在反復的練習之后,就讓學生區分節奏節拍,如手敲拍子,口念節奏。
三、合理的選擇兒童聲樂教學曲目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喜好,甚至是即將到來的節口作為依據對學生演唱的曲目來做選擇。比如性格活潑開朗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節奏感稍強的歌曲,但是在課堂上過于活潑興奮,有時候忘乎所以的學生就盡量選擇一些抒情、柔美、節奏緩慢的歌曲;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不善于表達,像這樣的學生就可以適當選擇一些稍微活潑、歡快、有激情的歌曲。再比如遇到一些節口像父親節、母親節等這樣有意義的節口,聲樂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歌曲讓學生演唱,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具有教化意義。
綜上所述,教育需要適應兒童內在本性的自然發展,當兒童的自然本性不受到外界因素所干擾時,就能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聲樂教師需要按照適當的兒童成長階段進行施教,將兒童聲樂的學習按照兒童年齡段的能力來制定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黃莉莉.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林立君.聲樂教育藝術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許卓雅.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