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摘 要: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農民教育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為了更好地優化、提升扶貧效果,應圍繞教育扶貧工作予以優化踐行。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民教育;重要性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4-0146-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6;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教育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對提升全民素質至關重要。為了優化農民教育的效果,需要重點關注農民教育模式的創新,密切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確保農民教育更為適宜、合理。同時還要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特點,避免應用傳統滯后的農民教育模式,影響教育效果。
教育模式的優化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要不斷改進不適合當今時代與社會發展需求的教育教學模式,形成以社會需求為基礎的農村教育教學理念,強化農民的教育效果。
1? 精準扶貧的概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首次針對精準扶貧進行了解讀,指出精準扶貧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避免過度喊口號,要把工作落到實處,不好高騖遠。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性,要求精準落實扶貧工作,盡可能地提升精準扶貧的成效。
相對于傳統粗放式扶貧工作而言,精準扶貧是當前扶貧工作開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扶貧工作開展中密切關注不同地區的實際狀況,盡可能地落實到每戶貧困家庭中,在了解具體狀況的基礎上開展相匹配的扶貧策略,促使扶貧工作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和價值。精準扶貧工作的核心是要切實做到精確識別、精確幫扶和精確管理[1]。
2? 農民教育的含義
農民教育是指對農村人口中已經構成生產力因素的成年人進行的教育活動。我國農民教育出現較早,清代末年就已經有了關于農民教育的內容,主要針對農民開展政治和文化教育。農民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提升農民的政治素養和科學文化水平,以求更好地推動自身和農業的發展。
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農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尤為重要,需要切實加大對農民教育的關注度。我國人口眾多,農民數量占比較大,對農民教育工作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各個地區之間存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異,農民教育需要具備較強的針對性。基于此,為了更好地提升農民教育的效果,需要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進行差異化應對,從辦學規模、教育時間和內容等方面進行優化。
3? 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對扶貧工作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精準扶貧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引起高度關注。當前,我國圍繞精準扶貧形成了良好的局面,相關政策也更為完善。但從精準扶貧工作的具體開展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較多問題。一些貧困戶過度依賴直接援助,缺乏自強、自立的態度。精準扶貧在實際落實中存在著“變味”現象,主要原因是精準扶貧中缺少教育扶貧。
基于精準扶貧的教育扶貧工作,往往具備基礎性和持續性價值,能夠對改善貧困地區農民發揮重要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著重要價值。精準扶貧中引入和應用教育扶貧,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完善了扶貧體系,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表現出了較強的作用和價值。針對以往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情況來看,過度依賴“一刀切”的扶貧方式,使扶貧工作的開展成效受到嚴重的影響。積極運用教育扶貧工作,可以更好地轉變扶貧觀念,最終促使扶貧工作更好地作用于農民。
分析當前貧困地區的實際狀況,不僅表現為經濟發展方面的落后,還表現為人才的短缺,進而使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導致當地貧困戶難以自力更生。教育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強的必要性,能夠實現集中連片特困區域的有效治理,促使該區域扶貧效果得到明顯優化,并解決人員方面的問題。
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需要重點關注內外部因素的協同作用,避免僅依賴于外部因素,導致貧困群眾自身的內因得不到較好解決,最終形成貧困群眾的“等、靠、要”問題。
貧困地區要想切實解決貧困的內因,必然要重點圍繞教育扶貧開展相應工作,使貧困群眾能夠形成脫貧致富意識,敢于利用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在激發貧困群眾自覺性方面,教育扶貧的作用至關重要。應從思想意識和科學文化等方面進行教育,最終體現出脫貧的實效性。
當前,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貧困地區需要重點關注。要從多個角度形成對貧困地區的全面支持,促使貧困戶積極轉變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調動貧困地區群眾的積極性,要結合精準扶貧及教育扶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工作[2]。
4? 精準扶貧中農民教育的重要性
優化農民教育模式是時代的需求。社會日益發展,更加彰顯出教育的戰略地位。發展經濟的關鍵是教育,尤其是農民教育。在開展農民教育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完善相應的教育模式,促使教育模式能夠與當地實際情況相匹配,形成較為理想的落實效果。
當前,我國在開展農民教育工作中,往往依托社區教育中心,圍繞不同地區貧困群眾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動。結合當地自考服務站、農校、老年學校、人口學校、文化站、農科教結合示范基地等進行協同運作,最終實現對當地農民的優化教育。靈活借助于“自、聯、掛、靠”等模式,促使農民教育工作能夠更好地落實。
在農民教育工作開展中,還要密切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狀況,圍繞當地相對較突出的建筑業、旅游業或餐飲業等進行針對性培訓和指導,為這些產業的發展輸送較充分的人力資源。同時,在農民教育工作開展中,應提供相應的實踐教學場所,為解決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發揮積極作用。
由此可見,在開展農民教育工作中,要注重職業教育,使當地貧困群眾具備較為合理的專業技能。這種就業方面的教育和技術方面的培訓,能成為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手段。
5? 結束語
在農村發展中,由于農民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導致當地居民思想落后,缺乏專業技術,無法形成良好的脫貧效果。過于依賴于原有扶貧模式,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在扶貧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很多群眾不領情、熱情不高,是因為對貧困戶思想了解不精準,導致扶貧工作失去了精準的指導思想,使扶貧工作的發展變得很被動。基于此,在農村扶貧教育發展中,應了解農民“想什么、缺什么、干什么、為什么”。
參考文獻:
[1]劉應科.貴州農民職業教育助推脫貧攻堅策略探析[J].湖北農機化,2020(4):20-21.
[2]丁遠,呂承文.精準扶貧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矛盾及解決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20,41(4):54-59.
(編輯:李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