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石 吳淑蓮



摘要: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提出,旨在實現新時期城鄉關系均衡發展。國內城鄉融合的相關研究已歷經30余載,其成果需要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文章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運用CiteSpace V軟件對1999—2018年中國城鄉融合發展文獻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通過對文獻收錄時間、文獻作者及機構分析,可以發現,近20年國內學者在該領域發文數量逐年攀升,但成果的認可度較低,且研究機構單一、機構間合作較少。基于可視化分析,運用關鍵詞聚類圖譜,結果得到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的三個研究熱點(概念的形成與演變、機制、水平評價及路徑分析)。在對上述三個研究熱點簡要述評的基礎上,以期預測該領域研究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城鄉融合發展;CiteSpace;熱點分析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6.002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章編號:1009-1483(2020)06-0005-07 文獻標識碼:A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Bibliometrics
YAO Shi, WU Shulian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n the new period. The research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 has a history of around 30 years and these studies are needed to be well unscrambled systematically. The CiteSpace V software was used to conduct document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n the articles about Chines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from 1999 to 2018.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ublication date, literature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number of domestic publications in this field has been increasing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bu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esults is low. In addition, domest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re simplified and there is less cooperation among them.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visual analysis, this paper drew a keyword clustering map and determined three hotspot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e.g.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concepts, mechanism, level evaluation and path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review of the above three hotspots, it was expected to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words] bibliometric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iteSpace; hotspot analysis
引言
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截至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1],而廣東、江蘇、浙江省城鎮化率則分別達到了70.70%、69.61%、 68.9%[1]。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城鄉關系失衡現象卻日益突出,表現在:農業基礎地位不穩固、城鄉社會公共事業差距擴大、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未破除[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2-3]、市場經濟體系不成熟[3]等方面。
面對上述矛盾與問題,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2019年4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體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下城鄉關系健康發展的高度重視。當前,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助推城鄉關系良性化發展,對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借助CiteSpace V軟件對1999—2018年間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梳理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當下研究熱點,預測未來研究趨勢。
