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數據技術已逐步運用到審計工作中,為審計工作的發展帶來了新動能,提供了新機遇。其中運用可視化技術制作圖表探析數據鏈走向,能讓審計工作者清晰直觀地觀察出被審計數據存在的規律,快速從數據中發現審計線索,做出相關職業判斷。本研究概述了可視化技術在審計中應用的相關研究,詳細描述可視化技術運用到審計工作中的方法原理和應用步驟。在此基礎上,以可視化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應用為例,驗證該技術的有效性,并探討其優缺點。旨在為今后大數據環境下可視化技術在審計中的實踐提供建設性思路。
關鍵詞:大數據審計;可視化技術;審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F23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7-0059-04
一、引言
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技術已運用到各行各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海量數據存在隨機性、非結構化、非相關性、存取速度快等特征。為了應對海量、無序的數據,大數據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十分必要。在審計工作中,研究如何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審計的監督和效率,對信息化時代下審計工作的開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社會價值。大數據可視化技術是從人的感官角度出發,通過圖形、圖表等直觀地展現出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結果,讓審計人員能夠更清晰、快速地發現被審計數據存在的特征,并找出潛在的規律等。可視化技術的操作不需要復雜的運算程序,另外,其高效又準確的優點獲得了審計人員的青睞。目前,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已較為成熟,研究如何將可視化技術運用在各行各業的審計工作中,對審計工作的進展具有重大意義。
二、可視化技術運用于審計的相關文獻綜述
目前,有關“可視化技術在大數據審計中應用”的有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在國內外已經有所進展。查詢中國知網、百度文庫等中國核心論文網站可知,截至目前關于“可視化技術在大數據時代的應用”的期刊論文已有2 825篇,其中“可視化技術在大數據審計中應用”的期刊論文已有41篇,并且通過查看論文發表時間可知,早在2013年學術界就已經有關于“可視化在審計中應用”的研究。
國外學術界對大數據技術和可視化方法的研究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早在2008年,國際性科技期刊《Nature》就首次提出了“大數據”這一術語,并刊登了以大數據為專題的文章;而“可視化”這一概念比“大數據”一詞出現得還要早,在1986年10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上,討論了關于圖像處理在工作中的運用,并首次提出科學計算可視化這一概念。在2005年,學者Thomas和Cook對可視化分析給出了較為明確的定義:可視化分析就是通過交互式可視化界面輔助用戶對海量的數據進行整合推理的科學技術。Lohr指出,相比一般審計方法,使用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大大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精確性,并且審計人員做出的審計判斷不再僅僅依靠以往的職業經驗,而更多地由客觀公開的數據來支撐,更能夠讓被審計單位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服。Hussein Issa指出審計人員可以利用可視化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外部數據,從而找出數據的規律,探究潛在風險并實施適當的內部控制和后續追蹤。
國內此領域相關文獻的研究貢獻主要歸納如下。一是研究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在大氣污染防治審計中的運用,通過對數據進行可視化的建模和整體分析,審計人員依靠可視化技術呈現出來的圖像、圖表所反映出的結果快速掌握被審計單位是否對大氣污染進行整治、整治的效果如何、數據是否存在造假等信息,以便開展進一步的工作。(陳偉,2019)。二是研究大數據環境下可視化技術在電子數據分析中的運用,將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的各個屬性值以多維度的形式展現在可視化圖表或圖像中,極大地方便了審計人員的觀察和判斷,以此推論:可視化技術將會成為今后大數據審計工作的主流方法(陳偉,2017)。三是研究大數據審計在對除電子數據之外的文本數據分析中的應用價值,即通過利用TF-IDF、標簽云、相似度分析等可視化技術分析列示文本數據,并以扶貧審計為例,通過Python語言對某省2014年至2017年扶貧項目中的文本數據進行相似度分析,對比不同年份關鍵詞出現頻率的變化,以此來判斷該省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勾東升,2019)。四是研究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在審計線索特征挖掘中的應用,以審計某醫院對政府推行的取消藥品價格加成政策的實施情況為例,深究該醫院藥品價格加成率的問題,判斷其是否存在違規現象,并且通過運用SQL語言、電子表格軟件和可視化技術三種審計方法,對比各個方法的優缺點和適用情況。(陳偉、居江寧,2018)。五是對于大數據在審計工作中的運用層面,劉國城、陳正升等人認為大數據審計是智能信息處理時代的必然產物,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必然要求。但是現階段,我國雖然在大數據審計的理論研究上頗有成就,但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個領域對大數據技術方法的使用還未得到普及,(劉國城、陳正升,2019)。六是在審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互聯網+會計”的人才培養教育模式還沒有跟上,財會專業的人才在大數據分析技能、數據分析軟件的操作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欠缺,各高校應當緊跟信息化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轉變審計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信息化審計操作的能力。(程平、王緒冬,2018)
