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麗 海薩·艾也力汗

摘要:鱸屬(Perca)屬于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鱸形目(Perci forms)、鱸亞目(Percoidei)、鱸總科(Percoidea)、鱸科(percidae) ,包括河鱸(Perca? fluviatilis)、伊犁鱸(Perca schrenki Kessler)和黃金鱸(Perca flavescens)等三個種或亞種。本文探討了鱸屬魚類的分布、分類、形態、生理特征及我國境內河鱸和伊犁鱸的資源現狀。
關鍵詞:鱸屬;分類地位;形態特征;生理特征
1 鱸屬魚類的分布
鱸屬魚類中河鱸分布最為廣泛,在全歐洲以及里海、咸海、黑海、西伯利亞東部科離馬河流域以西的整個北冰洋水系[1,2],在我國自然分布于額爾齊斯河及烏倫古湖流域[2],于20世紀60年代新疆漁業工作者移植到博斯騰湖,目前有少量的分布。黃金鱸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東部的拉布拉多到佐治亞州及密西西比河東部的水域[3],先后移植到澳大利亞、新西蘭及非洲部分國家。伊犁鱸分布狹窄,僅分布于伊犁河-巴爾喀什湖以及額敏河-阿拉胡水系[1],在我國的伊犁河及額敏河均有分布。
2 鱸屬魚類的分類地位
鱸屬(Perca)魚類是1758年Linne以 Perca fluvilis Linnaeus為模式種而定,隸屬于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鱸形目(Perci forms)、鱸亞目(Percoidei)、鱸總科(Percoidea)、鱸科(percidae) ,包括河鱸(Perca fluviatilis)、伊犁鱸(Perca schrenki Kessler)和黃金鱸(Perca flavescens)等三個種或亞種。其中,河鱸和黃金鱸的分類地位有不同的意見。1954年原蘇聯魚類學家Николъекий[4]把鱸屬魚類分為河鱸及伊犁鱸兩個種,而把黃金鱸定位河鱸分布在北美洲的亞種。1963年Световидов[5]等對分布在歐洲、西伯利亞水系的河鱸和分布在北美地區的黃金鱸的骨骼進行比較研究,他們認為黃金鱸和河鱸是北美和亞歐大陸分布的同一個種,西伯利亞東部科離馬河流域分布的河鱸形態特征介于歐洲分布的河鱸和北美分布的黃金鱸之間,并把科離馬河流域的河鱸命名為P.fluviatilis intermedius,歐洲亞種(河鱸)命名為P.fluviatilis fluviatilis,北美亞種(黃金鱸)P.fluviatilis flavescens。1977年Thorpe等[6]從性腺發育、性成熟年齡、懷卵量、卵的特征和孵化特性、幼體發育、食性及棲息環境等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來比較黃金鱸和河鱸,結果認為沒有生物學特征證明黃金鱸和河鱸是兩個獨立的物種。1977年Collette等[7]研究認為P.flavescens的第一背鰭前基骨延伸至第一和第三髓棘之間, 而P.fluviatilis則延伸至第一髓棘的前部,P.flavescens的支撐第一背鰭骨的鰭條延伸至第二至第三髓棘之間,P.fluviatilis則延伸與第一和第二髓棘之間,通過透射顯影同樣發現,這種關系在120尾P.fluviatilis和65條P.flavescens均保持不變,梅花鱸的前背鰭骨也位于第一髓棘前部,這表明P.flavescens背鰭的相對位置是改種分化的條件,因此P.flavescens確實是一個種。1995年Marsden[8]采用同工酶法分析了黃金鱸和河鱸的分類地位,也認為黃金鱸和河鱸是獨立的兩個種。
3 形態特征比較
從外部形態特征比較來看,伊犁鱸體側扁、稍長,吻尖,第一背鰭第5鰭刺最長,體背側為灰黃色,體側上方有8~9條灰黑色橫斑[1]。河鱸體較扁,背略隆起,吻鈍,第一背鰭第4鰭刺最長,體背側為草綠或淡黃褐色,體側有6條~9條黑色總帶[1,2]。黃金鱸身體為圓棱形略側扁,吻鈍,第一背鰭第3或4鰭刺最長,體背為橄欖綠色,并有6~7個與體長方向垂直的暗色條紋[6]。伊犁鱸第一背鰭和第二背鰭鰭式與黃金鱸和河鱸有明顯的區別,而河鱸和黃金鱸無明顯的區別,河鱸兩個背鰭鰭式的變化范圍包括了黃金鱸背鰭鰭式的變化范圍。伊犁鱸側線鱗數變化范圍少于河鱸和黃金鱸,河鱸和黃金鱸側線鱗數的變化范圍基本一致。伊犁鱸第一鰓弓外鰓耙數為26~27,河鱸為20~24,黃金鱸為20~23。鱸屬魚類的胸鰭、腹鰭和臀鰭的鰭式,脊椎骨數,齒,幽門盲囊數,體腔膜顏色無明顯的區別(詳見表1)。
