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興產業市場空間廣、發展潛力大,正在成為世界各地競相角逐的產業制高點。貴州省的大數據產業于近年崛起為明星產業,取得顯著成績,并拉動當地經濟快速增長,究其原因,既有自然條件的稟賦優勢吸引,也有地方政府的悉心培育助力,其做法和經驗給其他后發地區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帶來諸多啟示,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后發地區;新興產業;資源稟賦;軟環境
中圖分類號:F062.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7-0120-03
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經濟發展目標轉變為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應有之義,也是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貴州省牢牢把握大數據發展的機遇,促進大數據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帶動了本地經濟高速發展,成為后發地區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的成功典范。
一、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成效
2013年是中國大數據的元年,貴州政府開始規劃大數據產業,作為首個先行先試的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這幾年貴州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在國家引導和地方政府的統籌規劃下,貴州逐漸實現了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貴州經濟發展之路。以通信服務業、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技術和軟件服務業等大數據三大主體產業實現加速發展,已成為貴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1.5%和75.8%,規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占工業比重從2013年的0.3%提升到1.9%;電信業務收入增長10%,增速連續23個月排名全國第一,成為支撐貴州省GDP增長的重要因素。另據統計,2014-2018年貴州省數字經濟增速連續全國第一,大數據對貴州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全省大數據企業由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加到2018年的9 551家。
大數據為貴州數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給區域經濟增長裝上了新的引擎,在2014-2018年的五年間,貴州省GDP平均增速達10.26%,位列國內前茅,遠高于同期全國6.96%的平均水平,呈現出后發追趕的良好態勢。貴州把大數據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努力培育大數據產業集群,不斷推進大數據與共享經濟、工業、農業、旅游等行業的健康發展,積極利用大數據提升政府執政能力,這不僅有利于貴州政治經濟的發展,也為其他后發地區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先行經驗。
二、貴州培育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優勢和舉措
(一)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先天優勢
1.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
貴州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勢西高東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山脈走向使貴州氣候溫暖濕潤,全年氣溫變化較之同緯度其他地區小,尤其是夏天最熱月氣溫一般介于22℃~25℃之間,陰涼的氣候環境非常有利于大數據的儲存和大數據設備的安全。數據中心業務耗電主要是機身和空調設備,其中僅數據中心的機房電費成本大約占據了總成本的一半,而貴州涼爽的氣候對于大數據產業來說相當于一個天然的省電大空調,每年能為大數據產業節約幾億元的用電成本,除此之外,貴州降水較多,濕度大,空氣干凈,灰塵少,減少了空氣的過濾成本。國家工信部評估報告顯示,貴州是我國南方最適合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的地方,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大大降低了大數據產業的耗電成本。
2.低廉的電價優勢
貴州煤炭和水能資源均十分豐富,量多質優的煤炭資源保證了貴州大數據產業的能源供給,同時,貴州河流數量多且長,山區性特征明顯,普遍中下游水量大,水流湍急,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水能資源豐富且開發條件優越,2018年水能資源蘊藏量居全國第6位。豐富的水能資源使貴州成為南方地區電力輸出的主要省份之一,擁有比其他省份便宜一半以上的電價優勢。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給大數據產業優惠的電價政策,最低的價格達到每度0.35元,工信部統計,全國大數據中心平均用電價格為0.87元/千瓦時,沿海地區用電價格高達1.5元/千瓦時,貴州低廉的電價相對于全國尤其是沿海地區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有效解決了數據中心耗電量大的痛點。此外,貴州不在火山的地震帶上,地質結構穩定,為數據中心的長期運營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基礎。
(二)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職能分工明確
