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改
摘要:輔導員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應堅持努力提高自身職業能力與素養,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育人方式;在“大思政”格局下,拓寬網絡思政教育基地,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培育時代新人。
關鍵詞:新時代;輔導員;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275-01
一、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升輔導員自身理論基礎
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是目前國家十分重視的一個問題,輔導員不只是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施者、引導者,更是學生的知心朋友,想要提升高校輔導員的思政工作效果,就必須對當前輔導員隊伍建設進行深化改革與發展。
對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勢在必行,提升對高校輔導員隊伍的關注度,關注輔導員的職業發展道路。一方面,嚴格把關輔導員的入門條件,要求其相關的專業背景與專業素養,具備相對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力,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過深入學習,有一定的思政專業基礎,要求一定的管理溝通協調能力,良好的道德素養,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等。對新入職輔導員開展理論教育與實踐能力的培訓,充分給予輔導員專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對一線輔導員要加強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拓寬輔導員職業發展道路,在評職稱與競聘職務環節中,要對輔導員有政策上的傾斜。增加輔導員獎勵機制,將學生管理能力和學生管理業績作為輔導員晉升的重要內容,增強輔導員的工作干勁與輔導員隊伍發展可能性。
二、輔導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創新育人方式
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寄予了深切的希望與憧憬,在學生的教學與管理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教育,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將學生的個人發展與思政教育聯系起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輔導員要堅持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根據學生個性和發展需求給予學生人文關懷,為促進學生發展,輔導員也應時常思考改善工作方式,定期進行學校的相關培訓與交流,學習借鑒好的經驗方法,提高學生管理效率。現代社會呼吁人才多樣性,鼓勵獨特性與創新性,新時代輔導員要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培養學生的個性能力,激發學生發展潛力,能夠深入學生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時常保持同理心去思考管理學生,充分尊重聽取學生意見,也讓學生自身參與到管理工作中來,提高教育與管理的效率。
三、拓寬網絡思政教育基地,創新思政教育方式
現代科技日益發展進步,當代青年學生的網上獲取信息能力也日益增強,網絡思政教育逐漸成為輔導員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與重要基地,新網絡媒介能夠帶給輔導員更加廣闊的與學生的交流空間,學生在日益開放的環境中也更加渴望平等的交流與溝通。同時,微媒體的發展使信息的傳播范圍更加廣闊,學生接觸到的是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學生的是非觀念與價值觀念也會受到網絡文化的影響,如果不能夠及時對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有思想和行為上的偏差。因此,在面對著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微信微博等的廣泛使用使每個人都擁有了自由的話語權,思政教育的困難也大大增加了。
要拓寬網絡思政教育基地,就要建立屬于輔導員自身的網絡思政交流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教師與學生可以進行更加自由的、平等的交流,教師定期在平臺中以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打入”學生內部,用學生感興趣的事件來進行隱性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能夠采用學生們更加喜愛的方式進行。平臺中也可以有各位輔導員的工作交流,也可以更新一些輔導員的技能培訓等課程,讓輔導員與學生共同進步。
四、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的“大思政”理念應該是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不應該僅僅將思政教育局限在思政課堂中,要堅持注重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在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就業創業、校園文化等活動中堅持隱性思政教育。打造“大思政”格局,要將家庭、學校和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做到全員育人,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監管與引導,真正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學生管理能力。
對校內與校外的資源整合,能夠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與方式是多樣的,校內活動通過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和相關的一些班級活動構成,學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通過這些活動來進行的。宏觀上來看,必須嚴格把控學生開展活動的目的與意義,通過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能夠傳遞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為,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校外資源一般是指學生在校外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傳統的思政教育局限于課堂中,思政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將社會實踐融合于思政教育過程中,采取社會調查或者公益勞動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鍛煉,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不僅學生增強了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能更加全面的思考與解決問題。我們也可以將思政教育與技能培訓結合起來,真正去將思政教育做到全員、全方位、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