1 研究設計
1.1?文獻來源
中國知網收錄文獻時間較長,內容較全面,CiteSpace V軟件分析其文獻數據更具優勢[4]。因此,本文選取中國知網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經查閱文獻和咨詢專家,確定檢索時間為1999—2018年,檢索主題詞為“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文獻來源類別為“SCI期刊”“EI期刊”“核心期刊”“CSSCI期刊”“CSCD期刊”,共得到2822篇文獻。對上述文獻按照“相關度”排序,刪除與主題不相關的文獻,最終得到1842篇有效文獻,據此展開后續分析。
1.2?研究方法
CiteSpace V軟件以關鍵詞、作者、國籍等為不同節點,運用直接、間接、權重的鏈接形式建立起聯級網絡,分析各關聯度較高的關鍵詞節點,并將其聚類后形成標簽,可進一步探討研究熱點。
本文首先運用CiteSpace V軟件獲得信息可視化科學知識圖譜,對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初步分析,依據關鍵詞節點間共現程度來判斷各節點間親疏關系,進一步通過CiteSpace V的聚類分析確定城鄉融合發展研究熱點,最后對研究熱點進行綜述。
2 文獻計量分析
2.1?文獻收錄時間計量分析
根據中國知網數據統計,城鄉融合發展相關文獻當年發表數量從1999年的13篇開始逐年攀升,于2007年開始出現陡增狀況,在達到兩次峰值后維持在較高水平(見圖1)。豐碩的研究成果表明:近年來城鄉融合發展研究的受重視程度不斷上升。究其原因,這不僅與政府出臺的方針政策有著密切聯系,也反映出城鄉融合發展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5]。
2.2?文獻作者及機構計量分析
作者及研究機構的共現知識圖譜分析表明:(1)國內該領域研究者間關聯度較小,即合作交流較少。(2)國內發文頻次高的作者和所在機構基本吻合。(3)國內機構間合作較少,偏向獨立研究,缺少大規模穩定的合作網絡,其中高校為研究的主力軍,政府科研機構較少(見圖2、圖3)。
3 研究熱點確定
3.1?關鍵詞初步分析
3.1.1?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內容的高度概括,通過對關鍵詞的計量分析,可以把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得出國內城鄉融合發展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分析表明:(1)“城鄉一體化”“城市化”“城鄉統籌”“城鄉融合”四個關鍵詞節點構成圖譜主要部分,其余關鍵詞節點小且彼此間相對獨立。(2)“城鄉一體化”關鍵詞在圖譜中節點最大,顏色偏深色調,說明其出現頻次最高、年份較早;相比之下,“城鄉融合”關鍵詞出現頻次較低、年份較遲。
筆者對關鍵詞按頻次和中心度①進行排序,分析表明:(1)城鄉融合研究熱點的形成經歷了一系列演變過程。(2)大多數高頻關鍵詞的中心度也較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高中心度關鍵詞頻次卻較低。其中,關鍵詞“城鎮化”頻次僅為47次,但中心度卻達到0.22,成為城鄉融合研究的熱點之一(見表1)。
3.1.2?研究熱點的演化過程及特征
為進一步明晰城鄉融合研究的演化背景和各階段特征,筆者對高頻關鍵詞的出現和結束年份進行統計(見圖5)。
結合圖1、圖5,依據各年份高頻關鍵詞的使用強度,可將城鄉融合研究熱點演化過程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城鄉融合研究的摸索與起步階段(1999—2007年),出現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有“城鄉關系、城市(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農村建設、農民”等。研究特征為:(1)前期是以城市主導的城鄉關系研究。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從城市角度研究城鄉關系成為熱點。(2)后期開始關注鄉村發展層面的城鄉關系研究。針對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黨的十六大強調“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解決“三農”問題的目標,并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重大歷史任務,研究對象逐漸從城市為主向鄉村發展過渡。
第二階段為城鄉融合研究的基礎與展開階段(2008—2011年),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等,尤其“城鄉統籌”關鍵詞頻次最高,研究特征為:基于城鄉統籌協調視角的城鄉一體化研究。黨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加快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該時期研究內容以城鄉統籌發展為主,并逐漸向城鄉一體化過渡。
第三階段為城鄉融合研究的完善與成熟階段(2012—2018年),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等,研究特征為:基于新型城鎮化視角的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黨的十八大強調“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新型城鄉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新型城鎮化”理念,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城鄉融合”寫入中央文件,新時代下的城鄉融合發展以追求構建城鄉良性互動的有機融合體為目標,在城鄉一體化基礎上增添了有機互動的內涵[6],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城鄉融合發展成為研究熱點。
