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芙蓉 王柳



摘 要:選取山西省100個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為研究對象,借助ArcGIS10.2空間分析工具,運用最鄰近點指數、地理集中指數、核密度分析,研究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山西省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呈現集聚型分布,省域內分布不均衡,表現出明顯的空間分布差異。研究發現,影響山西省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水文、交通、人口、經濟發展水平、中心城市輻射效應及政策等。建議通過與中心城市聯動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游就業人員培訓等措施,實現山西鄉村旅游示范村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影響因素;山西省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4-0001-06?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K901.2;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1? 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成為黨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旅游是農村非農產業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步。空間分布特征作為地理學的傳統命題,對空間優化布局、推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分析鄉村旅游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有助于發現鄉村旅游空間布局存在的問題,為優化鄉村旅游業空間布局、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建議和參考。
鄉村旅游研究已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涉及鄉村旅游發展的驅動機制、影響因素、利益相關者、空間結構等方面。國外對鄉村旅游的研究較早,研究方法較成熟;國內的研究相對較晚,對鄉村旅游空間分布的研究大多以省域為研究尺度。余瑞林等(2018)[1]對湖北省342家星級農家樂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探究了地形、交通、客源市場3個因素對空間分布的影響。曹哲等(2019)[2]利用ArcGis軟件,對山西省182個省級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地進行了空間格局的分析。姜山等(2017)[3]利用可視化、最鄰近指數等方法,研究了福建169個三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地的空間分布特征。
鄉村旅游示范村是指依托鄉村特色資源,以旅游業為主要產業或特色產業并已形成一定規模,給全體村民以及鄉村經濟帶來效益,在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旅游鄉村[4-6]。鄉村旅游示范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行性[7]。目前對山西省鄉村旅游空間分布的研究還未涉及到鄉村旅游示范村這一角度[8-10]。
以山西省域為研究尺度,以山西省首批100家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為數據來源,結合研究區的資源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特征,對山西省鄉村旅游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為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提出建議與對策。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研究以科學性、客觀性和可行性為原則,考慮鄉村旅游的規模性和特色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實際情況。收集整理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山西省首批100家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相關數據,采用Google Earth收集到10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經緯度坐標,依據山西省2018年統計年鑒中11個地級市的GDP、人口數量等數據進行研究[11]。
2.2? 研究方法
2.2.1? 最鄰近點指數法
在山西省區域內,將100個鄉村旅游景點抽象地看作是區域中的100個點。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即對100個點狀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進行分析,可用最鄰近點指數R來描述點狀要素的分布情況。其計算方法是實際最鄰近距離比理論最鄰近距離[12]。
式中:A為山西省域面積,n為研究分析對象的數目,即10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
2.2.2? 地理集中指數
地理集中指數用來描述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集中度[13],計算方法見下式。
式中:G為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地理集中指數;xi為第i個市的示范村數目;T為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總數量;n為山西省地級市數量,即n=11。
G取值范圍為0~100,若G越大則示范村分布越集聚,G越小則示范村分布越分散。
2.2.3?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可以計算每個輸出網格像素周圍的點元素密度,直觀反應出點要素的分布重心[14],計算方法見下式。
式中:k為核函數;x為區域內鄉村旅游示范村的位置;xi為所在以x為圓心的區域內鄉村旅游示范村;h為半徑空間范圍內第i處鄉村旅游示范村的位置。
3? 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3.1? 空間分布類型:省域整體凝聚分布,市域內均勻分布
利用ArcGis軟件中的最鄰近距離分析工具,計算山西省100個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的最鄰近距離,見表1。結果表明,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最鄰近指數為0.854 135,省域尺度上鄉村旅游示范村為凝聚型分布。由圖1可知,山西省范圍內鄉村旅游示范村大多形成環城市聚集分布狀態,說明其在發展過程中,除受自身資源和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外,還受到交通區位條件的影響。交通便捷方面,區位適中的鄉村旅游地成為游客休閑娛樂的理想目的地。就各地市而言,山西省11個市的鄉村旅游示范村最鄰近指數在0.939 614~1.800 262之間,大多數為均勻型,僅臨汾市為集聚型,說明100個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廣泛分布于山西省各市內。
通過計算地理集中指數,得出鄉村旅游示范村在山西省各地市的集中程度。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共100個,式中T=100,山西省共11個地級市,n=11,通過公式計算實際地理集中指數G=30.629 071。倘若100處山西鄉村旅游示范村平均分布于各市,即每個市的示范村數量100/11=9.09個,則此時的地理集中指數G=19.859 5<30.629 071。從省域角度來看,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較為集中。
3.2? 空間分布格局:形成多個核心區,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地區