國外相比國內,更加看重大數據技術尤其是可視化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美國、印度、泰國、芬蘭等政府積極推廣和應用可視化、統計分析等大數據技術,大大加速了審計部門的工作效率,并且對大數據審計的應用已經擴展到除政府工作以外的其他領域。例如,醫療建設、災害治理、工程設計等。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發展,我國政府也開始重視大數據審計在實踐工作中的運用。2014年,中國審計署成立了專門的大數據審計部門,積極引導各行業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多省審計廳在稅收、社保、情報、能源、醫療等行業設立了大數據采集存儲中心和審計資源公開共享平臺,同時教育部門也開始更新教育模式,將大數據技術與專業學科聯系起來,積極培養“互聯網+專業”的新時代人才。可視化技術的理論和實踐應用正是當今研究的熱點話題,有效合理地運用此技術將會提高數據研究的效率和準確性,給工作人員帶來極大的便利。
三、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步驟和特點
大數據可視化分析技術是從人的感官視角出發,通過計算機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將結果以圖像、圖表等方式直觀簡潔地展現出來的技術方法,該技術早在1986年被美國學者首次提出,至今已經歷了數據可視化、信息可視化、科學可視化三個發展階段。可視化技術幫助審計人員從海量、無序的數據中直接觀察出其中存在的特點和問題,找出審計線索和隱藏的審計風險等。目前,常見的應用較為廣泛的可視化技術包括柱狀圖、折線圖、熱力圖、散點圖、氣泡圖等。另外,因為可視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已較為成熟,操作步驟并不繁瑣,不要求審計人員有較高的專業處理能力,已成為當今大數據審計應用中的主流。
(一)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的應用步驟
運用可視化分析技術的審計數據處理方法如下圖1所示。首先,在大數據時代,面對龐大又無序的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做到全面采集,有效避免了傳統審計方法下抽樣調查造成的失真、低效等問題,但由于采集到的數據往往是雜亂無章的,所以在存儲數據前還要進行預處理的操作,包括數據集成、清洗、剔除冗余數據等,之后再按照數據的結構化、半結構化、非結構化等特征將數據采用不同的存儲方式存儲到不同的數據庫中;其次,在數據采集、預處理和存儲的基礎工作完成后,根據數據的特點和審計人員的需求,選擇某種可視化分析工具對被審計數據進行可視化建模處理,得到可視化圖表或圖像。審計人員通過對這些可視化的直觀輸出圖像結合自身知識和經驗進行職業判斷,發現被審計數據的特征,從而進一步察覺潛在的審計線索和疑點,得出審計結論,以便審計人員進行后續的審計工作和及時防范風險。
(二)可視化分析技術的特點
可視化分析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旨在幫助數據處理人員快速分析大規模、無序的數據,不再受制于復雜的數據分析步驟和算法。其主要特點在于:一是從人類的感知角度出發,輸出結果直觀簡潔,便于數據處理人員觀察特征,挖掘線索。二是可視化工具的操作通過人機交互完成,操作方法簡單,不需要輸入復雜冗長的算法語句,即便沒有受到專業培訓的審計人員也可以快速上手。三是可視化技術提供的輸出圖像種類多樣,包括條形圖、折線圖、氣泡圖、標簽云、熱力圖等,數據分析人員可根據需要,選取易于自己觀察的圖像輸出形式,展示出數據的特征。四是可視化技術對數據的分析處理速度比傳統數據編程等方式快了近千倍,還可以對數據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保證數據分析的輸出結果真實可靠,有助于審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五是可視化技術可以進行關聯性分析,發現海量數據中的關聯性和相關性,直觀地反應出數據之間存在的關聯關系,可幫助審計人員快速找到審計線索和審計思路。
四、可視化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運用
(一)動因分析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政府及各級組織單位都開始圍繞該政策制定具體實施計劃及方案,并付諸實踐,以確保完成黨的十九大關于2020年全面脫貧的戰略部署。“精準扶貧”是現在全黨上下的核心任務,各級政府為了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不免要進行審計工作,監督檢查各個崗位分配任務的完成情況,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及時優化和調整扶貧戰略。鑒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采用的是行政型的審計模式,國家審計機關隸屬于政府行政部門,而外部第三方審計機構的參與程度較少,獨立性相對較差。再加上鄉村治理中,領導權力不規范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村干部的權力和責任不夠明確,如果相關監督核查工作不到位,就很容易導致上級分配的工作完成效率低甚至完不成蒙混過關的情況。此外,由于國家審計人員、審計工具等資源有限,部分偏遠地區審計資源分配達不到應有的標準,扶貧工作很難得到有效真實的監督,也就影響到扶貧任務的進一步開展。
可視化技術由于能夠對大規模、無序的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快速精準地分析,并且因為其操作簡單易上手的特點,在扶貧工作中引進可視化技術并不需要分配大量的審計人員和額外更多的審計資金,因此,將可視化技術與扶貧審計工作相結合,是監督和審計鄉村扶貧工作進展的有效方式,同時也能夠減輕政府對資金和人力等資源分配方面的負擔。
