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燕

摘 要: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主題教育活動,其效果是思政教育的成果展示;思政課教學與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有效結合,同向發力,實現協同育人。筆者期望通過優化五大主題教育中的“四節八活動”與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有機結合,實現思政課教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對接,兩者相輔相成,互動共進,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質量。
關鍵詞:主題教育活動;品質養成;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證大學生始終有“獲得感”。要達到這一教育目標,就必須讓學校各方面工作都要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和出發點,用知信行合一的方法培育全體大學生提高政治素質、科學精神等綜合素質,通過開展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各種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養成愛黨愛國、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的優秀品質。
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理實一體的課程。實踐教學的載體和平臺完全可以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結合,以主題教育活動形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果,從而提高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實效性。兩者結合探索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銜接遞進、互動共進的大學生特色思政育人的機制。
以山東輕工職業學院為例,學院多年來始終聚焦“自強、誠信、文明、感恩、成功”五大特色主題品質養成教育,構建了一套屬于本校學生的特色主題品質發展養成教育體系。通過對校園文化節、科技節、藝術節、社團活動節等特色文化活動載體教育浸潤品質養成思想;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即時性地記錄大學生在校的品質養成發展軌跡,形成“品質畫像”;通過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品質養成的教育引導;通過每一年的軌跡變化對比,展現學生品質養成和提升的效果,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五大主題”非常契合大學生思政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完全可以與特色主題品質發展養成教育體系相結合,課上加深對主題活動的認識,課下踐行,課上總結升華認識,使思政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互動共進,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質量。
但是,在目前兩者的結合還存在一些“阻點”,還需要不斷改善和完善。
一、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構建聯合主題育人活動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科學合理、系統完善的學分認定辦法
在各專業制訂學分制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品質養成”項目,同時賦以相應的學分;同時在學生綜合測評過程中列專項“品質養成”評定規則,現實“一活動雙認證”,細化“品質養成”各項活動的學分分值和綜測評定分值。通過“雙認證”措施保證學生參與積極性和活動的成效。
(二)建立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互動機制
輔導員是教育的引領者,這也是學院主題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學生“品質畫像”順利獲得有效實施的一個根本保證。在輔導員、思政課教師配備到位的情況下,建立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雙周聯席工作會議、共建思政課(輔導員)名師工作室,在教學、管理、教科研、發展成長等方面交流切磋,使思想政治工作同向發力,合力推動主題教育活動開展。
(三)重視社團建設,實施社團兩級管理
學生社團作為高校大學生品質養成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因其具有專業的廣泛交叉性、活動的廣泛實踐性、組織的廣泛社會性而分別具有實踐教學和社會性教育的功能,是高校實施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平臺和陣地之一。繼續加強對現有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管理,扶持優質學生社團的發展,清理“僵尸”學生社團;深入推動各二級學院各系社團和各專業院系學生社團的規模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的特點和其優勢,扎實構筑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陣地。明確團委對全校社會的宏觀總體管理,各系團總支具體管理各系歸屬社團,二級管理制度明晰。進一步規范學生社團年檢考核制度,培優選優樹優,促進各社團接續發展。引入社團管理監督機制,保障社會規范運行。探索實行社團雙導師制,思政課教師參與到社會指導中。
(四)加大校外活動基地建設
加強基地的分類建設與管理,支持各系用好現有的校外基地。抓住淄博市校城融合發展機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淄博市是齊文化的發源地,周村是抗日英雄一馬三司令的故鄉等,充分挖掘區域內的主題教育資源。同時充分利用淄博市的校企合作事業單位的資源,拓展教育基地校外活動的平臺,構建一個數量眾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外教育基地體系。
(五)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系統和“騰訊微校”平臺
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系統,網上開發設置“主題教育活動”專欄;同時利用“騰訊微校”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管理系統跟蹤管理,根據學生參與主題教育活動涉及的學生參與相應主題教育活動情況設定數據分析維度,學生參與主題教育活動的情況能夠時時動態地呈現,即時地產生反映學生的階段性“品質畫像”,便于未來主題教育活動設定的調整與完善。
二、優化主題育人頂層設計,構建“四節八活動”體系
聚焦五大特色主題品質養成教育,設計高質量標志性活動,構建具有立足實際、教育滲透、覆蓋面廣、層級遞進等特點的主題教育活動體系。
標志性活動的設計主要秉持學生為本的理念,立足于學生實際,從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校獨特優勢出發,兼顧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優化原有松散的主題教育活動項目,在共青團、學聯的規定性活動中有針對性的補充系列學校獨特性主題教育活動,形成“四節八活動”體系(如圖1),實現育人目標。
“四節八活動”中,“四節”活動是指每年的文化節、科技節、藝術節、社團節。每個活動節日都是以年度為時間軸開展活動。文化節以“傳統文化、非遺文化進校園”“我們的節日”為主,繼承和弘揚優秀中華的傳統和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科技節以提高和培養大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和樹立創新實踐能力為主要出發點,以開展學術性、改革創新性為主要特點的活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校園藝術節以高雅藝術文化進校園為主,開展各類文藝活動,陶冶學生情操;社團節以大學生的各類社團活動為主要組織和參與的對象,培養大學生的更廣泛的興趣愛好,擴大其求知的領域,豐富其內心世界。
“八活動”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文明教育系列活動、國防教育活動、資助育人活動、家校心橋活動、青春健康教育活動、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八項活動內容明確,工作機制成熟。尤其家校心橋活動,是山東省大學生思想政治優秀工作案例,學校也將繼續優化工作內容,更加突顯“家校協同育人”。
三、實施四環遞進,實現品質養成螺旋上升
根據院系兩級管理,系部活動覆蓋所有學生。院級活動根據主題教育活動要求組織學生參加;每學期固定五大主題教育不變,活動的方式內容根據教育需要設定。各類活動在不同層面上同時展開,交叉共進,尊重學生選擇,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如己所愿參與到活動中去,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廣泛性,實現分眾培養。
(一)活動組織策劃宣傳
落實院系兩級管理協同育人體系,目標一致,分工明確。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認真策劃研究制訂活動實施方案,活動主題鮮明,思想引領性強,保證實施方案工作有一定實效,達到“喚醒學生興趣需要,培養學生品質養成”的和諧統一。為了營造良好的氛圍,在活動平臺安排部署的基礎上充分使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輕青集結號、校園廣播、網站等多種途徑進行宣傳,必要時可以采用“饑餓式營銷”等多種營銷方式宣傳策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二)活動過程性管理
學校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學工處共同研究制定學期主題教育活動方案,做到月月有活動主題,周周有主題活動。通過學生工作聯席會議調度活動進度,完善活動實施督查制度。建立過程性管理與即時性管理、結果性管理三結合管理機制,使數據平臺始終處于活躍狀態,不斷推送信息給師生,使活動“活”起來,“動”起來。
(三)活動成果展示
利用網上專有平臺和公共平臺充分展示各類靜態、動態成果;利用分享會、晚會等形式傳遞正能量,浸潤學生思想。讓所有學生人人有出彩的機會,朝著自己的目標“品質畫像”邁進。爭取校外平臺,將院級優秀活動成果向校外推廣宣傳,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四)活動總結表彰、問題反饋
落實學分認定辦法和各類活動表彰獎勵辦法,細化活動總結要求,注意共性問題研討,尋找解決方案,達到活動質量循環上升的目的,讓學生在更高質量環境中發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