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瀾
牡丹江市有牡丹江、穆棱河、綏芬河等大小河流750條,大小湖泊1200多個。全市總水域面積為112.7萬畝,其中,可養魚水面52萬畝。據初步調查,各水域現有魚類6目13科37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有14種。多年來,牡丹江市充分發揮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水域生態環境狀況良好及水域資源存量大分布廣等優勢,推進優質魚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分析總結牡丹江市優質魚發展的經驗、做法,著力解決制約黑龍江省優質魚高質量綠色發展的瓶頸問題,就牡丹江市優質魚產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項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1 發展現狀
牡丹江市轄區水域水體理化性狀較好,營養鹽類豐富,既有適宜開展鯉、鯽、鰱、鳙等常規水產品種養殖的水域,也有適宜虹鱒、細鱗、哲羅魚等冷水魚類養殖的資源,發展優質魚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緊緊圍繞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做文章,以綠色生態優質發展為導向,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需求為目標,以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質增效、漁民增收為著力點,加快推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漁業。
1.1 強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優質苗種繁育能力切實得到提升
優質苗種持續供應是優質魚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多年來,牡丹江市通過改造基礎設施、新建標準化苗種繁育基地等措施,不斷提升苗種繁育能力。
1.1.1 改造升級渤海冷水性魚類試驗站。該站隸屬于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建站于1964年。經過多年的改造升級,現占地100余萬m2(1797畝),新建辦公樓1000m2、野外工作臺站2000m2;科學實驗區有鋼筋混凝土魚池50個、面積6000m2;土池12個,面積1.2萬m2。孵化選育車間1000m2,內設256個選育缸、56個平列槽、150個孵化桶,并設有檢疫室和實驗室等。成果轉化區有鋼筋混凝土魚池26個,面積超過4000m2,漿砌石魚池14個,面積3000m2,土池4個,面積超過4000m2。保有哲羅魚、褐鱒、虹鱒、金鱒、細鱗魚、山女鱒、白點鮭、七彩鮭、黑斑狗魚等冷水性魚類親魚9300尾、后備親魚1.66萬尾,年可提供發眼卵500萬尾,魚苗68萬尾。其生產的哲羅魚已經在黑龍江呼瑪河、鏡泊湖、五大連池、伊春大豐河成功進行人工放流,并獲得回捕魚,為珍稀、瀕危物種的保存和增養殖奠定了基礎,為資源增殖和資源保護作出了貢獻。
1.1.2 改造升級東寧市鮭魚孵化放流站。該站位于綏芬河水域下游下水磨河段北岸,由原國家計委于1987年投資20萬元、省水產局匹配20萬元建成使用。該站占地4500m2,建筑面積約700m2,其中育苗車間260m2,辦公區540m2。主要承擔大麻哈魚、灘頭魚等珍稀洄游性魚類繁育并增殖放流任務,是省內唯一不間斷持續開展洄游性魚類增殖放流的放流站,也是全省唯一增殖放流灘頭魚苗的放流站。三十年來,該站累計增殖放流大麻哈魚苗1800多萬尾,灘頭魚苗1億多尾。2016年,籌資100萬元對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現已具備年增殖放流大馬哈魚苗40萬尾,灘頭魚苗500萬尾的繁育能力,為維護綏芬河水域生態平衡、保護珍稀魚類種質資源和樹立我國政府珍視水生生物資源的良好國際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1.1.3 升級改造鏡泊湖水產養殖場綠色苗種養殖基地。該場是黑龍江省“老字號”水產企業,1948年建場,經幾次轉隸,現隸屬于牡丹江市鏡泊湖旅游集團公司。為滿足場區生產需求,該場以入駐省級鏡泊湖現代產業園為契機,在原有發展基礎上,興建總規模為9630畝的綠色苗種養殖基地,年可生產優質鰱鳙苗種20萬kg~25萬kg。
1.2 有效開發利用水域資源,優質魚養殖產業得到健康有序發展
為適應漁業發展新形勢,加快現代漁業建設步伐,牡丹江市充分發揮水域資源優勢和魚類資源優勢,推進優質魚產業發展。
1.2.1 發揮大中水面資源優勢,發展“人放天養”生態養殖模式。鏡泊湖水產養殖場經營水面達到19.08萬畝,發展生態增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企業每年自籌資金120萬元~150萬元,向養殖區投放鰱鳙苗種20萬kg~25萬kg,持續擴大優質鰱、鳙及蒙古鲌(紅尾魚)產量,現年生產商品魚能力可達6000t左右。
1.2.2 發揮冷水性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冷水魚養殖。以渤海冷水性魚類試驗站為技術依托,合理發展冷水魚養殖產業。寧安市鉆心湖虹鱒魚場建成于1988年,占地168hm2?,F有養殖面積255畝,其中冷水魚池1.5萬m2;網箱600m2;流水槽3條,450m3;還有孵化室、技術室、庫房、客房、餐廳等。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萬多人次。
1.2.3 發揮地產魚類品種優勢,發展名優魚類養殖。海林市蓮花湖是黑龍江省最大的人工湖,是國家投資興建蓮花湖水電站而形成,總水域面積約20萬畝,其因盛產池沼公魚而聞名。在合理投苗、嚴格管理等一些列措施的保障下,池沼公魚的品質不斷提高,產量逐年攀升,2018年達到了208t。東寧市2004年有幾個養殖戶將小河流中自然繁育的野生柳根魚引進池塘進行養殖,開創了黑龍江省柳根魚人工養殖的先河。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柳根魚的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創造了最高畝純收入達到2560元、最高出池銷售價格達到80元/kg的佳績,產品遠銷吉林省和哈爾濱市,成為東寧市水產養殖的主導產業。
