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摘 ?要: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知識遷移理論在教學活動中的合理應用,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具有嚴密結構的物理學科中,知識遷移理論更是會發揮重要影響。因此,本文將談一談知識遷移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式。
關鍵詞:知識遷移;高中物理;教學策略
簡單來說,學習遷移主要是指一個人在一種情境當中的學習影響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學習。教師應該明白,學習活動中的遷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同時,除了會產生積極作用的正遷移之外,有時還會有削弱作用的負遷移現象發生。為了使知識遷移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發揮出其積極影響,教師應該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并以此為基礎實施恰當的教學手段,從而使教學流程得到優化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
一、完善知識體系
在知識遷移理論中,首先強調的是一種知識的學習對另一種知識學習產生的影響。所以為了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引導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這樣一來,可以有效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從而使之后同一領域的學習活動得以順利展開。
以《牛頓第二定律》為例,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我會對基礎性的知識內容進行必要的說明與歸納,以此來使學生了解本節課包含的基本內容。具體來講,這一節最主要的知識內容與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相關的計算;(二)視圖轉換的方法;(三)利用牛頓第二定律進行解題的一般步驟;(四)求合力的多種方法。在了解相關知識內容的基礎之上,我引導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蘊含的幾種性質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此來使學生對其中所具有的因果、相對、矢量、瞬間、同一和獨立性特征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有了較為準確的掌握。接著,我引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重點知識進行有序的整理。最后,我幫助學生梳理了這一定律通常存在的問題。最終,通過這樣一種流程,有效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了比較準確的理解,這對于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注重情境創設
從學科特點來看,物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在現實的生活背景中,通常包含著十分豐富的物理知識。也就是說,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往往會在有意或者無意間受到物理知識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背景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并從中引出一些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遷移到教學情境的思考中。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具有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夠使物理知識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呈現出來,從而使學生獲得比較準確的知識理解。
如:教學《圓周運動》時,我聯系現實生活,利用兩段多媒體視頻進行了教學情境的創設。一段視頻展示的是游樂場中的摩天輪,另一段視頻展示的是工作中的洗衣機內筒。借助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我引出了圓周運動的概念,這樣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識的理解難度。然后,我讓學生列舉了生活中類似的運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提出了很多例子。比如田徑場上跑到彎道處的長跑運動員、轉動的風車、自行車的前后輪以及大小齒輪的轉動等。之后,我結合這些生活情境提出了一個問題:對于直線運動的物體,我們通常可以利用單位時間內的位移對其速度快慢進行描述,那么圓周運動的速度快慢可以怎樣描述呢?這個問題和學生的知識基礎產生了認知沖突,從而促使學生產生了主動探究的意愿。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借助生活情境使學生對基礎的物理概念進行了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知識疑問。由此可見,在知識遷移理論的指導下,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三、組織知識實踐
正如前文所述,物理知識和現實生活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所以除了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知識經驗遷移到課堂學習之外,還應該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因此,完成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之后,教師應及時布置一些實踐性的練習任務。這樣一來,不但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以下幾種知識實踐方式通常是比較有效的:第一,制作物理科技模型。科技模型的制作需要在物理原理的指導下進行,所以可以使學生及時復習課堂所學知識。第二,課外物理實驗。課外實驗可以使學生在課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并使學生產生新的理解。第三,現場參觀與實地調查。這種課外實踐方式可以使學生對調查對象產生更加感性的認知,并獲得一手的調查資料,從而使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更加有的放矢。總之,課外知識實踐的開展,同樣是知識遷移理論中強調的教學手段。
總結來說,在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掌握知識遷移理論的應用規律和技巧,并在其指導下實施具體的教學手段,以此來不斷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包賽華.學習遷移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7,(23):34.
[2]李文林.淺談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7,(2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