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海
摘要:中國畫的傳承歷史悠久,其各種技法的應用不僅能讓畫面更加生動,還能更好地表現畫作的藝術特性。肌理制作是中國畫繪畫形式的重要組成,其在畫作的美感度提升上有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山水畫中的應用較為常見。但傳統的繪畫技法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中國畫的傳承及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不斷進行技法的改進和創新,逐漸成為中國畫傳承發展的基礎條件。本文以中國畫的發展現狀為基礎,探討肌理在中國畫中的應用。
關鍵詞:中國畫;技法;肌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62-02
一、引言
國畫是我國文化傳承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技法主要有具象和寫意,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效果,通常需要根據繪畫者自身的需要選擇。現代社會中,國畫的繪畫要求不斷提升,其主要是因為人們的審美和追求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的單一繪畫形式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因此需要在技法上進行改進,以此讓國畫獲得更多人的認可,為國畫的發展帶來動力。肌理制作作為繪畫形式中的重要組成,其不僅能為中國畫技法的改革提供基礎條件,還能讓中國畫表現出更多奇特的藝術效果。因此,研究中國畫技法中肌理的應用顯得十分重要。
二、肌理概述
肌理是指形象表面的紋理,又被稱為質感。物體材料不同時,其表面的組織和排列等均會存在差異,這樣就會出現光滑感、粗糙感和軟硬感等感覺,因此肌理屬于理想的表面特征。
對于肌理,人們的感受通常是以觸覺為基礎,但在人們人們長期觸摸物體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固定的經驗,這樣就能在不用觸摸的情況下通過視覺感到質地的不同。肌理被劃分為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其中視覺肌理是通過眼睛感覺出物體的肌理,屬于二維平面的肌理,觸覺肌理則是通過觸摸感覺得到,屬于三維立體的肌理。在繪畫中,肌理通常是表現手法與繪畫材料相結合的產物,其通常有繪畫者根據自身對物象特質的感受和審美取向不同,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攻擊及表現技巧的基礎上,創造的畫面組織結構和紋理。肌理在任何物體表面均存在,并且會因為物體的特性而出現差異,而特定紋理變化呈現出的獨特視覺效果,則是繪畫藝術中所需要的肌理效果。
相對于其它表現手法,肌理在繪畫藝術中的價值相對較高,并且具備其它手法不能實現的美學特質,因此在繪畫中應用十分廣泛。
三、肌理應用的背景
中國畫的發展歷史較長,其在民國時期之前的材料通常較為單一,并且繪制形式也相對簡單。但在現代繪畫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繪畫者通常需要以實際情況為基礎,根據需要賦予畫作的意境及內涵選擇合適的繪畫技法和繪畫形式,這樣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繪畫的要求。同時,繪畫者還要對繪畫技法和形式進行創新,這樣才能讓畫作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中。其中尤其是在人們對中國畫的認知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中國畫逐漸顯得內涵不足,這樣會導致畫作的價值不斷下降,給國畫的傳承發展帶來巨大阻礙。肌理制作作為繪畫形式中的一種,逐漸被應用于中國畫的繪制中,其作為一種新穎的形式,不僅能讓中國畫的審美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因此需要繪畫者不斷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應用到實際繪畫中。
四、中國畫中肌理的制作方法
肌理是存在于物體表面的一種形態,其組織結構和形式復發多樣,不同的物體可表現出不同的肌理。這種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變化,能直接形成置管的自然體態,并給人多樣化的感受。但實際上肌理并不全是具有美感的,只有在適當的空間和環境下才能讓物體展現其具有美感的肌理。而繪畫者則是在此基礎上汲取靈感,將自然肌理完美的融合于繪畫中,從而讓繪畫作品更具美感及藝術氣息。根據中國畫的繪制情況,其肌理的制作方法通常有以下集中。
(一)揉紙法
揉紙法是指按照既定的繪畫思路將畫紙折皺揉按成固定的形狀,讓畫紙表面形成固定的紋路,然后在畫紙上進行繪畫或上色,以此得到想要的肌理,之后再進行適當的添補后,獲得獨特的效果。揉紙法在中國畫中的應用通常較為常見,且其實際操作相對簡單,且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多種操作方法,從而達到畫作需要的狀態。根據中國畫的繪制情況,揉紙法通常在繪畫背景的處理。上應用較多,其主要起到襯托作用。