4 基本生理特征比較
Hart[9]研究結果顯示黃金鱸在31℃以上的水域中沒有分布,伊犁鱸分布的巴爾喀什湖-阿拉湖水域在夏季的最高水溫也不會超過31℃,而目前所了解的在低緯度地區分布有河鱸的意大利等地區與31℃夏季等溫線相符合。
河鱸的游泳速度測試結果為每秒2~3倍的體長,而黃金鱸游泳速度的相關報道為每秒2.2倍體長。Weatherley[10]認為制約黃金鱸和河鱸山區河流擴散的原因是這些魚類無法適應高速水流。盡管尚未發現伊犁鱸游泳速度的報道,但伊犁鱸在伊犁河及支流中的分布情況,揭示了伊犁鱸適應高速流水。
河鱸在鹽度10‰的水域種正常生長,含鹽度在7‰~10‰的地中海和咸海有河鱸分布,而鹽度為12‰的里海卻沒有河鱸分布[1]。黃金鱸主要分布水域的鹽度為5‰~7‰,鹽度10.3‰的加拿大南部的馬尼托巴湖也有黃金鱸的分布[6]。伊犁鱸在阿拉湖和巴爾喀什湖5‰~9‰鹽度的水域中能正常生活[1]。
三種鱸首次性成熟年齡雄性為2+齡,雌性為3+齡。產卵溫季節在早春冰雪融化及開始產卵,產卵水溫在6℃~15℃。分布范圍較廣泛黃金鱸和河鱸產卵季節有低緯度向高緯度延緩,這可能是鱸屬魚類起源于南方的一個特征[1,2,6]。
5 中國境內河鱸和伊犁鱸的資源現狀
河鱸(Perca fluvilis Linnaeus)俗稱五道黑,是新疆優質經濟魚類之一。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高、抗寒能力強、四季適銷等特點,深受養殖者和消費者歡迎,疆內銷售價格常年穩定在50元/kg~60元/kg左右。隨著國內河鱸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疆內外河鱸池塘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區乃至部分外省新興的養殖新品種。中國境內河鱸的分布范圍狹窄,僅限于阿勒泰地區,而烏倫古湖(包括吉力湖)是河鱸自然分布的面積最大湖泊。1964年前該湖魚類包括河鱸在內只有7個物種[11],1970年前該水域中貝加爾雅羅魚和河鱸產量占總產量的90%[12]。經40年的魚類引進和增值目前魚類種類增加到22種,1996年該水域河鱸和貝加爾雅羅魚產量占總產量的1%[11]。因烏倫古湖外來魚類(主要是池沼公魚)的爆發性增值,導致河鱸餌料大幅減少,致使河鱸生長緩慢,雌性性腺發育遲緩甚至敗育、補充群體銳減,目前該湖泊河鱸已瀕危[13]。同時,河鱸個體小型化,性成熟年齡提前。據文獻記載河鱸首次性成熟年齡為2+~3年齡[1,2]并雄性最小性成熟個體體長10.6cm、體重27g[2],2007年烏倫古湖河鱸繁殖群體中出現性成熟年齡為1齡的個體,并該個體體長9.50cm,體重15g[12]。我們在2009年采集河鱸樣本時發現在托洪臺水庫(布爾津河水系)和哈拉霍英水庫(烏倫古河水系)河鱸群體出現同樣現象。由此推斷,人類活動的加劇和外來物種的入侵(人為引進物種)已構成中國境內河鱸部分地理群體的資源退化。
在世界范圍內伊犁鱸的分布狹窄,就分布在巴爾喀什湖及阿拉胡水系[1],在中國境內的伊犁河及額敏河均有分布[1],上世紀70年代以前是這些水域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最大個體全長達50cm、體重達1.5kg[1],當時巴爾喀什湖的平均年產量達564.3t,占總產量的5.11%,而伊犁河流域的年均產量達18.65t[1]。因50年代末前蘇聯漁業工作者給巴爾喀什水系引進梭鱸(1957)、歐鲇(1957~1958)、赤稍魚(1958)等大型兇猛魚類,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該水域伊犁鱸的年均產量降到5.8t,到80年代巴爾喀什湖及伊犁河流域的魚獲物中已基本消失[1]。伊犁鱸分布水域位于中亞心腹地帶、氣候干燥、降水稀少、蒸發量高,加至巴爾喀什湖和阿拉胡水系主要河流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入湖水量每年遞減,使這兩個湖面積不斷縮小,鹽度不斷上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因伊犁鱸分布水域外來物種的入侵和水域環境的變化,使伊犁鱸數量不斷減少、個體不斷小型化,甚至瀕臨滅絕。在中國境內伊犁河及額敏河流域的伊犁鱸數量極少,在一些伊犁河及額敏河水系的水庫中形成了群體,但隨著這些水庫中發展養殖業,把伊犁鱸視為敵害物種,探索控制或消除的措施[14],這加快了中國境內伊犁鱸種群數量的減少,甚至滅亡。