1.3 因地制宜發掘資源優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
產業融合發展是發展現代漁業的必經之路,牡丹江市在推進一產發展的基礎上,秉承著“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原則,根據各地不同特點推進水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漁業發展,促進三產融合。鏡泊湖水產養殖場在2017年探索開發了以“紅羅魚”為品牌的系列加工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60t,產品現已銷售到北京市場,得到了北京首農集團的認可。目前,該場正與東北農業大學合作,增建2000m2加工車間,進行魚品分割和加工,配套完善冷鏈配送環節,建成后可實現年加工能力500t以上。同時,鏡泊湖水產養殖場認真落實總書記“兩山理論”,連續7年開展了冬捕活動,深入挖掘漁獵文化,發展冰雪漁業經濟,在冬捕活動中增加了祭湖、頭魚拍賣、現場直銷等多項內容,豐富了冬捕活動內涵,創造了現場銷售水產品總量超過1萬kg的成績,并邀請多家媒體宣傳報道,擴大了企業及產品知名度。該場已發展成為集捕撈生產、池塘養殖、湖灣育種、網攔養殖、家庭飼養業、生態休閑漁業、綠色餐飲、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寧安市鉆心湖虹鱒魚場積極發展冷水魚加工業,現已加工上市魚肉水餃、冰鮮魚、魚籽醬等冷水魚產品,年市場銷售額達500萬元。多年來,寧安市鉆心湖虹鱒魚場還積極發展休閑漁業,現已發展成為集旅游、度假、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冷水魚養殖基地。
1.4 多措并舉擴大產品影響力,區域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
牡丹江市采取注冊商標、參加展銷及線上銷售等方式持續宣傳老字號品牌,極大的提升了產品影響力。2004年,鏡泊湖水產養殖場注冊了“鏡水”商標,進行了品牌創建,通過近15年的努力,“鏡水”牌魚品已深受消費者信賴,成為知名商標。2018年,鏡泊湖大胖頭與紅尾魚被認定為地理標識產品,另有10余種“鏡水”牌魚品通過了有機食品認證,并作為唯一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鏡泊湖現代產業園,區域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近兩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渤海冷水魚試驗站與黑龍江瓢舀魚漁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建立網上商城進行冰鮮魚、加工即食魚產品線上銷售,在商城下單后用順豐快遞至客戶家中,打造讓消費群體方便快捷的吃上健康冷水魚的網上銷售模式,讓冷水魚走進普通居民餐桌,預計本年度可實現銷售額10萬元以上。
1.5 充分發揮科研單位技術優勢,漁業科技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自上世紀60年代起,牡丹江市冷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逐漸開始,經過50余年的發展,現已在引種、保種、培育、養殖及加工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渤海冷水性魚試驗站建成以來,主要從事冷水性魚類新品種引進和習性研究、保種繁育試驗、新品種的培育、養殖技術保障等工作。自建站以來,渤海站已完成科研課題40余項,獲國家、省、部、院級科技進步獎多項。為加快推廣冷水性魚類養殖,渤海站每年春秋季都會接收東北農業大學學生到渤海站實習鍛煉,培養從業人才;定期對本單位的漁業專業技術人員送出去進修培養;對周邊漁業養殖戶進行漁業養殖技術的指導并跟蹤服務,對區域較遠的漁業養殖戶進行遠程指導,遇到極難問題時派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漁場現場指導。優質苗種的保障和養殖技術的熱情服務推動了當地冷水性魚類養殖的快速發展。
2 制約因素
通過多年的發展,牡丹江市優質魚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發展制約因素。縱觀全省優質魚產業發展狀況,雖然各地發展優勢各具特色,但發展現狀參差不齊,存在著共性的制約因素。
2.1 養殖成本偏高
黑龍江省現有養殖水域面積600萬畝,在全國排第六位,稻田近6000萬畝,養殖發展空間大。但黑龍江省地處高寒地區,魚類生長期只有近5hr時間,因而造成了單位產量相對較低,生產成本偏高,經濟效益較低。
2.2 基礎設施薄弱
黑龍江省開發較晚,環境破壞程度較輕,水質優良,發展漁業條件得天獨厚。但基礎設施薄弱,近一半的池塘老化、年久失修、淤積嚴重,魚池水質監測系統、增氧機、投餌機、注排水、道路和生產用電用房等養殖設施不配套,漁業發展扶持資金嚴重不足。
2.3 產業化水平低
黑龍江省魚類品種資源豐富,現已發現魚類105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40余種。鱘、鰉、大麻哈魚、興凱湖大白魚、方正銀鯽、冷水性魚類細鱗魚和哲羅魚等是黑龍江省特色品種。但二三產業發育不足,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尤其是黑龍江省水產品加工業較弱,用于加工的水產品2萬t,僅占水產品總產量的2.9%。
2.4 市場營銷滯后
大中型水面養殖生產的水產品,不投喂、不用藥,品質優良,綠色安全,肉質鮮美,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但由于地處偏遠,運輸成本高,產銷對接不暢,地產水產品批量進入省外市場還存在一定困難,目前還沒有在全國形成有一定影響力的水產品品牌,省外市場占有量較小。
2.5 新型經營主體發育不足
