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軒 王翔
摘 要:共享經濟的發展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因此,分析了共享經濟的特點、可持續發展的困境,探討了其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062.3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7-0003-03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新經濟現象近幾年呈井噴式發展,幾乎涉及生產、消費等各個領域。作為一種借助互聯網共享平臺而形成的新型經濟組織方式,它革新了傳統的經濟組織方式,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組織合作關系[1]。共享經濟的發展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對傳統的經濟理論形成一定的沖擊,也對傳統的經濟思維理念、監管制度、城市公共治理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其運行發展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如何使共享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經濟問題。
一、共享經濟的特點
共享經濟是以共享為特征的新型經濟活動組織方式。新型的組織方式和獲利方式促進了共享的商業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其與傳統經濟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價值得到了充分利用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任何物品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才能成為商品。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中,生產商非常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而非支配價值。共享經濟中的供給者雖然是商品的所有權人,享有對商品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能,但其并不是通過轉讓自己的產權來獲利,而是通過將產品的使用權轉讓不同的消費者而獲利。所以共享經濟又被視為“合作消費”,即消費者不需要購買但是可以臨時獲取商品的使用權能,其通過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把個體之間的閑置資源流通起來,實現使用權的共享,進而物盡其用,提高社會效率。在共享經濟模式中,無論是有形資產的共享還是無形資產的共享,都充分發揮了產品的使用權能。例如,單車、汽車等產品的共享或各種二手商品在網絡上的流通實際上均是將商品置于一個所有者的控制下,通過不同需求者之間使用權的轉讓而充分發揮產品使用價值的屬性;通過百度文庫、道客巴巴等平臺將信息、知識和技能等無形資產的進行分享,將無形資產的使用價值發揮到了極致,打破了傳統經濟發展中商品的使用價值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或不平衡性而對商品使用價值滯阻的現象。
(二)消費效用顯著增加
效用是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獲得的滿足程度,即消費者自己在某種條件下對某種商品的消費中產生的主觀心理感受[2]。共享經濟考慮到不同消費者群體的不同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便捷化的服務,同時使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主觀滿足程度遠遠高于傳統經濟方式提供給消費者的服務,消費效用顯著增加。以共享單車為例,滴滴、優步等共享平臺根據消費者的收入和偏好提供了出租車、快車、豪華車、順豐車等多種車型,滿足了不同群體的用車需求,為需求方提供了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比傳統單一用車更能使消費者獲得肯定滿意的內心體驗。不僅如此,在整個服務的過程中,消費者還可以利用網絡跟蹤服務的進展狀況,服務完成后還可以進行綜合評價的監督,在共享服務的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客戶的體驗,而這些都是傳統的經濟模式所欠缺的。這種個性化的設計和定制服務使得消費效用顯著增強。
(三)長尾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長尾效應是指那些眾多需求小的市場聚集在一起之后和少數主要的大市場一樣創造出可觀的能量,少量的需求在需求曲線上面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3],即眾多小市場匯聚成可與主流市場相匹敵的市場能量,這些細小存在的分散個體由于力量的聚合性而形成長尾效應[4]。其強調的是那些數量占絕大多數的個體,雖然它們單個價值極低,但是其累積長尾的總和不可小覷[5]。共享經濟正是利用互聯時代傳播與溝通的低成本,通過“定制”為不同群體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通過客戶力量的累積,而形成“小利潤大市場”。這些商品單獨來說需求量并不大,只為少數人提供服務,但這些商品的總量卻十分龐大,甚至能夠與實體經濟相左右,所以共享經濟的長尾效應十分顯著。作為網絡平臺的提供者其關注“尾部”產生的總體效益甚至超過“頭部”。共享經濟正是利用了長尾理論中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需求的思維模式,通過重新定義產品和服務,挖掘潛力巨大但分散的利基市場,為個性化的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顧客價值,從而獲取競爭優勢[6],符合個性化消費潮流的趨勢。