黃金鱸是北美地區重要增殖、推廣、觀賞及垂釣對象,在中國沒有自然分布資源。具有形體優美、營養價值高、養殖成本低、抗病和適應能力強等優點。1997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首次從美國引進了黃金鱸,開始了養殖學研究。2003年9月北京市從美國引進黃金鱸,并在通州小務養殖基地進行生物學、馴化養殖、繁殖等方面的研究。現山東、上海、北京等地區進行養殖并取得了一定的養殖效果。
參考文獻:
[1]Митрофанов ВП. Рыбый Казакстана[M]Алма-Ата, 1989,Том4: 124-190.
[2]任穆連, 郭炎, 張人銘, 蔡林剛 .中國額爾齊斯河魚類資源及漁業. 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 2002, 183-188.
[3]Nelson. J.S. Fishes of the World[M].New York, 1984, 287.
[4]Никольекий ГВ. Частная Ихтиология [M]. Mосква, 1954,318-319.
[5]Световидов АН и Дорофеева ЕА.Системат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история расселения Европейско-Азиатских и Север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Окуней и Судаков (роды PERCA,LUCIOPERCA и STIZOSTEDION)[J]. Вопросы Ихтиологи, 1963, 29(4): 626-651.
[6]Thorpe JE. Morphology, Physiology, Behavior and Ecology of Perca fluviatilis L.and P.flavescens Mitchill[J]. FISH.RES. BOARD CAN, 1977,34: 1504-1514.
[7]Collette BB, BANARESCU P. Systematics and Zoogeoraphy of the family Percidae [J]. FISH. RES. BOARD CAN, 1977, 34:1450-1463.
[8]Marsden E, Kassler T and Phlipp D. Allozyme confirmation that North American Yellow Perch(P.flavescens)and Eurasian Yellow Perch(P.fluviatilis)are separate spesies [J]. Copeia, 1995,4: 977-981.
[9]Hart.J.S. Geographic variations of some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n certain freshwater fish. Univ.Toronto Stud. ,BIOL.Ser. 1952, 60,72:1-79.
[10]Weatherley.A.H. Zoogeography of Perca fluviatilis and Perca flavesce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Pros.Zool.London,1963,141:557-576.
[11]李思忠,戴定遠,馬桂珍等.新疆北部魚類的調查研究[J].動物學報, 1966,18(1):41-56.
[12]唐富江, 姜作發, 阿達可白克等.新疆烏倫古湖河鱸二十年來種群生長變化及原因[J].湖泊科學, 2009,21(1):117-122.
[13]唐富江.新疆烏倫古湖未來魚類對河鱸入侵機制的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8,49-50.
[14]陳宏, 廖文林, 馬建軍, 楊紅衛.新疆額敏河伊犁鱸年齡及生長研究. 石河子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 2000, 4(4): 289-294.
(責任編輯: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