黑龍江省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國家和省級團隊,有國家、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具有較強科研能力。但黑龍江省現有漁業專業合作社只有158家,漁業養殖企業236個,新型經營主體總量明顯不足,組織化程度不高,養殖企業和養魚戶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市場意識不強。
3 對策建議
發展現代漁業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遵循科學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結合黑龍江省實際,圍繞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提升一產、壯大二產、發展三產,調優結構、扶強產業、提高效益,推進資源、生態和漁業經濟的良性發展,構建先進的水產養殖業、發達的水產品加工業、活躍的水產品流通業、繁榮的休閑漁業的現代漁業新格局。
3.1 增強水產苗種繁育能力
根據各地漁業特色資源優勢和發展現狀,科學合理布局,加強特色優質魚類苗種繁育基地和增殖放流站建設,完善國家級原種場和省級水產良種場,提高保種及繁育能力,盡快提高苗種自給率。發揮黑龍江省江河特色魚類種質資源的優勢,加大品種開發、研發力度,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逐步擴大繁育規模。與南方水產苗種繁育企業開展合作,擴大省外繁育能力,實現“接力養”,提高優質苗種的早繁率和供給量。加強水產苗種生產管理,完善苗種生產許可制度,啟動水產苗種檢疫工作,提高水產苗種質量。
3.2 推進大水面生態增養殖
積極推動成立大中水面生態漁業產業發展聯盟。引導大中水面建立地產活魚冬儲庫,實現地產魚均衡上市和優質優價。利用黑龍江省水面大、水質優、不用藥、不投喂、生長周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優質魚類養殖。指導養殖主體合理開發利用養殖水體空間,依據水域自然餌料生產能力等因素,科學確定投放品種、投放比例和苗種投放量,采用人工調控的放牧式等生態增養殖模式,提升“自然魚”產能。突出大中水面漁業的生態屬性、美化效果、富民功能,推進大中水面優質魚產業發展。
3.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政策資金支持,不斷加強水產苗種繁育、特色水產品養殖、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漁業資源增殖保護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漁業納入農業用水、用電、用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范圍,積極向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爭取漁業信貸支持,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實施漁業保險制度,為使漁業成為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3.4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積極引進、培育新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引導水產品加工由生產冷凍產品、初加工產品,向發展魚糜、魚丸、魚餃、魚子醬、半成品等特色、優質、健康、便捷及功能性的水產加工產品方向發展,努力培育創建區域性知名品牌,促進水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休閑漁業和冰雪漁業經濟,加快形成“漁業+漁獵文化、餐飲、旅游觀光、體育、娛樂等”產業鏈條,發揮黑龍江省冬捕旅游聯盟的作用,通過舉辦冰雪漁業文化旅游節、冬捕節、冬釣大賽、生態旅游等主題活動,把民俗文化、漁獵文化、文藝體育等融入休閑漁業發展全過程,深度挖掘冰雪漁業經濟潛力,提高休閑漁業質量和品位,壯大休閑漁業經濟。進一步完善最美漁村和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建設,打造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品牌和休閑漁業、漁文化品牌。
3.5 加快區域品牌建設
打造優質水產品區域品牌,將初具規模的區域品牌打造成全國知名的“龍江魚”品牌。通過論壇、博覽會和展銷會等,增強黑龍江省漁業影響力。積極發展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營銷網絡,引導龍頭企業在全國區域中心城市建立產品配送中心,在大中城市建立直營、加盟網點,完善營銷網絡。推進電商平臺、微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創新產品營銷模式,拓寬銷售渠道,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提高黑龍江省優質水產品市場競爭力。
3.6 培育漁業新型經營主體
積極培育壯大漁業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養魚場戶對接,形成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緊密相連的產業體系。特別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技術裝備水平高、生產競爭力強的水產加工企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壯大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漁場,推廣聯合社和產業聯盟形式,強化聯合開拓市場的能力。鼓勵引導成立區域性及專業性漁業協會,提高生產效率,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建立健全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略)
(責任編輯:孔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