總體而言,近20年來,“城鄉關系、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關鍵詞一直保持較高熱度,并與其他關鍵詞相互交織、緊密聯系,一方面說明上述主題是國內城鄉關系領域的研究重點,另一方面表明城鄉融合研究內涵豐富。
3.2?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更直觀地展示國內城鄉融合研究熱點,運用 CiteSpace V軟件對文獻關鍵詞進行聚類(見圖6)。國內城鄉融合發展相關文獻關鍵詞可歸為8個聚類標簽,其中,“#0城鄉融合、#1城鄉統籌發展、#4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5一體化”標簽聚類的關鍵詞主要解析城鄉融合發展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城鄉關系的不同內涵;“#2政策、#3優質均衡”標簽聚類的關鍵詞主要探討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6指標體系、#7對策、#8教育技術”標簽聚類的關鍵詞主要是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評價和實現路徑的研究。由此,本文從上述三方面展開研究熱點分析。
4?研究熱點分析
4.1?熱點一:城鄉融合發展概念的形成與演變
4.1.1“#0城鄉融合”聚類分析
#0聚類標簽下節點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密集,研究成果集中于2001—2018年,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城鄉關系、城鄉分割、二元結構、城鎮化、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等。總體而言,上述關鍵詞出現年份和強度反映了城鄉融合發展概念的形成與演變。
城鄉融合研究的早期階段是城鄉關系研究。主要內容包括:(1)城鄉關系內涵解析。城鄉關系是復合型概念,與制度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相互交織[7],內涵豐富。陳方將城鄉關系闡釋為城鄉間要素流動和功能耦合的狀態[8];在此基礎上,鄭瑞強結合精準扶貧政策,將新型城鄉關系細化為區域空間結構優化是基礎,要素暢通和增益是關鍵,城鄉發展等值是保障[9]。(2)城鄉關系發展階段預測。城鄉關系可分為鄉育城市(城鄉共生)、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城鄉融合(城鄉一體化)4個階段[10-11],在經歷城鄉分離、城鄉對立后,最終達到城鄉融合狀態。
城鄉融合研究的第二階段是城鄉分割(離)研究,學界探討了其產生原因及表現。在城鄉關系發展的初始階段,城鎮化通過要素集聚、需求集中、產業優化、創新中介等方式促進經濟發展[12];伴隨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鄉關系逐漸失衡,部分鄉村呈現出“有流動但無發展、無突破、無安寧”的空心化和失衡性狀態[13]。概括來說,城鄉分割伴隨著生產要素的近乎單向城市流動而產生,致使鄉村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制度等難題,城鄉二元結構形成。
城鄉融合作為城鄉關系發展的高級階段,何仁偉基于空間結構視角,認為其通過優化空間結構和建立健全制度,實現城鄉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全面融合[14]。曾雯等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城鄉融合以保持縣域單元內城鄉特色及功能分工為前提,借助生產要素集聚、發展成果共享機制,構建城鄉有機互動融合系統[6]。概括來說,伴隨城鄉關系的演進,學界開始從空間、經濟、社會、生態等視角細化城鄉融合的概念內涵,并與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主題緊密聯系,目前尚無統一的內涵界定,今后將是研究熱點之一。
4.1.2“#1城鄉統籌發展”聚類分析?
#1聚類標簽下節點數量較多、分布較為密集,研究成果集中于2003—2008年,與#0聚類相互交叉、密切關聯,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社會”等。總體而言,上述關鍵詞闡釋了基于新農村建設視角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內涵。城鄉協調發展通過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城鄉良性互動,改善城鄉功能和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從而推進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5-16]。概括來說,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內涵與鄉村城鎮化主題緊密聯系,是借助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式以促進鄉村城鎮化的過程。
4.1.3?“#4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5一體化”?聚類分析
