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廣生
摘 ?要:對小學數學而言,由于其抽象性非常強,因此必須使用有效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比如針對“圖形與幾何”開展教學,由于相關知識不僅非常抽象,而且對學生形象思維還有很高要求,使用有效策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圖形與幾何”,對其進入初中以后正式學習幾何知識有很大幫助。基于此,本文展開了對“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
引言:
在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知識包含多種平面圖形,掌握這些圖形可以讓學生以后學習相關知識更加順利,而且還可以令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得到良好鍛煉。在這兩種思維的共同推動下,學習其他數學知識也會更輕松。所以非常有必要分析“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策略。
一、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已經成為必然要求,只有創新才能更有效地開展數學教學,進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過去,教師一般都不夠重視學生主體,比如在講解“圖形與幾何”的相關知識時,只是在一味地講解圖形概念以及各種計算方式,整個教學過程特別枯燥無聊,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并沒有得到良好培養[1]。對此,筆者覺得教師應該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選擇更輕松、更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講解“圖形與幾何”的相關知識。比如講解三角形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演示三角形和其他圖形的關系,也可以充分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主導課堂。可讓學生先在課下對三角形進行了解,然后到課堂上由學生來講述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和周長,由教師負責引導和糾錯。這幾種方式都讓學生變得特別主動,當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以后,不僅在學習中的表現會更加積極,而且思維能力還能得到了良好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種方式還牢固掌握了三角形的相關知識,教學效果也會因此得到顯著提升。
二、轉變教學結構
傳統的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一般結構都是由教師利用模型講解,由學生負責觀看。雖然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圖形與幾何”,但因為整個過程較為死板和枯燥,以至于學生的興趣難以得到有效激發。這也是“圖形與幾何”一直無法獲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師要對教學結構做出積極轉變。但這里要注意一點,轉變教學結構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結構,應在傳統教學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改變。教學過程中可以進一步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究將要學習的內容,由教師給予引導和幫助,及時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此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圖形與幾何”,并在學習過程中促進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比如針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開展講解時,正式開始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二者之間有著什么樣的聯系、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與之前學習過的圖形有什么關系等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針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開展探究。學生的探究結束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臺前講述探究結果。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記錄并綜合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然后在正式講解時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這樣既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效果也就因此得到了提升。
三、積極聯系現實生活
數學知識來自現實生活,因此數學教學也要回歸現實生活。開展“圖形與幾何”教學,可以積極聯系現實生活,以此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并且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物體理解和掌握“圖形與幾何”,實現學習難度的降低和學習效果的提升[2]。對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建生活情境的方式來傳遞“圖形與幾何”知識,并讓學生在情境中開展自我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積極引導,進而提升探究效果。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三角形”為例,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回想在生活中遇到過什么樣的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為什么會用到三角形等問題。通過和現實生活的聯系可有效激發學生對三角形的興趣,但由于學生還沒有接觸過三角形,因此一些問題可能無法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三角形的美化作用、穩定性等開始講解,并將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梯形、矩形等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三角形的印象。接下來就可以正式講解三角形的概念以及相關計算方式,這樣學生對三角形的掌握就會更加牢固,可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此時做好“圖形與幾何”教學,可以讓學生接下來的學習更加順利。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對此一定要提高重視,應積極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轉變教學結構,然后聯系現實生活,以此更好地向學生傳遞“圖形與幾何”知識,進而加強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掌握。
參考文獻:
[1]許新文,王憲波.淺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7,21(13):126-128.
[2]閆憲彬.談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6,13(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