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摘 ?要:隨著課程改的進一步推進,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同時對教學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而目前我國幼兒的社會教育引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這一問題成為教學中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基于此,本文將結合幼兒園教學實際,探索幼兒園社會活動引導的策略,希望可以為幼兒教育添磚增瓦。
關鍵詞:幼兒園;社會;教育活動;教學策略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僅僅關注生活質量的提升,還開始重視精神領域的發展。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也要跟得上社會發展的潮流,結合教學的需求引導,融入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指導幼兒,并將社會教育活動滲透到幼兒學習的方方面面,并在不斷的引導中提升幼兒的自主意識,為幼兒走進生活、融入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助力幼兒未來的成長。那么,在幼兒園教學中,應該如何開展社會教育活動才更利于活動效果的生成呢?筆者將結合以下幾點做具體闡述:
一、結合生活實踐引導,吸引幼兒注意
在幼兒園教學中,引導幼兒結合社會生活分析,是幼兒成長的基礎,也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社會教育活動引導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到生活化內容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意義分析,并結合教學的需求和幼兒成長的經驗引導,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從而讓幼兒可以在與社會生活有關的世家內容中,認識到更多與生活化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繼而在熟悉的內容中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興趣。在幼兒在生活實踐的吸引下主動參與社會教育活動中,更利于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綜合分析本班中幼兒的個性特點、生活經驗、能力水平等,選擇幼兒比較感興趣的生活化活動融入教學,選擇《快樂的春節》活動引導就是一種比較合適的選擇。鑒于幼兒還處于對春節比較感興趣的階段,他們認為春節是快樂的、喜慶的。因此,幼兒們都十分盼望能夠過春節。在課堂引導中一提到春節,幼兒的學習熱情得到顯著地激發,注意力也相對集中起來。這時候,教師再順勢滲透一些春節期間人們的行為表現以及慶祝新年的方式,就可以讓幼兒產生感性的認知,并在教師進一步引導中加深對“年”的理解,感受春季的樂趣,了解春節的風俗習慣等。
二、關注幼兒興趣滲透,引導幼兒感悟
興趣是幼兒走進課堂并主動探索知識深刻內涵的重要途徑,在幼兒社會會教育活動教學階段,教師一定要結合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滲透。在幼兒感興趣的社會情境的吸引下,幼兒的自主探究欲望得到顯著地激發。之后,教師再結合幼兒的成長需求作進一步引導,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去實踐、去探索、去感悟,在一步步分析和探索中,感悟社會活動的深刻道理,為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提供基礎。
例如,在學習《心情與表情》的時候,為幫助幼兒理解人的喜怒哀樂,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興趣特點引導滲透,以表情圖片和水彩筆結合的這種幼兒比較喜歡的方式引導,幫助幼兒在實際操作中,說一說、畫一畫、演一演,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別人的心情感受,并產生幫助他人的愿望。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猜一猜”的表演方式,讓幼兒可以在體驗的過程中,懂得在遇到不同表情的過程中需要以怎樣的姿態對待他人,并要求幼兒回憶交流,分享自己對表情和心情的認識,從而在幼兒的思維碰撞中,打造高效的幼兒教育課堂。
三、創設活動空間指導,實現知識內化
幼兒應走出家庭,走出課堂,融入社會的重要動力就是良好的活動空間。因此,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一定要盡量為幼兒打造一個自由、自主的活動空間,從而在活動空間的引導下,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可以更好地掌握活動的節奏感、流暢度,提高幼兒運用社會活動中掌握的知識點解決問題的途徑,繼而提高幼兒參與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課堂知識的內化。
例如,在結合《好玩的風箏》這一部分內容開展教學指導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結合多媒體設備為幼兒呈現出不同的風箏造型。在幼兒初步了解風箏的造型和特征,并理解風箏的飛行原理之后,教師可以適當滲透中國民間藝術。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幼兒劃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后組織幼兒在小組中自由創造、自主表達自己對風箏的看法,然后讓幼兒在活動空間中體會放風箏的感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幼兒在活動體驗中感悟知識的真諦,并在放風箏的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到風箏的藝術美。在幼兒們感悟交流之后,教師結合幼兒的表現做具體總結,并指導幼兒將自己喜歡的風箏用簡筆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幼兒主動參與并積極探索的過程中,風箏的藝術美開始融入幼兒的內心,點燃了幼兒探索民間藝術的欲望,為幼兒文化素養的提升埋下伏筆。
總而言之,在幼兒園社會活動教學中,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結合實際引導,貼近幼兒生活融入,結合幼兒興趣滲透,并創設活動空間指導。在教師積極探索的過程中,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推動幼兒實現社會性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沈蕾.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有效開展社會性教育的研究[J].神州(上旬刊),2017(22):124-124.
[2]劉昭.淺談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實施的現狀與策略[J].好家長,201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