由于最鄰近指數和地理集中指數僅能反映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形態與特征,無法說明具體的空間分布格局,因此引入核密度分析,對山西省內鄉村旅游示范村具體的空間分布格局進行分析[15]。
通過ArcGis核密度分析工具繪制出核密度分布圖,見圖2。從省域視角來看,山西鄉村旅游示范村表現出明顯的南北分布不均衡性,多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北部多為低值區,鄉村旅游示范村零星分布。在東西方向上,東部多高值區,表現出明顯的東部密集西部稀疏。陽泉市、晉城市顏色最深,呈現高密度集聚分布的核心區;長治市、臨汾市與運城市交界處、太原市與晉中市交界處顏色較深,形成較高密度的集聚分布區;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顏色淺,集聚分布不顯著。這一結果進一步反映了山西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的集聚性和不均衡性。
4? 影響因素分析
山西省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聚性和不均衡性,各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為鄉村旅游示范村發展提供了基礎,而各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又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16-17]。通過ArcGis中的疊置分析和緩沖區分析,從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兩方面探討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特征的影響因素。
4.1? 地形
山西省地形復雜,類型豐富。利用ArcGis軟件將山西省地貌圖與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圖進行疊置,見圖3,可明顯看出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大多分布在地勢較為平緩的盆地和谷地區域,如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少數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在高山區也有鄉村旅游示范村分布,原因在于高山區形成獨特的山地景觀和人居環境,如長治鄉村旅游示范村岳家寨村,平均海拔為1 200 m,擁有獨特的石房民居建筑,原生態的鄉村資源成為眾多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的優選之地。
為了進一步明確地形對山西鄉村旅游景點分布的影響程度,對山西省地形高程數據進行Extract Values to point處理,將數據劃分為0~500 m、500~1 000 m、1 000~2 000 m、2 000~3 000 m 4個地形高程值段,并對不同值段內的旅游景點分布數量在直方圖中表示,見圖4。結果顯示,分布在500 m以下地區的示范村占8%,分布在500~1 000 m地區的示范村達45%,分布在1 000~2 000 m地區的示范村高達46%。山西省平均海拔約為1 000 m,可見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受地形的影響大,地勢相對平緩、海拔適中的地區示范村分布數量多。
4.2? 水文
水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將山西省水系分布圖與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圖進行疊加分析,見圖5,可以發現示范村大多沿河流分布。分布在水系3 km范圍內的示范村有74處,占比74%。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旅游地居民生產生活受制于水資源,水資源為旅游地形成獨特的地文景觀。親水項目的建設滿足了游客需求,使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增強,充分體現出水文條件對鄉村旅游地的空間分布有顯著影響。
4.3? 交通
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交通便捷程度對吸引游客具有重要影響。以山西省內國道、鐵路以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線與鄉村旅游示范村進行疊置,見圖6,可以看出高速路與鐵路附近示范村分布密集,在交通路線少且稀疏的地區示范村零星分布。通過計算得出100處示范點中,距臨近交通干線的直線間距在0~30 km內分布了9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占總比重的90%。鄉村旅游具有客源地在鄰近城市的特點,交通對連接客源地與鄉村旅游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鄉村旅游地多分布在交通便捷地區。
4.4? 人口
將2018年山西省各市常住人口數量與100個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進行疊置分析,見圖7。可以看出在整個省域視角下,山西省各市景點數目與人口數量呈現正相關關系。人口多的地區,鄉村旅游地分布多且較密集;人口少的地區,鄉村旅游地分布也相對較少且稀疏。山西省常住人口最多的地區主要是運城市、臨汾市及太原市。太原市作為省會城市,經濟發達,工商業集中,吸引了大量勞動力與人才,2018年太原市常住人口突破440萬。運城市、臨汾市、太原市周邊鄉村旅游地數量多且比較集聚,原因在于人口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推動作用。旅游地人口多,為經濟建設與產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從而促進地區特色資源和民俗風情的形成,推動旅游目的地的建成與發展。同時人口也為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客源市場,成為旅游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4.5? 經濟
鄉村旅游的發展與當地經濟水平有密切聯系。將山西省各市GDP數據添加至圖層中,繪制出各市經濟水平分布圖,與示范村分布圖疊置,見圖8。圖中顏色越深表示當地經濟水平越高,顏色越淺則表示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太原市經濟發達,旅游業發展較好,在全省占前列,示范村較密集;忻州市、朔州市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旅游業發展緩慢,示范村分布較分散且數量較少。經濟發達的地區,居民平均收入高,居民對生活的質量追求高,旅游動機與需求則會隨經濟收入的增高而增高。因此,經濟水平高的地區鄉村旅游發展也較快,鄉村旅游地數量多[18]。值得探討的是,隨著國家旅游扶貧政策的深入,一些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業也得到了有效發展,例如長治市西部地區和忻州市西南部地區貧困縣較多,旅游扶貧措施實施有力,鄉村旅游業發展迅速。
4.6? 中心城市輻射效應
以山西省各地級市行政中心點作為圓心創立緩沖區。由于太原市為山西省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其以100 km為半徑創立緩沖區,其余各市以50 km為半徑創立緩沖區,見圖9。研究可知,100 km緩沖區范圍內的示范村共26個,占比為26%。各市50 km緩沖區范圍內的示范村共62個,占比為62%。表明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受到中心城市的影響。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高,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完善的交通體系,經濟水平高,客源市場廣,對其附近的鄉村旅游地產生輻射效應,成為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大因素[19]。
4.7? 政策因素
鄉村旅游的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解“三農”問題、加速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方式之一[20]。2016年國務院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采取財政補貼專項基金等一系列措施扶持鄉村旅游發展。