二、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之困境
共享經濟雖然充分發揮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使得消費者具有較大的滿足感,企業從追求傳統經濟金融中的“二八法則”轉向“長尾效應”,構建與個性化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相一致的共享經濟模式,但是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中,由于所提供的產品總數過于龐大,再加上范圍的寬泛,難以實施有效的監管,以致企業供給與需求有時失衡,共享經濟外部性所帶來的不公平現象影響著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信任機制的缺陷帶來供給與需求的失衡
共享經濟運營中信任體系的塌陷及能源過剩情形的改變均會影響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從而導致供給與需求失衡,而這種失衡狀態如得不到及時矯正,則會影響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共享的核心和基礎是信任,陌生人間信任體系的建立是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7]。共享經濟不同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中熟人之間很容易實現信任,但在共享經濟中,產品的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完全是陌生的,消費者主要依靠的是對第三方平臺的信任而建立起產品和服務供給方的聯系。對平臺的信任程度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收益,信任影響消費需求度,從而影響供給與需求關系的改變。而平臺的信任度取決于供給方是否遵守了相關市場規則,企業的一些所作所為,都可能對平臺信任的發展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以共享專車為例,由于接連出現的幾次安全問題而導致的消費者對于共享專車信任度的降低,也會使消費者減少對共享專車的使用,即在需求減少,供給如沒有減少或反而增加的情形下,會導致供給與需求的失衡。其次,共享經濟的產品是建立在過剩的基礎之上的,即共享的前提是產能過剩。如果不能確保產品的過剩,則共享產品在面對其他產品時的競爭優勢就會減小,也削弱了需求方的信任度。而供給和需求成正比,在需求減少的情況下,共享生產商不得不減少供給,而共享產品的供給量減少,也意味著其便利性的降低。這種矛盾就導致了共享經濟中供給與需求的失衡,這對推動共享經濟的發展毫無疑問是不利的,要想提高共享經濟的競爭力,信任機制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
(二)市場競爭等外部行為帶來的不公平現象
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在共享經濟中發展中,在巨大利潤的誘惑下,一些企業和個人紛紛加入共享大軍之潮流,享受著共享中帶來的紅利。但這卻對其他主體帶來了不公平。以共享單車為例,從最初的摩拜單車、ofo小黃車到后來的小藍車、哈羅單車、由你單車、小鳴單車、優拜單車等幾十家單車企業的加入,大量的共享單車進入市場,雖然給公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但共享單車隨意停放,占據了人行道、停車場及公共場所,共享單車企業以無償或者以低成本占用大量的社會資源,但自身獲取巨額利潤。其“公益”表象背后,本質上還是一場資本和利潤的“狂歡”,這對于其他社會經營主體并不公平,對一般的消費者或者社會公民而言,也是一種內在利益的侵害[8]。故有的城市規定了“禁停”“禁投”,以免對公共資源的侵占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大量管理費用。所以共享單車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解決公共資源侵占帶來的不公平問題。除了共享經濟內部的問題之外,也有一些外部因素在阻擋共享經濟的發展。由于市場利潤的爭奪,勢必存在一些傳統企業與共享企業間的競爭行為。共享企業由于進入或退出的門檻較低,實際交付的稅費較少,利潤空間加大,因而受到傳統行業的排斥和當地政府的抵制。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打車軟件所提供的網絡打車平臺與傳統出租行業相沖突,不僅是出租車,更多的是專車的出現,和原有的傳統出租車行業競爭。出租車行業產生的費用也是當地政府稅收的一部分,而網絡平臺并不需要向當地政府繳納稅款。這就造成了網約車公司和傳統出租行業以及當地政府之間的競爭,這其中實際蘊含雙方在國家責任承擔上不公平的現象,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和出租司機就聯合起來反對網約車平臺,限制其發展。而這在共享經濟中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從這方面來說,既有法律的不完善,也有共享經濟對外部情況的認識不足,這對共享經濟的長期發展以及維持公平的市場競爭也是很不利的。因此共享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解決市場競爭的外部行為所帶來的不公平問題。
