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倒逼改革,不管外界給予的壓力有多大,內生力量的生長都是最重要的事情,而這種力量的不斷涌現,核心在于創新。
北京疫情逐漸緩解,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
新冠病毒提醒人們,盡管在醫學科學領域人類已經取得巨大進展,但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自然,依然需要艱難探索。與此同時,疫情也反過來促進了人類科學研究和探索的步伐,激發人們了解自然的勇氣和決心,并推動生物醫學、病毒學等領域的多項革命。
危機之中,人們不免恐慌,但恐慌過后,需要清醒地判斷局勢,做出科學而合理的決策。表面來看,新冠疫情是一個公共衛生事件和醫學問題,但由此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越出了醫學領域,而成為社會治理及國家治理能力的考驗。從一個個城市的治理,到一個個國家的治理,乃至全球的治理體系,都面臨著一次巨大的挑戰。
與此同時,疫情疊加了經濟、政治各方面的不確定及不穩定因素。諸多學者共同指出,由疫情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兼具了1918年大流感、1929—1933年大蕭條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部分特征,應對難度前所未有。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孕育百年未有之大創新。
危中有機,關鍵在于迅速恢復社會、市場信心。國內二季度GDP增速達到3.2%,顯示了中央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已經及時紓困止血,穩定社會預期,同時社會經濟正在全面復蘇。
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一再昭示,只有打破舊的路徑,才會有新的發展空間。如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如何確保“六穩”“六保”工作落地見效?如何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破解發展難題、解答時代新題,都需要用好“改革”這個重要法寶。把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部署改革任務的落實同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結合起來,把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貫通起來,有針對性地部署推進關鍵性改革,就能激發出前進動能、釋放出發展活力,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在一些中心城市,創新正成為新的力量。《小康》本期聚焦長沙這座城市的改革創新之路,尋找探索其中的經驗與模式。我們發現:危機倒逼改革,不管外界給予的壓力有多大,內生力量的生長都是最重要的事情,而這種力量的不斷涌現,核心在于創新。
舉一隅而窺全局,如果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創新上下功夫,那么就會使得創新成為整個國家的風向。而這種創新,既來自于市場,也來自于政府,只有融合兩種力量形成合力,才會使創新更好地惠及人民。在疫情防控期間,智能制造、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專門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凡此種種,皆一再證明,市場的活力來自創新,制度的進步來自改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刻,仍然有諸多硬骨頭需要去“啃”,正需要借“危”發力,在各個領域全面突破舊的制度束縛,形成新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