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帥

放棄原本在臺灣衣食無憂的優越生活,投身于四川涼山一個麻風康復村的教育事業,張平宜自己都沒有想到,從走進那個叫作大營盤的小村莊起,她的命運與這里和這里的人,已經緊密相連了20年之久。
“我們一直希望能有一名音樂老師,好不容易要來了,學校組織起合唱團,但是培養了兩年,這學期音樂老師被調走了,合唱團就沒辦法繼續下去。”張平宜想要帶著孩子們到臺灣交流演出的心愿又被擱置了,這讓她有些許失落。
張平宜曾經是臺灣《中國時報》的資深記者。2000年,為了采訪大陸麻風康復村的現狀,她來到了四川涼山越西縣一個叫大營盤的小村莊。采訪的見聞深深觸動了她,此后,她辭去記者工作,致力于涼山偏鄉麻風病人的子女教育。
這幾年,除了致力學校發展義務教育外,張平宜為麻風村教育做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推動多元化的教育。“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念書考試,有些可能更擅長體育、跳舞、繪畫等,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進行培養。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然而,當理想照進現實,情況總會有所出入。由于城鄉差距導致思維、理念不同等因素,張平宜的諸多想法都很難在大涼山落地。張平宜表示,盡管特色教育已經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廣,但在大山里卻很難推進,學校有升學任務的緊迫壓力,而有些家長連孩子讀書都不是很支持,更別說發展特長了。
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涼山教育也全面納入精準扶貧重點工程,為爭取偏鄉孩子有更多公平教育的機會,張平宜又一次拋磚引玉,匯聚兩岸愛心,籌款200萬元,在大營盤學校打造“希望之翼綜合樓”,作為越西第一個包含閱讀、健身、音樂、美術、舞蹈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內容的示范基地,期許孩子們能有健康、豐富及活潑多元的學習環境,這樣的靈活教學方式,不僅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自信,也讓家長看到孩子們身上的閃光點。
“大營盤學校是涼山第一座蓋在麻風村的希望小學,如果有朝一日要發展成為麻風村孩子的希望學園,我認為硬體建設不過是第一步,接下來如何提升學生們的整體素質,充實教學內容,仍有漫漫長路要走。”張平宜指出,越西大營盤學校雖因辦學有成,并肩負特殊使命,經裁撤整并后成為越西縣唯一的完全中小學,但它也跟所有偏鄉學一樣,雖已納入義教均衡的重點,卻因地方經濟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總體質量與城市教育質量仍存在極大的落差。特別是,發展特色教育需要學有專長并有使命感的老師,但是偏鄉師資的頻繁調動卻讓張平宜感到力不從心。如何讓老師留下,這不僅涉及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有資金注入做支撐,然而在公益事業中,募捐一直是塊“硬骨頭”。張平宜始終在思考,如何以民間專項基金的方式,與學校取得共識,彌補當地教學資源的不足。
無論是做新聞還是做公益,都需要從業者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雖然在前往大涼山之前,張平宜沒有太多從事公益事業的經驗,但此前的記者閱歷說明她在與政府、企業溝通時更順暢,更能為麻風村的孩子們爭取權益。“沒有想到我的生命會跟深山里的一群被麻風烙印的小孩聯系起來,20多年來我們走過風雨,迎向陽光,從搖搖欲墜的破教室發展到九年一貫的希望學園,有人說我很勇敢,那是因為我相信愛,愛里沒有懼怕。”