國家和貴州政府的高度重視是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國家層面,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規劃,明確了對貴州省在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在貴州政府層面,也積極決策部署,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持續推進大數據產業的核心能力建設,僅2014到2017年就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等18個省級大數據相關政策文件,對大數據產業發展進行了詳細的規劃,為推動全省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每一個規劃內容都明確了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職能分工明確,有效防止了政府的缺位和越位問題。貴州政府每年都制定發展目標,明確發展的重點任務,分階段進行,使大數據產業得到持續有序發展。在財政扶持上,貴州政府還設立了專項資金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壯大,其中僅貴安新區就連續三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億元支持大數據產業的發展。
(三)完善法律保障體系,為大數據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2016年以來,貴州政府為發展大數據產業積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不斷完善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的法律體系,先后頒布了《貴州省大數據發展應用促進條例》等一系列相關法規條例,對政策促進措施,大數據的開放、共享、保障和監督,對數據安全責任單位維護大數據安全的職能職責、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監督檢查,大數據安全責任的確定原則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規定。由此可以看出貴州積極以立法引領和推動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為貴州營造良好的大數據發展環境提供了法治支撐。
(四)引進優秀企業與培育本地企業、改造傳統企業相結合
貴州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惠的政策吸引了許多世界知名企業落戶。對于外商投資興辦企業按性質給予不同等級的免繳企業所得稅政策,吸引了甲骨文、蘋果微軟、戴爾、谷歌、英特爾、微軟、IBM等世界500強企業落戶貴州,此外貴州還鼓勵外商和外省投資者參與貴州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對于外省投資者,在貴州投資興辦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發展貴州支柱產業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在固定資產投資上可享受稅收優惠。吸引了國內互聯網商業巨頭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百度等優秀企業落地扎根。在國內外優秀企業的聯合帶動下,貴州本土企業也迅猛成長,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貨車幫、朗瑪、白山云和東方祥等,使貴州大數據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貴州還利用大數據對傳統企業進行改造升級,將大數據應用于改造老干媽、貴州茅臺等知名傳統企業,通過大數據精準化、信息化和服務化的特點打破企業傳統的商業模式,對產品進行精準化管理,推動企業品牌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五)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為了促進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貴州政府積極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次培養所需人才。本科階段,在貴州師范大學等8所高校增設了與大數據相關的本科專業,并在貴州大學和貴州財經大學設立數據分析中心用于培養數據科學家;在研究生階段,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貴州培養大數據全日制研究生;在企業培養上,與華為、浪潮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合作設立大數據學院,共同開展大數據人才培養活動,開創了高校+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模式。貴州還特別重視人才引進,分別與班加羅爾、美國硅谷和俄羅斯設立創新中心,大力引進和培育大數據高等科技人才。為了給大數據綜合創新試驗區提供人才支撐,僅貴州各級政府為建設大數據人才隊伍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其中僅貴陽市就超過了30部,構建了一個從育才和引才到用才和留才的貴州獨特人才隊伍建設方案。
(六)注重完善區域交通網絡
為了扭轉交通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一直以來貴州都著力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積極推進貴州高速公路的發展。2014年進入“高鐵時代”,形成了以黔桂、成貴等鐵路干線和貴廣高鐵、滬昆高鐵為代表的鐵路運輸網絡;2015年,率先在西部第一個實現了“縣縣通高速”;2018年貴州建成高速公路項目(路段)12個共617公里,占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的十分之一,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 450公里。這為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礎和物理通達條件。
三、后發地區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啟示和借鑒
(一)依托自身優勢,找準定位,確立適宜的新興產業發展領域
在提出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后,各地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然而許多地區卻沒有注意找準定位,出現了盲目跟風的問題,導致新興產業發展出現了省際間的同一化,如果一個地區本身不具備發展特定新興產業的自然條件,會大大的增加發展成本。不同區域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不同,經濟發展往往會存在差異,主要反應在要素稟賦、比較優勢和產業結構等方面,此時應該根據要素稟賦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整合本地資源和要素,合理布局產業,發展有特色的區域經濟,避免因產業同一化帶來的區域爭奪資源的惡性競爭。因此,欠發達地區在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的時候,要充分認識并利用自身的自然條件優勢、資源優勢以及現有的產業基礎等,選擇適宜的新興產業發展領域,以此降低交易費用,節約成本,避免惡性競爭。