#4、#5聚類標簽下節點數量較少、分布較為疏散,研究成果零星分布于2003—2018年,與#0、#1聚類節點存在交叉關聯。其中,#4聚類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有“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科學發展觀、規劃、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側重于從理論規劃層面闡釋城鄉一體化的本質內涵;相比之下,#5聚類的高頻關鍵詞主要有“一體化、模式、路徑”等,側重于結合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從實踐層面細化城鄉一體化的具體內涵。總體而言,上述關鍵詞基于新型城鎮化視角以探究城鄉一體化內涵。馬永歡等以科學發展觀為遵循,提出新型城鎮化視角下的城鄉一體化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財政補貼農民為途徑,逐步實現城鄉經濟集約、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制度一體化管理、空間結構一體化[17]。概括來說,城鄉一體化指城鄉間打破二元分割局面,通過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逐步縮小乃至消除城鄉差距,促使城鄉融為一體的過程,在城鄉協調發展基礎上增添了融合的內涵。伴隨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城鄉一體化內涵將不斷被細化,今后仍將是研究熱點之一。
4.2?熱點二: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
4.2.1?“#2政策”聚類分析
#2聚類標簽下節點數量較多、分布較為密集,研究成果集中于2005—2016年,與#0、#1聚類相互交叉、密切關聯,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公共服務、戶籍制度、改革、新型城市化、鄉村治理”等。總體而言,上述關鍵詞注重于闡釋如何通過政策調整以實現城鄉融合。黨國英結合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出通過產權結構優化、國土規劃、人口布局、人口登記、行政區劃、政府科層設置、城鄉社區建設與管理、政治保障等政策調整,推進城鄉一體化[18]。陳釗以戶籍制度改革為切入點,提出城鄉社會融合應實現利益訴求有機制、社會保障廣覆蓋、公共服務無歧視、發展機會能均等四方面[19]。概括來說,城鄉融合進程伴隨其政策演變而不斷深入,可以預測政策調整是未來的研究熱點之一。
4.2.2?“#3優質均衡”聚類分析
#3聚類標簽下節點數量較少、分布疏散,研究成果零星分布于2000—2018年,與其他聚類聯系較少,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制度與體制、制度創新、優質均衡”等。總體而言,上述關鍵詞闡釋了城鄉融合格局的形成機制。研究內容包括:(1)城鄉聯系的內在機制。理論層面,李同升等認為城市中心產生兩種效應,極化效應提升自身,而擴散效應則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20]。實證層面,涂麗等運用中國297個村莊的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得出城鎮化對鄉村發展的整體效應為正向促進,而人口遷移則會削弱促進效應[21]。(2)城鄉統籌協調機制。孫久文等基于城鄉系統演化的角度,將城鄉協調機制總結為城鎮擴散動力機制、農村發展內部推力機制和外部動力機制[22]。(3)城鄉融合動力機制。周凱回顧了中國城鄉融合制度變遷歷程,將其動力機制概括為城市化拉動、生產率促進、市場推動和政府推進四種機制[23]。概括來說,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較為復雜,已有研究較多關注于因素分析方面,缺乏對機制與原理的分析,今后仍將是研究熱點之一。
4.3?熱點三:城鄉融合發展水平評價及路徑分析
4.3.1?“#6指標體系”聚類分析
#6聚類標簽下節點數量較少、分布較為密集,研究成果集中于2011—2016年,與其他聚類聯系較少,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指標體系、綜合評價”等。總體而言,上述關鍵詞側重于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測度。就評價指標,曾雯等選取了城鄉空間融合、經濟融合、社會融合、城鄉主體功能4項準則層指標,13項一級指標,24項二級指標構建了縣域單元城鄉融合水平評價的理論框架,但未進行實證分析[6]。就評價單元,漆莉莉以中國六省域為對象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湖北省城鄉融合度最高,安徽省居最末位[24]。就評價數據,周新秀等利用2008年山東省各地市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城鄉融合程度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25]。概括來說,學界已經開始從不同視角對城鄉融合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城鄉融合度評價依賴于對其內涵更加深入的研究,未來將是研究熱點之一。
4.3.2?“#7對策、#8教育技術”聚類分析
#7、#8聚類標簽下節點數量較少、分布疏散,研究成果零星分布于2003—2015年,與其他聚類聯系較少,出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對策建議、問題、教育技術”等。總體而言,上述關鍵詞反映學界結合具體客體來提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理論層面,劉武將縣域城鄉融合實現路徑總結為全域性功能定位、全方位資源整合、無差別民生均等、無障礙要素流動、發展機制探索五個層面[26]。實證分析層面,付翠蓮提出溫州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及要素市場改革、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及新業態、強化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27]。概括來說,現有研究開始重視從空間融合、經濟融合、社會融合、設施融合等多角度探討城鄉融合發展路徑。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雙輪驅動背景下,進一步從上述角度探索城鄉融合發展的具體路徑將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之一。
5 結論與展望
本文運用CiteSpace V軟件對1999—2018年中國知網數據庫的城鄉融合發展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計量分析。研究發現:
(1)中國城鄉融合現有研究雖取得一定進展,但是由于國內集中研究起步較晚,導致成果的認可度較低;并且國內該領域研究主體單一,其中高校是主力軍、政府科研機構較少,且研究機構間缺乏廣泛合作,應積極構建“政府主導+高校基礎+社會機構參與”的大規模穩定合作網絡。
(2)國內研究熱點長期集中于“城鄉關系、城市化、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等關鍵詞,“鄉村振興、經濟新常態、精準扶貧”等研究主題雖未構成研究熱點,但可能代表著該領域研究新趨勢,城鄉融合研究應充分結合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鄉村振興及精準扶貧等政策制度。
(3)國內研究對城鄉融合概念尚未形成接受度較高的統一界定,但其內涵研究持續擴展;對城鄉融合內在因素及作用機理研究不足;對城鄉融合水平測度尚未形成統一的評價體系,但已開始重視從空間、經濟、社會、設施等方面探索城鄉融合發展路徑。
(4)現有研究主要以省、市為研究對象,較少涉及對更小區域特別是鄉鎮一級的城鄉融合研究。由于鄉村地域具有小范圍性特征,應從縣域、鎮域等更小區域單元展開研究,以體現地域差異。
注:
①林頓 C·弗里曼首次提出中心度指標用于測量網絡中個體的地位大小,該值越大,表明該關鍵詞在相關研究中“中介橋梁”作用越明顯。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35.
[2]韓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J].中國經濟報告,2017(12):15-17.
[3]王成禮,薛峰.城鄉二元社會解構與鄉村振興的耦合[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6):13-18.
[4]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35.
[5]張英男,龍花樓,馬歷,等.城鄉關系研究進展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啟示[J].地理研究,2019,38(3):578-594.
[6]曾雯,張小林,李智.鄉村振興視角下縣域尺度城鄉融合發展評價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8,32(3):1-5.
[7]劉春芳,張志英.從城鄉一體化到城鄉融合:新型城鄉關系的思考[J].地理科學,2018,38(10):1624-1633.
[8]陳方.城鄉關系:一個國外文獻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 2013(6):80-89,95.
[9]鄭瑞強.新型城鄉關系益貧機理與連片特困區精準扶貧機制優化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8(5):100-109.
[10]完世偉.區域城鄉一體化測度與評價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11]王艷飛,劉彥隨,嚴鑌,等.中國城鄉協調發展格局特征及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2016,36(1):20-28.
[12]蔣冠,霍強.中國城鎮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4,33(3):33-41.
[13]徐勇.掙脫土地束縛之后的鄉村困境及應對——農村人口流動與鄉村治理的一項相關性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5-11.
[14]何仁偉.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理論探討、機理闡釋與實現路徑[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15]孫旭玉.論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問題[J].山東社會科學,2006(7):154-156.
[16]劉晨光,李二玲,覃成林.中國城鄉協調發展空間格局與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27(2):97-102.
[17]馬永歡,張麗君,徐衛華.科學理解新型城鎮化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7):98-103.
[18]黨國英.在高度城鎮化基礎上實現城鄉一體化[J].新視野,2013(1):22-27.
[19]陳釗.面向和諧發展的城鄉融合:目標、難點與突破[J].國際經濟評論,2015(3):8,131-146.
[20]李同升,厙向陽.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及其演變分析——以寶雞市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3):256-260.
[21]涂麗,樂章.城鎮化與中國鄉村振興:基于鄉村建設理論視角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78-91.
[22]孫久文,施曉麗,肖春梅.城鄉協調的制約因素及實現途徑[J].蘭州學刊,2011(7):41-46.
[23]周凱.中國城鄉融合制度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
[24]漆莉莉.中部地區城鄉融合度的綜合評價與分析[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4):10-13.
[25]周新秀,劉巖.城鄉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以山東省為例[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0(1):87-89,86.
[26]劉武.新型城鄉關系視閾下城鄉融合發展路徑探究[J].理論建設,2018(6):70-75.
[27]付翠蓮.新時代以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目標、難點與路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3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