(二)拓印法
拓印法通常可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直接在底板上涂上顏料,然后在底板上鋪上畫紙,對畫紙進行按壓以完成拓印,之后進行相應的描繪,以此達到想要的效果。另一類則是以實物的紋理為基礎,使用各種材質的材料制作拓團,然后將拓團蘸上顏料或墨汁,將其直接拓印在畫紙上,這樣能借助材料本身具有的肌理形成不同的印記,在通過必要的描繪讓畫作更具表現力。拓印法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物體本身具有的紋理,因此將其應用于肌理制作時同樣不需要太多技巧,尤其是在各種復雜肌理的繪制上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有效節約繪畫時間并讓畫作的真實性得到提升。
(三)噴灑法
噴灑法即將顏料或墨汁調制成相應濃度的液體,在使用相應的噴灑工具將其直接噴灑于畫紙上,以此形成獨特的紋理。噴灑法的應用通常在具象寫實的水彩畫中應用較多,其主要是因為噴灑法獲得的肌理能更好地再現物體表面的特征,能得到很好的造型效果。國畫繪制中,使用噴灑法制作肌理時,能讓部分肌理有效取代手繪的痕跡,以此讓畫作更具真實性,并更好地表達繪畫者的情感。
(四)蠟畫法
蠟畫法是借助蠟與水不相容的特性形成,其對于畫面效果的逼真性有很好的提升。正常情況下蠟畫法被分為兩種,包括干蠟法和液蠟法。其中干蠟法是指直接使用蠟燭按照繪畫思路在畫紙上進行描繪,完成后使用油墨和顏料等進行涂抹,這樣能有讓蠟畫部分不被顏色沾染,最終達到滿意的效果。液蠟法則是將融化的蠟油滴在畫紙上,在蠟油干結后再使用顏料進行涂抹。蠟畫法的應用能防止墨汁及顏料的擴散,有效避免畫作中的事物紋理被破壞,以其真實形態展現,對提升畫作的表現力有很大幫助。同時,蠟畫法制作的肌理還能讓畫作的保存時間得到延長,對畫作的藝術價值提升有很大幫助。
(五)腐蝕法
腐蝕法是指將墨加入到具有腐蝕性的液體中,混合均勻后形成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直接用于繪畫。腐蝕法通常也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將腐蝕性液體直接涂刷于畫紙上,在畫紙千燥后在用墨描畫,將具體的物象畫出后用水慢慢灑在墨上,出現斑點后將水噴灑于畫中,之后將畫紙提起并讓斑點擴散,最后形成獨特的紋理效果。
另一種則是直接將腐蝕性物品置于容器中,持續加水并進行攪拌,在出現大量泡沫后將泡沫移動到畫紙上,接著將墨滴入,在畫紙干燥后會有網狀泡沫肌理出現,獲得先要的效果。腐蝕法的應用通常以洗衣粉為主要原料,實際應用要求較少,但對繪畫者的手法熟練度有較高的要求。
(六)吸收沉淀法
吸收沉淀法即撒鹽法,其同樣需要用到洗衣粉和肥皂水等堿性物品。實際操作中先將堿性物質加入到含水量較大的墨水中,充分攪拌后根據繪畫構思將其涂抹于畫紙上的相應部位,在畫紙表面上無水后將鹽撒在表面上,持續等待直至畫面上出現想要的效果,然后將畫紙中的剩余水分吸除以固定效果,實際制作時還可以在畫面上增加細沙和其它物品進行點綴,從而獲得更好地效果。吸收沉淀法的操作相對簡單,并且能得到較為亮麗的畫面效果,在中國畫肌理的制作中應用較多。
五、討論
繪畫藝術作為眾多藝術形式中最常見的類型,在現代社會中逐漸成為滿足人們精神追求的重要組成。國畫作為我國的傳統繪畫形式,其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并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傳統國畫的技法通常較少,其主要依賴于工具、材料和題材的多樣性,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經久不衰。但根據現代繪畫的發展情況,傳統繪畫中的技法應用逐漸不能使用作畫的要求,尤其是在肌理制作上出現較多不足,畫作的表現力也因此而不斷下降。基于此,越來越多的畫家在繪畫時會嘗試創新,對肌理的制作方法進行改進,以此讓畫作中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但根據國畫發展的現狀,其肌理制作的方法仍然較少,導致國畫的市場競爭力不斷下降,影響其長遠發展。因此,在進行國畫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深化對繪畫技法等的研究,以此為國畫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格非,關玉鳳.拓印法在當代國畫作品中的應用與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9(12).
[2]楊娣.中國花鳥畫創作中肌理技法的實踐運用[J].戲劇之家,2019(04).
[3]李琳.淺析國畫技法中的肌理應用[J].藝術研究,2018(02).
[4]許家慧.寫意人物畫水墨肌理表現研究[J].戲劇之家,2017(17).
[5]曹瀟月.歷史肌理傳承下當代工筆色彩的演繹思考[J].藝術評鑒,2016(06).
[6]黃振.淺談肌理技法在國畫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6(03).
[7]薛軍.淺議國畫技法中的肌理應用[J].大眾文藝,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