(二)補齊短板,營造有利于新興產業發展的環境
首先是政策支持體系,政府是地方經濟的直接管理者和協調者,擁有制定和實施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培育市場主體、提供公共服務能力以及配置資源等各種權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離開了政府的支持,都是難以取得成功的。政府所掌控的財政能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尤其是在發展一個新興產業上,往往會遇到發展缺乏資金和經驗、方向不明確,重點不突出等問題,此時,需要執政理念先進,辦事效率高的政府給予支持。在新的經濟背景下,“先試先行”的發展戰略往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是否取得成功與政府的戰略眼光、宏觀調控能力,如何規劃部署以及財政的支持力度也是分不開的,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出臺相關的政策性文件,通過資金加以引導,明確相關的責任部門,以防止政府的缺位、越位問題,開創政府牽頭引導企業主導的新模式,使新興產業有序發展。
其次是人才機制體制。新的產業必定需要新的人,人才是一個產業最直接的生產力,高素質人才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發展的深度。而懂技術的人才是有限的,此時可以通過人才引進、人才培養兩個方面聯合起來,為產業發展提供必備的人才。首先是人才引進,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政策優惠、創新創業資助等政策吸引海外內外高素質人才,如可根據知識背景和工作能力在薪酬上給予差別待遇,對于愿意在當地落戶的人才給予科研項目經費、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并解決子女教育問題;但是人才引進會面臨成本高和各地的引才政策競爭等問題,并不是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因此必須堅持“引才”與“育才”相結合,才能確保人才供應,各高校應擔當起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所要的人才的責任,可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增開相關的專業,此外要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培養實用型的技術人員,與國內外高校合作,尊重知識,構建凸顯智力價值的人才機制體制,建立從高職到大學本科、博碩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體系,聯合培養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技術型和實用型的高素質人才。
再次是法律保障體系。新興產業隨著新科學技術誕生和應用而出現的新的經濟部門或行業,具有沒有顯性需求、沒有產業參照、沒有上游企業的特點,在發展的初期定會面臨著體制機制不健全、政策體系不完善、相關部門監督不力等障礙,需要法律加以規范,將相關的責任部門的行動范圍,產業發展規劃,資金扶持,產業政策,安全管理納入法律體系,使產業發展有法可依,為新興產業發展營造有力的發展環境。
最后是交通運輸網絡。從宏觀上看,交通決定著一個地區的開放程度,從中觀上看,交通影響著產業的空間結構,從微觀上看,交通又決定著產業區位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經濟社會活動的擴張,交通發展落后的地區,會嚴重阻礙生產要素的流動,使資源無法有效配置,影響產業的發展。要致富,必須先修路,尤其在欠發達地區,交通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瓶頸,完善交通網絡才能使聚集資源,引進生產要素,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加強引導,促進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
開放包容的新興產業才有生命力,新興產業不能“孤芳自賞”,封閉孤立,只有廣泛地與當地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才能形成共生共進的良性發展局面。傳統產業以勞動密集和加工制造為主,在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營銷和質量監控存在短板,而隨科學技術誕生的新興產業可以有效彌補這些缺陷,通過大數據現代化和信息化對生產、加工和銷售各個環節進行精準分析,精致管理,依托大數據+智能制造、大數據+物流、大數據+電商等新模式引導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傳統企業注入新活力,降低人工成本,運營成本,減少不良產品率。
(四)內培外引,打造有活力的新興產業企業集群
企業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市場主體,通過內培外引的長效機制,一方面引進外部優勢企業,充分利用其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優勢來培育和管理本地企業,通過其銷售渠道擴大出口,增強影響力;產業發展不能光靠外來企業支撐,另一方面要內部推動培育根植于當地的創業型企業,雙管齊下,形成內外聯動的長效機制,聯合吸引各種生產要素集聚,同時注重產業鏈的配套和銜接,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打造有活力的新興產業企業集群,為經濟發展增加新動能。
參考文獻:
[1] 王大明.欠發達地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有新思維——以四川南充為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1).
[2] 張 旭.欠發達地區戰略型新興產業培育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
[3] 吳 丹.貴州省政府培育大數據產業案例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7.
[4] 薄文廣,吳承坤,張 琪.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經驗及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17(12).
[責任編輯:紀姿含]
收稿日期: 2020-04-07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廣西財經學院經貿學院立項科研課題(2018YB02)
作者簡介: 覃小香(1996- ),女(壯族),南寧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