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雙婷

摘要:由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主辦、南京藝術學院承辦的第七屆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會議于19年末舉行,此會議對中國戲劇教育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會議提到的重點:中國戲劇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兩個方面入手,以此次會議中有代表性的論文為例證進行淺析,探討了表演教學喜憂參半的現狀及發展“大戲劇觀念”的重要性。
關鍵詞:戲劇;表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233-02
一、前言
2019年末,關于“中國戲劇教育現狀的研究與發展展望”的第七屆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會議在南京藝術學院隆重舉行。交流活動薈萃來自全國各地的26所院校70余位專家學者及特邀嘉賓就現階段戲劇教育學科的建設、發展趨勢和人才培養及當下戲劇教育的經驗、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多角度的學術研討、經驗分享及交流。
旁聆專家的聲音,結合我近年的教育歷程,現就研討中關于目前戲劇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抒發淺見。
二、專業化平臺教育的現狀
(一)從課程設置來看
追溯于南宋的《張協狀元》、李叔同開創的春柳社,中國戲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深深根植于中華文化中。01925年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系成立,標志著近代戲劇教育真正意義上納入國家教育體系。為培養戲劇類人才1950年中央戲劇學院成立,此后各類學校開始設立戲劇類專業。
結合中央戲劇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的課程設置的異同為例,對比可見我國在表演教學中以專業性培養為主遵循專業化、精英化的教學理念,歐美國家則在開設專業課的同時大量加以文化哲學類課程,并在課程中布置大量社會實踐類工作。(課程設置如表1)
(二)從課堂教學來看
課堂教學依據課程設置具體推行,在現行教育過程中,一旦選定專業,將面臨大量專業培訓及專業周邊知識點的灌輸。職業平面訓練模式意味著對社會對時代對思想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的相對匱乏。
首先,學生多數時間被專業必修課占據,少有機會選擇選修課程,即便選擇,也多選擇與本專業更相關的課程;此外專業課程的設置以本專業點狀為主,文化背景知識結構有限。當然,學校為學生提供的藝術實踐機會并不少,但這些機會也大多是各二級學院、各系別分開的,作品呈現上很難做到真正的文化、專業貫通融會。所以從實踐角度看,各專業類院校均以各個系別專業方向為主,學院與社會的連貫性、戲劇教育對文化的思索與折射更體現在曲線前進。
其次,由于斯氏表演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跨越時間空間的廣泛適用性使各院校長期遵循此訓練方法,課程分“元素訓練”“小品訓練”、“片段訓練”“大戲排演”四個知識模塊,注重戲劇舞臺訓練。而同時,部分學生在就業時選擇影視表演,舞臺和鏡頭前的表演大有不同,從觀演關系到表現手法都大相徑庭,導致在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需要時間去熟悉。教學與就業而言,兩者之間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斷層。
三、前景與展望
(一)一專多能
受原蘇聯教育模式影響,我國高等戲劇教育專業劃分過于細致,過分強調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從入學就被局限在一個狹窄的專業范圍內。四肖英、劉振華、于點、張連強等專家均提到目前多數學生只學專業,不懂學科;或只懂學科,不知門類;或只懂單一門類,不知其他門類。而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戲劇教育理應呈現多元化教學模式,坐、雜、通”是對當代演員的要求。我校楊華老師在參加戲劇大師鈴木忠志訓練營后深思了身體與戲劇的關系,“鈴木忠志重視‘演員的身體表現力,不斷從日本傳統能劇,歌舞伎中汲取靈感。”⑧形體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幫助學生借外部造型形式揭示人物內心。此外,視聽的雙重感官效果,給觀眾帶來了更加震撼的審美感受,真正將觀眾、舞臺融為一體,形成舞臺藝術的共鳴。除了提到的形體與表演教學的交織外,戲曲、美術、包括歷史、文學等各類元素也同樣不可忽視。
(二)走出去,引進來
瞬息萬變的時代要求戲劇從業人員跟上步伐,近年北京電影學院引進了多種表演教學理念,例如邁克爾.契訶夫方法、邁納斯方法、斯特拉斯伯格方法、格洛托夫斯基方法、鈴木忠志方法,收效甚好。“學生的表演素質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掘,尤其是在身體機能方面。填補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需不忘因材施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四將多種理念進行有思辨的整合,最終形成一套符合不同院校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完整教學體系適當運用于教學。以我校表演課為例,目前動物模擬練習已被肢體劇取代,除要達到動物模擬訓練解放學生天性的目的外,肢體劇通過身體表現規定情境和人物特性,用身體作為表現的形式(音效也由演員以口技的方式呈現),進一步訓練了學生的感受力和對肢體的控制能力,增加了課程的樂趣性。
四、結語
我國戲劇教育在反思中成熟,在交流中發展,本次會議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研討了高校戲劇教育特別是表演專業的教學理念、方法及手段。總的來說,戲劇教育通過各高校多年教學實踐已經將根基扎的很深,而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中回望與發展也不可小覷。@時代的發展正呼吁“大戲劇”理念的實施,這是一種大膽的探索和創新性的整合,是戲劇新格局急需的教育新突破。戲劇多是偏實踐類學科,所有的創新都要實踐先行,而教育從業者又是一個容錯率很低的職業,因此在探索中的每一步都會極其艱難,但腳步不能停止,因為這是在創造一種可能性,戲劇教育與戲劇發展共始終。
注釋:
①馮學勤.中國現代戲劇教育思想簡論[J].美育學刊,2011.
②劉振華.“一流料”視域下戲劇學學科建設的內涵與策劃[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9.
③楊華.鈴木忠志訓練法在表演專業形體課中的價值探索[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
④向能.表演教學創新與改革[D].北京:北京電影學院,1988.
⑤馮震.當下中國戲劇藝術教育現狀分析和發展途徑探究[J].科教文匯,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