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丹
摘要:互聯網+”社區文化建設依托于現代通信技術、信息網絡平臺、網絡終端工具和社交媒體手段,通過信息技術網絡、平臺、工具和手段,打造社區網絡全面覆蓋,社區文化資源共享,社區居民互動暢通,社區管理協調一致的新型社區環境。“互聯網+”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居民提升精神層次、建立共同觀念、凝聚社區力量、塑造社區精神的新途徑。
關鍵詞:互聯網+;社區文化;內容
中圖分類號:D669.3;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209-01
“互聯網+”社區文化建設不同于傳統的社區文化建設,以互聯網為信息、傳輸載體,以PC端、智能手機、觸控一體機等多元化的接收發送終端設備,突破了傳統社區文化建設的速度局限、地域局限等缺點,使得信息傳播、交流互動等實現文化思想、文化內容、文化資源快速深入基層。
一、互聯網+社區文化活動建設的主體內容
社區文化活動建設是指社區居民在各種長期交往活動中所參與的文化活動,通俗點講行為文化就是文化活動,它是社區文化建設最廣泛、最普遍、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從社區文化建設的實踐來看,行為文化建設促成了社區居民價值觀念、精神風貌、道德品質的形成,行為文化建設使社區居民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學習,在閑談說笑的活動中娛樂,在科普教育的活動中成長,這對社區居民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義。信息化網絡時代,社區文化活動從組織、宣傳、運營、推廣各個層面都與互聯網密不可分。
精神文化亦為觀念意識形態文化,精神文化的內容包括社區道德品質、社區獨特精神、社區思想觀念等方面,精神文化是社區居民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精神風貌、道德品質的內在體現。社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被社區精神文化影響。物質文化是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表層文化,那么制度文化就是社區文化建設的深層文化。制度文化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全體社區居民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和準則;二是社區主管單位以及社區居委會對于社區文化建設的組織結構、管理方法和規章制度。簡而言之,社區制度文化是與社區整體價值觀念相一致的組織架構、管理系統、規章制度的總和。制度文化作為觀念意識形態在社區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社區居民良好溝通、交往的有力保證。新的時代背景下,社區工作組織體系、社區文化管理體系,社區規章制度體系,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工具、平臺和手段,完成制度文化建設與“互聯網+”的融合。
二、互聯網+社區文化建設的特點
第一,文化宣傳多元化。社區文化建設初期,社區新聞、活動、通知和服務等咨訊最普遍、最廣泛、最直接的傳播方式是社區布告欄、新聞欄等對外宣傳欄,社區居民通過社區的布告欄、新聞欄獲取社區工作人員張貼在外的各類咨訊。進入互聯網信息化時代,單一、低效的宣傳欄獲取信息渠道己經不足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表示不能快速、高效、準確的掌握社區有用的信息,因此,依托互聯網,借助微信、微博、網頁等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社區文化建設開創了社區文化宣傳新手段,使社區居民足不出戶便可了解社區的動態,給社區居民帶來方便、高效和快捷的新體驗。
第二,文化內容信息化。社區文化建設與“互聯網斗”融合的特點是信息化,這主要體現在溝通互動信息化、服務反饋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化、文化內容信息化,而文化內容信息化是社區文化建設最顯著的特色,線上海量文化內容的傳輸和下載,超越了實體圖書館、宣傳欄所能傳遞的信息量,源源不斷為社區居民帶來文化資源的供給,不斷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了信息化文化社區的構建。
第三,文化主體對稱化。“互聯網+”使社區文化建設突破了傳統地由信息發布者到信息接收者的單向傳播的限制,社區居民可以通過多重互動反饋機制,向社區工作者發送對于社區工作的意見與建議。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人員雙向、對等地發布和接收信息,體現了文化主體對稱化的特點。與此同時,社區居民可以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的各個層面的建設中,集社區居民的智慧建設社區文化,使基層社區組織工作人員能更好地籌劃社區文化建設、服務社區居民,從而提升社區文化建設的品質。
第四,文化管理規范化。傳統的社區文化建設中,社區居民的身份信息、社區住戶的居住情況等社區居民的基本信息,社區工作者要步入每家每戶采集信息。“互聯網+”時代,社區居民通過社區網絡信息平臺輸入自己的信息內容,社區工作人員便可以查收到相關信息,避免入戶采集所產生的差錯,實現了社區文化制度建設的規范化。
三、結語
總之,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物質與文化是構成人類文明的兩個重要因素,物質決定了人類的生存水平,而文化決定了人類的精神高度,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精神文化建設的意義就顯得至關重要。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大計,而社區文化則是其組成的基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社區文化建設的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禹昊川.群文網站建設的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1(14).
[2]路選萍.新時期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1(15).
[3]姚付祥.互聯網與群眾文化管理[J].群眾文化論叢(18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