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元生
摘 要: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關系到中醫藥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目前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普遍缺乏中醫藥文化方面的知識,難以呈現出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氣息的思政課程。可從聘任、培訓、校園文化、搭建平臺、強化考核等五個方面著手,盡快補齊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的短板,從而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了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由黨中央召開這樣的座談會在黨史上尚屬首次。2020年1月16日,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進行了專門部署,由此可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作用非同一般,思政課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素質關系到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研究高校,尤其是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中醫藥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中醫藥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應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其“特殊性”就體現在必須大力提升思政課教師的中醫藥文化素質,從而更好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一、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一)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
中醫藥學不僅是醫學,更是一種文化。正如習近平所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1]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對于這一“瑰寶”和“鑰匙”缺乏足夠的自信,重西醫、輕中醫的思想未從根本上改變,中西醫并重方針仍需全面落實。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增強學生“四個自信”的重要任務,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作為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首要的就是增強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使學生對于自己的專業及將來從事的職業抱有濃厚的興趣。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思政課教師自身應該提升中醫藥文化素質,堅定中醫藥文化自信。
(二)符合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特點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術技能人才,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頂崗實習時間一般為6個月”[3]。這一人才培養特點導致了高職院校的學生天然就對理論課“不感冒”。因此,我們應該借鑒“課程思政”的理念,反其道而行之。“課程思政”,即在專業課、通識課等各類課程中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從而創新了思政教育的形式。那么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在思政課中挖掘和融入專業元素,創新專業教育的形式,思政課與各類課程的雙向融合,就能避免思政課的“孤島化”現象,提升思政課的邊際效應。能否巧妙地將中醫藥文化元素融入到思政課堂,根本上還是取決于教師自身的中醫藥文化素質。
(三)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囿于思政課統編教材受眾的廣泛性,一些貼近高校實際、學生實際、專業特點的素材很難體現到教材之中。因此,我們就需要秉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切實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作了示范,他經常使用一些中醫藥的術語來表達他的思想,如“改革也要辨證施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使各項改革發揮最大效能”“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城鎮化建設“得了虛胖癥,看著體積很大,實際上外強中干、真陽不足、脾氣虛弱”等[4]。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教師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不斷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并自覺自信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提升教學效果。
二、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現狀
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普遍缺乏中醫藥文化方面的知識,就算有,也是略知皮毛,難以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和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授課形式和內容同質化現象比較普遍,無法呈現出具有濃厚中醫藥文化氣息的思政盛宴。究其原因,有兩方面。
首先,從主觀方面來說,思政課教師普遍認為“隔行如隔山”,只需要把本專業的知識學深悟透,不想花時間和精力去跨專業學習中醫藥方面的知識。
其次,從客觀方面來說,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明確要求:“新任專職教師原則上應是中共黨員,并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背景碩士以上學位。”[5]這一專業準入門檻導致思政課專職教師專業背景較為單一,只有少數兼職教師如輔導員可能會有醫學類專業背景。對于文科類專業的教師要想進入門檻較高的醫學類專業方面的知識學習確實有難度。
三、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培養策略
(一)聘任具有中醫藥專業背景的兼職教師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很多專業院系的領導、專業課骨干教師紛走上思政課講臺,給學生講授“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這些人在授課中,往往會結合自身的專業,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這些人上課的次數非常有限,一學期可能就1~2次,將來可以建立長效機制,鼓勵這些具有中醫藥專業背景的教師經常性走上思政課講臺,講授“形勢與政策”等思政課。
(二)培訓現有思政課教師
一是開設中醫藥專題講座,讓思政課教師掌握中醫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二是開展中醫藥經典讀書報告會,邀請專家領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等國醫經典著作;三是鼓勵思政課教師旁聽中醫藥專業課程;四是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的實習、見習、實訓、實驗等對接,讓思政課教師全程參與帶教,一方面拓寬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通過親身體驗,可以感受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三)營造濃厚的中醫藥校園文化氛圍
中醫藥院校要在校園建設過程中,處處設計和體現中醫藥元素,如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設了旴江醫學、建昌幫展示館,太極廣場,古色古香的校大門等,這些中醫藥元素起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中醫藥院校的思政課教師置身其中,理所當然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無形中也提升了中醫藥文化素質。
(四)搭建合作交流平臺
要通過多種方式,搭建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合作交流平臺,從而促進中醫藥文化知識在校內的傳播和普及。一是在教學方面,要樹立大思政格局,建立協同育人機制,如聯席會議制度,集體備課聽課制度等;二是在科研方面,學校要積極支持組建跨學科科研團隊。思政課教師可在中醫藥衛生管理和政策等軟科學研究項目、“課程思政”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發展的重要論述等方面與中醫藥專業教師聯合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探索自身專業與中醫藥文化知識的融合碰撞,這不僅可以提高科研項目的立項成功率,也可以在合作研究過程中,增進思政課教師對中醫藥文化知識的了解;三是在日常交流方面,可通過建立校內跨系部的組織,如社科聯、科協以及經常開展教師文體活動等方式,促進不同學科教師進行交流,客觀上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課教師的中醫藥文化素質。
(五)強化對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的考核
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姓“黨”,也要姓“中醫藥”,因此要注重對思政課教師的中醫藥文化素質的考核,在各種教學檢查和評比中,將中醫藥文化元素納入教案、講稿、課件等作為一個硬性指標,同時教學督導也要經常深入思政課堂,督促思政課教師自覺承擔起傳播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任。
總之,中醫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強調自身的努力,也要通過外部的助力,只有這樣,才能盡快補齊思政課教師中醫藥文化素質的短板,從而更好地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中醫孔子學院將有助于澳民眾了解中國文化[EB/OL].(2010-06-20)[2020-04-28].http://www.gov.cn/ldhd/2010-06/20/content_1631961.htm.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3.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0-04-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4]張菊,王芳.習近平中醫藥發展重要論述“三進”中醫院校思政課的路徑研究[J].中醫藥文化,2019(12):26.
[5]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通知[EB/OL].(2015-09-16)[2020-04-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