隨著第一批受助孩子漸漸步入社會,張平宜意識到,僅僅培養孩子們的在校特長是遠遠不夠的。由于家境貧困,早期麻風村的孩子們有些20多歲才完成小學學業,最終高中或者大學畢業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盡管他們磨練出一身好技能,但無論是就業還是日后要在企業中晉升,機會比別人少,這是一個客觀事實。“麻風病走到社會全面消除的最后階段,它需要的并不是醫療,而是社會的接納。”張平宜很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所在。
雖然民間和政府可以提供經濟上的援助,但張平宜始終堅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大山中走出來的孩子們也想體現自我價值。“尊嚴不是施舍,尊嚴是自立自強。只要提供合適的機會,即使是弱勢的被服務者,也有能力服務別人。讓受助者轉化為助人者,用行動回饋社會。”
早在2008年,張平宜便在山東青島成立希望之翼職訓基地,提供麻風村中學畢業生半工半讀的技職教育,助力他們完成校園與社會之間的“最后一里路”,踏上尊嚴融入社會的希望道路。后來這群孩子長大了,張平宜帶領著這些“大孩子們”在“希望之翼”的框架下先是于2016年創立“希望創翼設計工坊”,歷練各種職能發展,接著又于2018年開設“思樂瑪塔烘焙廚房”,以年輕創新的展現形態,建立一個發展的平臺,作為公益、職訓與商業發展的橋梁。
張平宜坦言,在校園教育方面,她和大營盤學校的羅桂平校長多年來已經形成了團隊默契,而羅校長也不負眾望,2019年以麻風村辦學的成績,奪得馬云基金會“最美麗的鄉村校長”榮譽,是當年涼山州唯一獲獎者。也因此,張平宜放心將學校的未來交給了羅校長,她則全力以赴,轉身投入社會企業的發展。
“思樂瑪塔”在彝語中是神仙糖果的意思,這是涼山孩子們最熟悉的語言,也是他們從小就渴望的滋味。其實,無論是創業品牌的名字還是內容形式,都包含了張平宜對孩子們,以及對這份公益事業的美好期許和祝愿。“烘焙是帶點洋味的東西,對于大山中的孩子來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我想告訴他們,人生再苦也要有屬于舌尖美好的記憶,所以這也是我們學習做烘焙的動力。”
從職訓到開店,是這群偏鄉青年拜師學藝的成果考驗,甚至是愛與希望的實踐。“思樂瑪塔”的第一家實習店面原本開在青島即墨,但首次創業,經驗不足等諸多因素導致實習店面未能延續,考慮再三“思樂瑪塔”搬回四川,落腳成都溫江,成立一個前店后廠較具規模的旗艦店,超越一般公益純支柱的架構,將訓練與商業結合為一,專心發展手工烘焙品牌,提供面包、蛋糕、西點、餐飲及伴手禮等復合式商品與服務。
對于“思樂瑪塔”是否有可能成為像85°C、巴黎貝甜等這樣的連鎖烘焙品牌,張平宜表示,她同孩子們的理想和目標是這樣,他們會一步一個腳印扎實走好每一步,也希望有天能拿到天使資金。“就像大營盤學校一樣,我相信,只要一直努力,就會有所改變,就有可能被看見。”正如張平宜在獲得“2011中國全面小康杰出貢獻人物”時所說的那樣,“有政府的參與,老師的關愛,以及所有孩子的鼓勵,我相信明天會更好,愛的力量會隨著大營盤的故事在深山荒漠里播種開花結果”。
猛然回首,張平宜也會感嘆,不知不覺竟做了20多年公益。心情不好的時候,想到昔日同行在新聞領域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峰,張平宜也會想這一切是否值得?但看到還生活在麻風村里“小孩子們”的笑臉,看到走出涼山“大孩子們”努力拼搏、勤奮的身影,她總會釋懷,更加堅定信心,充滿動力。20多年如一日,張平宜對涼山的愛從未停止,而她這份炙熱的愛,涼山的孩子們也感受到了。與張平宜認識20多年的麻風村“大孩子”、“思樂瑪塔”店長李一揚坦言,長大后他似乎更能感受到張平宜對涼山孩子們的感情與他人不同,“很多人只想把我們趕到社會角落藏起來,但她卻用愛和教育,一步步的牽著我們走出大山,讓我們看見世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