(二)運用原理
可視化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應用步驟如下:首先,需要審計人員采集某一時間段內相關的行業單位中與扶貧政策相關的文件、報告、財務報表等數據,例如,民政低保發放的數據,養老、醫療等保險的預計發放金額,鄉政府對具體扶貧工作開展的文件敘述等結構化數據或非結構化文本數據。其次,在數據集成和清洗等預處理操作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可視化工具,對結構化的財務數據和非結構化的文本數據進行可視化建模,觀察這段時間內扶貧項目關鍵詞句等可視化結果出現的頻次情況。最后,還可以將這一時間段分成若干個相等的區間,對不同區間的數據可視化結果進行相似度分析,審計人員按照自己的喜好或是便于觀察的方式等選擇不同的圖表類型將可視化結果展現出來,例如,運用標簽云分析,按照詞句出現的頻次篩選出關鍵詞,將關鍵詞按照不同的大小展示出來,出現頻次越多的詞句顯示得越大,讓審計人員一眼就可以觀察比較出每一時間段關鍵詞是否存在變化以及存在何種變化,以此來判斷扶貧工作的進展方向和進展深度。
(三)運用方式
可視化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運用主要分為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橫向維度是在同一時期不同部門或項目間進行考核,通過觀察可視化建模形成的關鍵詞內容及出現的頻率來判斷各個部門或項目扶貧工作完成的進度情況,以便審計部門進行考核評估;縱向維度是通過可視化建模完成對一段時間內同一項目或者同一機構扶貧工作進展的考核,以時間為線索觀察扶貧工作的完成情況,通過觀察不同時間段內關鍵詞出現頻率的變化和關鍵詞內容的變化來了解扶貧項目內容的變化情況,從而幫助審計人員判斷被審計單位的扶貧政策執行情況。最終,基于可視化分析的結果,審計人員對外報告審計結果,不僅可以激勵各扶貧部門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還可以幫助審計人員從不同維度對扶貧工作的情況進行考核,以便做好深入的審查和評估工作,并更好地做好風險防御工作。
可視化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應用除了幫助審計人員更快了解審計工作的進展狀況外,還能幫助審計人員查出一些虛假、異常數據,挖出虛報的信息等。在扶貧審計工作中,不免會存在一些部門崗位等領導為了沖業績蒙混過關或是私吞、私自轉移扶貧資金等亂象,虛假上報扶貧進展信息,使得真正需要經濟援助的貧困家庭得不到應有的援助,反而把扶貧資金轉入了有錢人的口袋。可視化技術的運用則能較好得發現此類問題。例如,審核貧困人員低保的發放情況時,由于大數據技術能夠較快整合采集好的數據,審計人員可以從民政低保發放部門搜集相關發放的金額、人口數量等數據,結合低保政策制定部門的方案等,將相關聯的不同部門、不同時間段的數據對照考察,運用可視化技術分析不同的數據組之間是否存在出入,以此查明實施扶貧工作的部門是否存在虛報、捏造的情況;再如將國家分配到某一鄉鎮的教育資金補貼金額與整合好的鄉鎮每一實際收到補貼的住戶金額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這一鄉鎮教育資金的發放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挪用甚至私吞的行為。
五、結語
在這個數據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為數據的篩選、分類等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審計工作中也是如此,在海量、無序的數據中,若審計人員能掌握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將能快速發現數據的規律,查找出審計線索,為審計工作帶來極大便利。其中可視化技術作為一項發展和使用較為成熟的大數據技術,如何將可視化技術深入運用到審計工作中實現人機交互是現階段審計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內容。本研究以可視化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運用為例,介紹了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原理和操作步驟,分析了可視化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作用,即能夠幫助審計人員快速評估扶貧工作的進展情況,甚至找出其中虛報、漏報的信息等,還能減輕政府在扶貧審計中資金、人力等資源投入不足的負擔。以理論結合案例的方式證明了可視化技術在審計工作中應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旨在為大數據技術在審計工作的推廣運用提供更多的理論基礎,以便進一步優化審計工作的效率,提高審計人員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 偉,高嘉文.基于大數據可視化分析技術的大氣污染防治審計方法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9(7).
[2] 陳 偉,Smieliauskas Wally.大數據環境下基于數據可視化技術的電子數據審計方法[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7(1).
[3] 陳 偉,居江寧.基于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的審計線索特征挖掘方法研究[J].審計研究,2018(1).
[4] 劉國城,陳正升.大數據審計的發展態勢、總體策劃與流程分析[J].會計之友,2019(8).
[5] 程 平,王緒冬.基于ADDIE的“互聯網+會計”MPAcc大數據智能審計能力培養——以重慶理工大學MPAcc教育為例[J].財會月刊,2018(21).
[6] 陳 偉.大數據技術在扶貧審計中的應用[J].財務與會計,2018(15).
[責任編輯:王 旸]
收稿日期: 2020-03-07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BJY035);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8SJZD1102)
作者簡介: 蔣雨薇(1998- ),女,安徽滁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