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摘要:2017年歐盟發布了《歐盟非合作稅收管轄區清單》,將64個國家和地區納入避稅天堂“黑+灰”名單,納入黑名單的國家和區域將失去歐盟的支持。開曼、BVI(英屬維爾京)等司法轄區因“經濟實質”問題,被認為“協助設立不反映真實經濟活動的離岸架構,從而實現轉移利潤的目的”被納入灰名單。2020年,歐盟更新了清單,將開曼從“灰名單”移至“黑名單”,將BVI移出“灰名單”。
關鍵詞:避稅地;經濟實質法;稅務風險
中圖分類號:F7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7-0050-03
一、引言
為取得歐盟和OECD的支持,推動BEPS行動的實施,開曼于2018年12月頒布了《2018年國際稅務合作經濟實質法》。同月,BVI出臺《經濟實質法案2019》,兩部法案均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開曼、BVI等是最常見的海外離岸公司設立地,然而近兩年伴隨CRS的落地實施,自2018年起,中國稅務機關可以更加容易掌握中國居民在開曼、BVI等地設立殼公司的相關資料,有助于稅務機關加強一般反避稅的監管執行。昔日的避稅天堂受到國際社會的層層壓力,不得不對其稅收環境加強監管。
二、經濟實質法基本內容
(一)基本內容
開曼經濟實質法和BVI經濟實質法的內容可概括為在開曼和BVI的“相關實體”從事“相關活動”應符合特定“經濟實質要求”。2020年初,歐盟理事會更新了“歐盟非合作稅收管轄區清單”,將開曼群島從“灰名單”移至“黑名單”,將BVI從“灰名單”中移出。
“相關實體”是指本地稅務居民身份所持公司或在當地具有法人資格的外國公司。“相關活動”包括銀行、基金、知識產權等九大類經濟活動。
“經濟實質要求”包括主要業務在當地進行決策和管理;在當地產生足夠的運營支出;當地有足夠的業務實體(辦公場所、辦公設備);在當地有足夠的全職員工;在當地從事核心創收業務。詳見表1。
(二)經濟實質法最新進展
2020年2月,BVI推出了《經濟實質法規則》2.0版本。相較2019年10月的1.0版本,強調了以下事項。
1.更加強調收入原則
法律實體所從事的經營活動屬于相關活動,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該經營活動屬于九大活動類別范疇;二是在一個財年之中,法律實體因為從事該經營活動而取得收入。需要注意的是,法律實體因為從事經營活動取得收入即可,對于盈利狀況沒有強制要求。實務操作中,很多純股權控股企業一直處于“僵尸狀態”,即公司自設立以來,唯一的作用就是持有股權,未曾發生分紅和派息。此類企業表面上屬于純股權控股業務,但是由于缺少業務收入,無法被認定為從事“相關活動”。在進行經濟實質信息申報時,客戶可以按“未從事相關活動”不需要滿足經濟實質的法律規定來進行申報。此種情況在海外紅籌架構中最為常見。
2.再次強調法律實體均需進行經濟實質申報
所有在BVI設立的法律實體均有義務進行經濟實質申報,但僅少部分企業需滿足經濟實質要求。未按期完成申報或申報虛假信息的,將受到當地稅務機關處罰,并通過信息交換機制,將該法律實體信息交換給海外其他稅務主管當局。當法律實體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企業才需要在BVI滿足經濟實質的要求:屬于相關實體;從事相關活動(注意收入原則);不具有BVI以外其他稅務司法管轄區的稅務居民身份。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BVI以外其他稅務司法管轄區,不包括《歐盟非合作稅收管轄區清單》上的國家和地區。根據最新版的《歐盟非合作稅收管轄區清單》,上榜黑名單的國家/地區有八個:美屬薩摩亞、斐濟、關島、阿曼、薩摩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美屬維爾京、瓦努阿圖。
3.滿足《經濟實質法》不等于滿足經濟實質要求
滿足《經濟實質法》,意味著首先要進行經濟實質申報,然后根據申報結果確定是否要在BVI當地滿足經濟實質要求。而滿足經濟實質要求,意味著要在BVI當地有足夠的員工、辦公場所,并開展核心創收活動。對于中國大多數離岸避稅地公司,其所持有的公司幾乎都屬于相關實體,因此,均需要滿足《經濟實質法》,每年按照要求及時申報經濟實質信息??梢钥闯?,經濟實質信息申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將決定一家企業是否需要付出額外的合規成本。
4.合法規避在BVI滿足經濟實質要求的基本思路
如果一家離岸企業被認定為需要在BVI當地滿足經濟實質的要求,但從現實操作可行性和財務成本角度考慮,不打算滿足經濟實質要求,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調整:一是立即停止目前所從事的相關活動,或者調整業務模式,保證經營活動不屬于相關活動的類別范疇。二是證明自己具有BVI以外其他稅務司法管轄區稅務居民身份(如:香港稅務居民)。
5.強調從事投資基金業務不屬于相關活動
對于投資基金而言,其經營活動不屬于相關活動。BVI官方一再強調,企業的經營活動多種多樣,只有從事九大類相關活動的企業有可能需要滿足經濟實質要求。
6.對于受到FSC監管的企業而言,亦需要在ITA的監督下滿足《經濟實質法案》
