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康
摘要:氣息的控制能力,是笙演奏中音樂表現(xiàn)的主要手段之一。呼氣與吸氣的多少,完全根據(jù)樂句的長短、力度的強弱、速度的快慢、節(jié)奏的松緊等因素而定。氣息流量的大小、流速的快慢、都演奏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笙;氣息;控制;運用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081-01
笙演奏呼吸的幅度與速度變化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有深呼吸、淺呼吸、快呼吸、慢呼吸之道,而且有急吸急呼、急吸緩呼、緩吸緩呼、緩吸急呼,這些變化,完全是為藝術的需要而服務的。
一、呼吸的控制與力的關系
笙演奏中氣息的運用,實質上是力的一種運動形式,是相對的兩種力的結合。氣流的控制,完全是由力的調整來實現(xiàn)的。其中既有集中于某個部位的凝聚力,又有氣貫全身的爆發(fā)力和韌力。從總體上說,呼與吸分別受兩對具有不同矛盾意義的力相互制約。一對是吸氣時由于胸部展開,橫膈膜下沉所產生的吸人力同這些移動后的肌肉組織所產生的自然回縮力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不構成對抗力。另一對是呼氣時由于肋間肌及橫膈膜收縮,所產生的保持力同小腹腹壁肌肉向里、向上收縮,所產生的推動力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產生了對抗力,從而形成“腹壓”。外力大,聲音則強。外力小,聲音則弱。外力的操縱部位主要在小腹與橫膈膜。當然,并不排除來自全身的支持與配合。氣流的控制,歸根結底是矛盾著的兩種力相互制約和對抗的結果。
此外,唇力、舌力、腮力等的協(xié)調一致,都對氣流的控制產生積極作用。舌頭同唇、齒、上腭等不同部位形成的阻塞力與摩擦力,配合小腹同橫膈膜運動時所產生的推動力與吸入力之間的對抗或壓縮愈急速、愈強烈,聲音愈具有爆發(fā)力。
呼吸的藝術,集中地表現(xiàn)為相對的兩種力的調節(jié),即氣與力的高度和諧統(tǒng)一。兩種力接觸的前沿,形成呼吸的“支持點”。笙的吹奏呼吸,如同歌唱和其它管樂器的吹奏呼吸一樣,始終離不開這種“支持”。如果放棄這種“支持”,就意味著失去控制,氣息就會一泄而光。這個“支持點”并非始終固定在一個位置,而是隨著呼吸的交替與氣息的消耗不斷地變換。這種變換,是為了保持氣息運用時胸腹腔所必須具備的壓力狀態(tài)而造成的。
二、呼吸的控制與口形的關系
吹笙談口形,乍聽起來似乎是多此一舉,其實不然。笙的吹奏呼吸,同口形的配合有著密切關系。這是因為口形的變化,對呼吸氣流的控制以及口內技巧的發(fā)揮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以采用小口形為宜,并保持呼與吸變換時口形的相對穩(wěn)定。要求雙唇放松(某些技巧例外),頰肌向后收拉,嘴角保持一定的緊張度,這樣可牽動舌尖相應地放松,以便提高舌的靈活性。吹氣時要避免鼓腮,吸氣時要防止兩腮凹陷,以免影響演奏形象。要做到嘴角不漏氣,讓氣流像一條線似地吸入或呼出。這樣不僅可使氣流平穩(wěn)、集中,而且有助于節(jié)省氣息。
口形對聲音的強弱的控制能起到輔助作用,從而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當吹奏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段落時,頰肌應適當放松。當吹奏慷慨、激昂或輕松、跳動的旋律段落時,頰肌應適當收緊,使舌的長度縮短,以利于增強舌的彈性與靈活度,從而完成不同力度的吹奏。吹奏弱的音樂段落時,口形宜小。吹奏強的音樂段落時,口形宜大,以保證氣流的充足。有時為了獲得某種阻塞發(fā)音的特殊效果,亦可采用由小過渡到大、由大過渡到小的口形。如鋸氣、頓氣、暴花舌等口內技巧,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口形的變化。總之,口形變換,對于形成不同音響的口內技巧極為重要。
三、呼吸的控制與舌、喉運動的關系
在笙演奏過程中,舌、喉運動位置的變化,對呼吸氣流的控制與調整產生直接影響。舌、喉的作用好似弦樂器的弓子。有修養(yǎng)的弦樂器演奏家運用多變的弓法,可使樂器發(fā)音獲得極為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力。同樣,有造詣的笙演奏家,運用喉頭和舌的不同部位(舌尖、舌根、舌面、舌邊),與口腔不同部位(唇、齒、牙齦、軟腭、硬腭)之間,以不同的運動方式阻塞、摩擦、開放,則能產生動態(tài)各異的氣流,使笙的發(fā)音細膩、多變,從而形成極其豐富的口內技巧。
笙的舌技巧,有著各種不同的起音法。其特點在于舌運動位置的變化與舌用力強度的不同。舌伸縮的范圍,以及舌體長短、厚薄的變化等,都對氣流動態(tài)產生直接影響,造成不同的音響效果。以吐音為例,舌的作用是將氣流“切”成不同長度的斷音。舌伸縮時運動線愈短,速度愈快,發(fā)音愈千脆,愈富有彈性。舌伸縮時運動線愈長,速度愈慢,發(fā)音愈遲緩,愈具有粘性。舌的伸縮愈具有突發(fā)性(不作停留),聲音愈富有彈性。一般地說,舌尖對唇縫的阻塞或舌根對喉部的阻塞,愈嚴密愈用力,發(fā)音愈硬。反之則愈軟。如,舌尖觸及門齒的牙齦位置而發(fā)出的“登"(deng)、“突”(tu)。以及用舌根觸及喉腔而發(fā)出的“更”(geng)“哭"(ku)最為強烈。而利用舌面觸及上腭發(fā)出的“扔”(reng)、“羊”(yang)、蘇”(su),由于舌尖卷曲、阻力減弱、接觸點后移等多種因素形成柔和氣流,因而發(fā)音較柔軟,總之,不同的語言發(fā)音狀態(tài),具有不同程度的阻塞力和摩擦力,造成多變的氣流運動,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口內技巧。
總之,在笙演奏的過程中,氣息的運用并不屬于演奏技術中的一種,而是笙演奏的基礎,通過對氣息的運用才能將笙演奏藝術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音色技巧,進而為人們帶來聽覺上的盛宴。
參考文獻:
[1]楊洪澤.淺談笙演奏的氣息運用[J].參花:下半月,2017.
[2]胡少林.淺談笙演奏的氣息運用法[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