(三)法制的滯后影響共享經濟的發展
共享經濟運營中,共享經濟交易結構的橫向化、交易主體的多元化以及交易客體的零散化對傳統法律帶來了挑戰[9],現有法律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共享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共享經濟運營中,涉及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提供服務的第三方平臺以及消費者等三方主體,其中產品與服務的提供者以及第三方網絡平臺的法律地位及兩者之間法律關系的界定關系到共享者利益的保護,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是否承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生產者或服務者的身份,作為第三方平臺來說,其是處于居間的法律地位,還是充當一方當事人的身份,對消費者權益保護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以滴滴打車為例,通常由用車需求方借助互聯網平臺與勞務提供方司機達成交易,但是在出現交通事故時,受害人能否要求第三方網絡平臺公司給予賠償,司機和網絡平臺法律關系如何?他們之間能否構成勞動關系?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對于這些定性并不一致。有的法院判決認定為非勞動關系;有的認定為勞動關系,司機的行為屬職務行為,其對第三人造成的損害將由互聯網平臺公司承擔[10]。而關系的屬性認定與受害人權益的保護密切相關,如果認定是勞動關系,則受害人可以主張平臺承擔責任;如果是非勞動關系,受害人只能向出租車司機主張賠償。
由于各主體法律身份的定性存在爭議,所以共享經濟在運營時對各主體適用何種法律出現了一定的困境,各監管機關在行使用職權時的職責界限也難以分清。比如,對產品或者服務的提供者由誰監管,行使何種監管權,涉及到其提供產品是否是經營者的身份。在共享中,產品中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的界線逐漸模糊,生活資料也可用于共享進入經營領域,使得規制機關難以基于傳統的“非法經營”邏輯施加限制[11]。其次,在共享經濟發展中,由于商品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分離,對于個體使用消費者的失范行為,由于監管的成本和人員有限,法律很難實現有效的監管。比如,共享單車的亂停亂放、蓄意破壞不僅給城市治安帶來的不便,也給城市環境的治理帶來挑戰,但由于使用者眾多,很難實施公權力進行監管,只能寄希望于消費者的自律和網絡平臺的監管。否則,在破窗效應的作用下,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將會放任自流,同時誘使越來越多的人仿效,從而使得不良行為變本加厲[12]。但第三方平臺由于本身勞動力的缺陷,同時由于產品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分散性,互聯網自身由于時空的局限性使其難以實施有效的監管。2018年交通運輸部頒發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運行管理辦法》,通過監管信息交互平臺對網約車實施監管,該辦法利用互聯網平臺實施信息監管對消費者權益進行了一定保護,但仍然沒有解決長期以來各監管主體權責的劃分。
三、共享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徑
共享經濟要可實現持續發展,就應加強信任機制建設,確保供給與需求的穩態。同時,應充分考慮共享經濟可能產生的外部性引起的不公平現象,完善法律監管制度,確保共享經濟的良性運行,保證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信任機制建設,確保供給與需求的穩態
共享經濟是通過網絡平臺整合線下閑散物資或個人勞務,并以較低價格對供給方與需求方進行精準匹配,減少交易成本,從而實現“物盡其用”、“按需分配”的資源最優配置,達到供求雙方收益最大化的一種經濟模式[13]。當物不能盡其用或不能按需分配的時候,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將被打破。為了避免供給與需求的失衡,網絡平臺要加強對供給方及供給產品或服務的管理,同時應加強自身的建設,通過網絡技術確保服務和產品的精準供給,維持和加強需求方的信任度,提高需求方的消費信用,從而維持和擴大需求量。在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情形下,應適時調整供給量。雖然共享經濟發展的前提的是產能過剩,但在量上應進行一定的控制,既要保證其過剩,又不能使它過剩太多,否則供給方無利可圖,共享單車發展的困境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對于共享產品,平臺應合理定價,并在供、求及平臺的三方利益上進行合理分配,達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協同發展。否則,在三方關系中,某一個關系的脫線都會影響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影響共享經濟的發展。在每一次共享活動中,供給方、需求方及平臺方等三方均能獲得收益,供給方通過利用自己閑置的資源而受益,需求方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獲得最大效用的滿足,平臺方得到了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收益。在這個共享交易的過程中,三方合作的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減少,從而實現共享過程中三方的共贏。
