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志
摘 ?要:文章通過闡述新時代新經濟背景下社會產業對工程人才的需求與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產生的新矛盾,分析當前地方高校內部治理體制存在的問題。提出迫切要求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設中要創新性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治理理論,推動地方高校在先進模式、服務地方、產教融合、教學管理、人事分配、二級自主等內部治理體制改革,打破傳統體制機制制約,以保障新工科建設取得長期效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工科;內部治理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191-0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w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mand of social industry for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and new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t is urgent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pply the Marxist governance theory creatively and flexib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advanced model, service to local area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distribution, secondary autonomy, and break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al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words: Marxism; new engineering; internal governance
新時代高等教育擔負著“四個服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這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理念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高等工程教育占據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動高等工程教育適應時代需求改革,建設工程教育強國,將有效服務和支撐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工程教育改革應滿足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對工程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推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人才供給側改革,由此引發了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考。2017年2月開始,教育部開啟新工科改革,形成“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等新工科“三部曲”,積極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推地方院校建設“雙一流”、“應用型轉變”、“雙高計劃”等。新工科改革如火如荼,圍繞新工科主題召開的各類研討會1000多場,幾百所高校參與改革,經過近三年理論研討與實踐探索,新工科建設已從理論探討轉入制度設計和人才培養實踐階段。在改革過程中,發現地方院校推進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的工程教育改革急需創新性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矛盾觀等社會治理理論,推動高校突破模式和機制等內部治理體制制約,以解決體制機制對學校內涵發展的瓶頸問題,努力實現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新工科建設是新時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需求
(一)新工科建設符合國家戰略與產業變革的需求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發展,國家陸繼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國家硬實力,對工程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這些都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提出新機遇、新挑戰。工程教育改革已在新的歷史起點,適時國家提出新工科建設舉措,這是新時代國家戰略和現代新興產業對工程教育改革的需求。
(二)新工科建設符合高校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需求
高校充分認識到當今工程教育已不能提供工程發展所需的新型工程人才。地方院校要全面改革工程教育,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真正做到支撐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必須以新工科教育改革為契機,調整和轉變學科專業建設思路,從適應產業需要轉向滿足產業需要和引領未來發展并重,拓展和提升工程教育改革內涵,拓展到多學科交叉領域、提升到國家戰略和未來發展高度,通過構建工科專業新結構、更新工程人才知識體系、創新工程教育方式和手段、打造工程教育開放融合新生態。為未來工程發展培養的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具有:多學科交叉復合知識、新工科領域前沿知識,復雜工程問題解決能力、非結構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多學科團隊的協作能力、研究和創造能力、數字化能力、工程領導力、動態適應能力、全球勝任力,工程倫理、社會意識、家國情懷、全球視野、批判性思維、跨學科和系統思維。
二、內部治理體制改革是地方院校推進新工科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內部治理體制是高校運行的核心基礎
高校治理運行是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它存在于社會大環境中,并且受各種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制約,只有建立適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定位的內部治理體制,才能提高治理效率和教學質量,辦出特色,更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更好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服務于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與對外合作交流。
(二)新工科建設需要推進高校內部治理體制改革
工程具有綜合、集成、跨界和創新等方面特征。推動工程教育向學科專業跨界融合、產業需求、技術發展、學生志趣、國際前沿標準等轉變,涉及到產教融合機制建構、教學要素革新、跨界資源整合、創新驅動體制和激勵機制保障等多元化體制機制的協同。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的工程教育改革所提出建立立足當前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新理念,形成新興、傳統、多學科交叉的工科專業新結構,現代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國際水平工程教育新質量和現代中國工程教育新體系的“五新”理念。新工科建設牽涉到學校辦學的諸多方面,在推進建設中,學校要從內部治理體制改革為出發點,開展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實施,以保障創新構建特色的新工科范式。
三、地方院校內部治理體制存在不適應新工科改革的主要問題
(一)產教融合機制不完善
產教融合要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是讓企業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的主體。但由于生產安全、技術保密、生產效益、社會責任感等問題,許多企業不愿接收學生到生產一線實踐,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與自覺性不足,在產教融合的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產教融合模式單調,許多仍然停留于僵化與單一化的傳統機制層面,存在觀光、技術解說、簡要講座介紹等低層次的認知實習,欠缺深層次的崗位實踐作為根基,缺少多樣化互惠互利的長效機制。新工科所需求的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無法通過有效的產教融合方式傳授給學生。急需建立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高校積極參與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的互惠互利機制。