目前有些法律實體為了開展經營活動,必須從BVI的金融服務委員會(Financial Services Commission,簡稱FSC)獲取牌照。常見的比如從事銀行業務和保險業務的法律實體。對于這些企業而言,早已按照FSC的要求在BVI當地擁有足夠的辦公場所和員工。但是,其依舊要滿足《經濟實質法案》的要求。簡單來說,這些企業亦需要確保核心創收活動在BVI開展,每年按要求做經濟實質信息申報,受FSC監管的同時還要受到ITA的監管。
7.法律實體在向BOSSS系統提交申報信息之前要進行評估,該評估可以是自我評估
ITA推薦法律實體在向BOSSS系統申報信息之前,首先對自身的經濟實質狀態進行法律評估。但是,法律評估并不再是ITA強制要求的必備流程。法律實體可以利用自我評估信息向BOSS系統申報。如果ITA認為法律實體的自我評估信息存在問題,有權要求該實體完成法律評估,以證明其自我評估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三、經濟實質法應對措施
對于銀行、保險、總部業務等在內的“非純控股實體”,需滿足具有核心創收業務等實質性要求;對于包括紅籌VIE架構下的控股主體、控股SPV投資主體、殼公司等“純控股主體”,可適用于“低標準經濟實質”要求,即滿足簡化的“經濟實質測試”,測試內容為是否在當地有足夠的員工和辦公場所來持有、管理對外投資的權益,也可通過聘用當地公司注冊服務商滿足法案要求。離岸避稅地海外企業應認清國際反避稅的大趨勢,梳理并優化境外架構,尋找最優的合規解決方案。
1.密切關注各地實質經營要求動向,把握處理節奏
各避稅地頒布經濟實質法案是迫于歐盟的壓力,執行力度尚待觀察。目前,開曼和BVI稅務機關相關法規對如何進行經濟實質測試無量化標準,各指引和細則中對于“合適、合理、足夠”定義模糊,企業以最低成本滿足法案最低要求的邊際難以把握。從目前政策來看,應優先處理涉及無形資產相關業務的公司;對于其他類型的公司,可以先行開展業務梳理、方案設計和咨詢等準備工作,把握處理節奏。
2.厘清公司業務分類,剝離非控股業務
《經濟實質法案》將業務分為九大類,對應不同的合規測試標準。涉及多種業務時,需要分別滿足不同類型活動的經濟實質要求。其中,對純控股公司的最低要求比較容易滿足。對于中間層公司以投資控股居多的主體,建議存在混合業務的公司剝離非控股業務,進行相應處置以滿足純控股公司要求。主要難點在于:非控股業務需要找到合適去向,業務剝離可能帶來一定成本??煽紤]將集團范圍內的同類業務進行整合,或將剝離的非控股業務向有經濟實質支撐的國家轉移,以降低處置成本。
3.對于需要保留的公司補充經營實質
當避稅功能衰減時,一些離岸公司的風險隔離、國際貿易便利、境外融資便利等商業功能價值仍持續存在。對于還在正常經營的企業以及純控股公司,可按照當地“實質經營活動”的要求補充其經營實質。例如,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設立的發債公司(未到期債券金額約300億美元,最長期限為30年),按照經濟實質法可能被認定為融資業務,建議補充其經濟實質,避免(因不滿足經濟實質要求)被注銷時面臨提前償付的風險。
目前,開曼和BVI的人力資源等要素價格明顯上升。補充實質可尋找當地代理機構進行外包,或者可考慮在同一地區內,實現相關企業的人員、設備、場所等辦公資源共享,降低合規成本。
4.及時注銷部分公司
對于無實際經營、經營不善或層級過多影響所得稅抵免的公司,為了避免實質經營風險和其他不必要的損失,應有序注銷退出。為節省退出環節稅負,在注銷前宜逐步消化累積利潤。
5.謹慎采取稅收移民的方式
對于設立在開曼、BVI,公司實際人員和業務在境外,同時在開曼、BVI進行“實質化”運營成本較高的,可選擇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做實稅收居民身份,如成為香港稅收居民,因香港稅收居民對來源于香港境外所得不予征稅,將香港稅收居民證明提供至開曼、BVI稅務部門,從而豁免開曼、BVI經濟實質法案。但是目前香港稅務機關對稅務居民認定較為嚴格,且審核流程時間長,需統籌考慮稅務合規性和時間成本因素。
四、結語
歐盟理事會自2020年將繼續定期審查、更新稅收管轄權名單,每年對歐盟名單的更新將不超過兩次,以確保更加穩定的名單更新流程,保障各成員國可以對名單中的管轄區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我國港交所上市主體中一半以上是設立于開曼群島的公司,而美元基金架構籌劃也絕大多數采用了在開曼群島設立和注冊的實體。離岸避稅地出臺經濟實質法及實施細則,一定程度提高了企業主體的運營成本和稅務風險,需重新審視傳統跨境投融資架構是否還滿足最新的國際稅收征管要求。境外中資企業應全面審視離岸避稅地控股主體商業模式及合規情況,掌握潛在風險,及時調整離岸架構,在符合企業經營目標的前提下實現稅務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梁若蓮.稅收協定解讀與應用[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3.
[2] 葛惟熹.國際稅收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
[3] 徐曉華.G20/OECD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行動計劃基礎與實務[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龐 林]
收稿日期: 2020-03-07
作者簡介: 盧 靜(1977- ),男,北京人,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稅務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