(二)規制共享經濟的外部性,確保公平性交易
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之一,也是約束共享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14]。對于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在市場競爭中承擔社會責任和占有社會資源上的不公平現象,國家應確立相關的法律制度規制共享經濟的外部性競爭行為,確保交易的公平性。一方面,應建立與傳統經濟相互適應的共享經濟稅收機制。有的學者認為,共享經濟的參與者主要是微型企業和個人,存在“稅收申報監管難問題”[15]。筆者認為,對于該問題國家應該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功能和作用,建立互聯網平臺作為代收代繳人的稅收征收機制,即國家規定對于不同類型的共享經濟主體規定不同的稅率,由互聯網平臺代收代繳,然后再由互聯網平臺統一上交國家的稅收機制。這樣既保證了國家的稅收,同時也避免了傳統企業和共享企業發展的不公平問題,避免了共享企業、傳統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建立共享經濟主體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對于共享經濟占有大量公共資源的情形,應確立相關的法律機制予以應對,比如,對于共享單車可以通過繳納管理費的方式,采取專人和定點管理方式。
(三)完善法律監管制度,確保共享經濟的良性運行
建立事前、事中與事后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保障需求方及各相關主體的權益。事前建立資格準入制度,設置供給方準入的門檻及審批程序,加強供給產品與服務的質量與價格監督管理,從源頭上嚴防糾紛和事故的發生。事中應加強過程的管理,確立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在共享中的法律地位,明確其監管職責的范圍和權限,并明確規定在共享經濟中的法律責任。事后應建立產品和服務跟蹤監管制度,建立相應的信用體系制度。
建立第三方監督、行業監督及政府監督多種監督協同功能,將共享經濟中的失范失規行為控制在萌芽狀態。既要通過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政府機構各部門在共享經濟中監管的范圍和權限,也要通過法律明確界定各主體的法律地位,明確各主體違法的應當的法律責任;既通過公權力實施強制性規范,也要發揮各行業主體的自律作用。同時,政府應建立一定法律法規,保障共享經濟和傳統經濟的協同發展,打擊不正當競爭行為,促進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的形成。只有公平市場競爭,市場經濟才能得以正常運行,因為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正當競爭過多的話,會加劇市場混亂,嚴重的話,會導致市場失調。
參考文獻:
[1] ?陳健,龔曉鶯.共享經濟發展的困境與突破[J].江西社會科學,2017,(3):47-54.
[2] ?劉東,路遙.微觀經濟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53-54.
[3] ?王薇.基于長尾效應的網絡營銷策略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97-98.
[4] ?蔡先金.從“長尾效應”到“蝴蝶效應”[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8,(3):28-35.
[5] ?崔曉露.新金融視角下的數字經濟時代長尾效應研究[J].經濟論壇,2018,(4):60-63.
[6] ?馬文秀.網絡傳播的長尾效應、成因、瓶頸與應對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124-126.
[7] ?謝雪梅,石嬌嬌.共享經濟下消費者信任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J].技術經濟,2016,(10):122-127.
[8] ?徐則林,王貴.共享經濟中消費者權益保護[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9,(3):92-100.
[9] ?蔣大興.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7,(9):141-163.
[10] ?王天玉.基于互聯網平臺提供勞務的勞動關系認定——以“e代駕”在京、滬、穗三地法院的判決為切入點[J].法學,2016,(6):41-51.
[11] ?張力.共享經濟:特征、規制困境與出路[J].財經法學,2016,(5):41-47.
[12] ?朱富強.共享經濟的現代發展及其潛在問題:以共享單車為例的分析[J].南方經濟,2017,(7):27-50.
[13] ?董成惠.共享經濟:理論與現實[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5):4-15.
[14] ?蘇劍.共享經濟:動因、問題和前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26-132.
[15] ?Slemrod J,Collins B,Hoopes Jeffrey L,et al.Does credit-card information reporting improve small-business tax complianc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Elsevier,2017,149(C):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