(二)教學治理體制僵化
新時代新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新工科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但回歸工程實踐的教育模式未形成,不少地方高校在教學治理上存在重教輕學,教師對學生管太多,以知識灌輸形式教學,工程實踐落實不到位,啟發式自主學習少,學生缺乏獨立思考意識。教學治理上服務教學意識不夠,存在行政思維或手段影響教學現象。院系二級治理權限比較弱,如經費、條件建設、教師培養等方面自主權有限,影響學科專業的自主特色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輔修、轉專業、選課、學分互認等方面不足,影響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人事分配制度不科學
人事分配制度存在激勵機制相對簡單、忽視各類群體激勵的差異、忽視教師的情感激勵,教職工工作熱情尚未充分調動,教師參與民主治理方面較薄弱,加上治理人員學科知識背景有限等原因,在制定各項措施時體現新工科要求、現代工程教育不足,形成制定的激勵政策缺乏科學性和可執行性。
四、地方院校運用馬克思主義治理理論推進新工科內部治理體制改革路徑
這里所探討的運用馬克思主義治理理論推進地方高校新工科內部治理體制改革,不是把馬克思主義相關國家與社會的治理理論直接用于指導高校治理,而是深入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普遍聯系、合作、自主性等相關治理理論,創新性推動高校內部治理體制改革。
1. 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學習國際先進的高校內部治理體制。新工科建設需要借鑒國際上有很多先進且有成效的高校內部治理理念、制度體制等,在堅定社會主義辦學主方向不動搖,保障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前提下,相關國外合適的內部治理體制都可辯證批評的借鑒學習,如美國社區大學服務區域社會的治理模式、德國高校教授治教的治理模式等。
2. 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系理論,建立學校緊密聯系與服務地方社會的機制。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的,要通過實踐有機聯系起來。地方院校要運用聯系的唯物辯證法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思考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關系,充分利用自身的辦學特色和服務區域的優勢,與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建立一個決策咨詢機構,如政產學研用委員會等,用于協調他們之間的關系,促進政府行業企業參與治理高校,高校從他們那了解到社會需求及行業前沿技術并得到資助與支持,更加明確辦學定位,以便建立適應地方院校各自發展的內部治理體制,以滿足區域社會開拓創新、產業升級所需人才與技術。建立學校發展戰略規劃要通過地方論證機制、學科專業設置調整要通過地方論證機制、科技創新圍繞地方需求的機制、雙師型教師服務地方機制、基本建設與實踐教學條件建設與地方共建共享機制。
3. 運用馬克思主義合作理論,建立企業主體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制。新工科建設中企業和高校對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需求下,雙方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合作組織原則,在平等、自愿、互利互助、民主管理以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引導和資助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推動雙方的共同發展。
(1)企業和高校對工程教育改革的需求。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與產業變革,企業要想跟進時代新技術革新需求引領或適應產業發展,需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等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開展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因此,新工科改革一經推出,眾多企業積極關注并開展實質性支持,據統計,僅2018年就有662家企業支持2.35萬個高校新工科項目,提供新工科改革經費及軟硬件達82億元,助推各類產學研全作協同育人項目。MIT、普度大學等全球知名高校近年迫于產業大變革也都紛紛啟動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出工程創新創造理念、大工程觀、回歸工程實踐和跨學科融合等工程教育內涵。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全面轉型,要建立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園區間的協同育人機制,促進雙方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形成工程教育與產業共同發展、共同提升水平的良好局面,推進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國家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2)產教融合助推新工科為抓手的工程教育改革。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體制是行業企業與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共同需求。恰時國家出臺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有效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提到產教融合核心是讓行業企成為重要辦學主體,有效促進新工科改革中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并成為改革主體,這是完善現代辦學機制和大學治理體系的一項制度創新。地方院要根據這意見,制訂相關的落實措施與制度等可持續合作政策,保障校企合作中企業的積極性與權益,以便建立行業企業與高校共同開展專業設置、培養方案制定、編訂教材、課程教學、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和畢業設計等制度,發揮企業在辦學在人才培養上的主體作用,才能將行業企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體現到各個教學環節中,才能將行業企業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治理傳授給學生,才能讓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緊密對接,才能適應新工科改革培養學生工程思維,使學生成為能夠引領未來工程產業發展的新型工程技術人才。
4. 運用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完善激發工程教育改革的人事分配制度。“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工科建設想要在“五新”理念上取得明顯成效,需要激發廣大教職工的改革創新精神。可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的科學設想,分配關系要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等分配理論,來完善學校人事制度和績效分配改革,以激發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動力,調動教職工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制定引進或聘用行業企業有高等教育經驗的技術和治理骨干人才制度,教師到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生產研發實踐和進修培訓制度,服務行業企業所取得技術突破等成效當作教師職稱評聘的條件、績效考核和津貼分配的根據等相關制度。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圍繞新工科建設核心要素指標開展相關內部評價的激勵機制。
5. 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自主性理論,實施校院二級治理體制。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學校辦學院,權力過于集中在校領導及機關職能部門的情況,二級學院辦學積極性和主動性缺失。可通過引入馬克思主義“多元決定作用”“相對自主性”等理論觀點,助力推進新工科建設,讓學校自主推進改革創新,探索自主發展、自我激勵機制,通過學校下放相關權力給二級單位,讓二級學院發揮主觀能動性激發辦學活力,讓他們根據學科專業特點,重點建設相關學科、專業、課程、人才和基本設備等方面,根據工程教育改革的需要設立由多學科組成的研究所、研究院和研究中心等,以及改革創新相關新工科建設的教學理念、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逐步形成學院辦學校的格局。
參考文獻:
[1]胡文龍.論新工科建設中治理機制的混合協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2):40-45.
[2]吳愛華.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3]宋娜.新時代陜西省地方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