2018年山西省出臺了《山西省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落實鄉村旅游發展任務,從多方面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2019年6月24日,山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命名暨推進大會評選了首批100家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的創建,對于加快鄉村旅游地的建設與發展,加快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市旅游局根據政策指示,舉辦了各類旅游節事特色活動等,在政策推動下,鄉村旅游發展迅速,日漸形成當下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格局。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運用ArcGIS軟件,通過最鄰近指數、地理集中指數、核密度分析3個空間分析方法,得到山西省鄉村旅游地的空間分步特征,即總體凝聚分布,市域內均勻分布;形成多個核心區,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地區。
(2)運用空間疊置分析和緩沖區分析,研究得到影響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要素有地形、水文,社會經濟要素有交通、人口、經濟發展水平、中心城市輻射效應及政策影響。自然地理要素奠定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地理基礎,社會經濟要素決定了鄉村旅游發展的速度和水平。
(3)研究山西省域鄉村旅游示范村的空間分布特征,以山西省首批AAA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為數據來源,研究區的數據量相對較少,是研究的不足之處。同時,由于目前在全國對鄉村旅游地的認定標準尚未統一,鄉村旅游地發展較快,今后在數據選取上還需進一步探討。
5.2? 建議
山西省鄉村旅游雖然具備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但從其空間分布特征來看,發展仍然不夠成熟。應充分利用其所占優勢,通過與中心城市聯動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旅游就業人員培訓等,加快鄉村旅游發展步伐。
(1)加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其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圈層發展,在中心城市周圍發展中高檔次的休閑娛樂區,如郊區發展農家樂、水果采摘等居民參與度高的項目,在距離城市較遠處可發展獨具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如民俗旅游、休閑莊園旅游等項目。
(2)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省內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進行環境衛生整治,增強鄉村旅游可進入性。在食宿方面,應提升鄉村環境衛生標準,注重旅游接待設施及公共娛樂活動場所的衛生安全。在通訊方面,目前山西省內鄉村旅游示范村多數信息系統較落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旅游的受歡迎度和游客體驗感。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完善鄉村旅游信息系統,保證旅游信息暢通。
(3)培養鄉村旅游人才。高素質人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可邀請旅游管理、旅游規劃等相關專業的專家對就業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經驗,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水平。
(4)山西省鄉村旅游多以自然風光類資源為依托,在未來發展中應加大宣傳力度,深入挖掘各地區獨特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特色。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開發具有獨特生活體驗性的旅游項目。依托神話典故、優秀歷史人物等資源,發展歷史文化名村。依托革命遺跡、革命紀念館等發展紅色文化型鄉村旅游。
參考文獻:
[1]余瑞林,陳慧媛,陳廣平,等.湖北省鄉村旅游地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以高星級農家樂為例[J].經濟地理,2018,38(6):210-217.
[2]曹哲,邵秀英.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地空間格局及優化路徑[J].世界地理研究,2019,28(1):208-213.
[3]姜山,吳銀鴻,李洪波.福建省星級鄉村旅游地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9(4):67-74.
[4]劉敏,郝煒.山西省國家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學報,2020,75(4):878-888.
[5]馮喆,田至美.北京市鄉村旅游特色業態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3):80-89.
[6]李政欣,包亞芳,孫治.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9,36(6):1096-1106.
[7]劉曉英.山西省鄉村休閑旅游地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10):262-268.
[8]劉潔卉.河北省農業生態旅游空間格局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7):227-232.
[9]方莉莉,蘇勤.安徽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9,31(3):8-15.
[10]張瑜,王鵬飛,童昀.陜西省鄉村旅游空間結構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視界,2018(23):97-98,106.
[11]王鐵,邰鵬飛.山東省國家級鄉村旅游地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6,36(11):161-168.
[12]王洪橋,袁家冬,孟祥君.東北地區A級旅游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2017,37(6):895-903.
[13]孫盼.湖南省鄉村旅游景區空間結構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14]曹兆昆,吳小根,穆小雨,等.南京市鄉村旅游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8,30(8):136-143.
[15]楊秀成,宋立中,鐘姚越,等.福建省康養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5(5):106-116.
[16]李強,章天成,楊立國.鄉村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南省衡陽市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11):36-43.
[17]趙永青.重慶市鄉村旅游空間分布特征及優化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7):216-220.
[18]李淑娟,高琳.山東省鄉村旅游景點空間結構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19,27(10):1492-1501.
[19]郁琦,李山.上海市鄉村旅游景點空間格局及可達性研究[J].旅游科學,2018,32(3):51-62.
[20]張鮮鮮,李婧晗,左穎,等.安徽省A級景區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滁州學院學報,2018,20(5):1-6.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