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平



摘 要:寫作任務群是學習任務群的一種,是促進語文深度學習的重要方法和路徑。以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實踐為例,探析“以寫作任務群整合單元教學”的方法和路徑:整體把握,確定單元寫作目標;研習文本,發掘每篇課文適切的寫作方式;讀寫結合,設計寫作任務群;評價修改,升級成作品成果。
關鍵詞:寫作任務群;單元教學;單元寫作目標;讀寫結合
統編教材采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織單元的結構,非常重視讀寫能力、學習策略和習慣的培養。大單元教學提倡以一個單元為基本單位,從整體出發,找出單元的共性,組合這些教學資源,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如何進行單元整合?教材以及配套的《作業本》等只有不多的一些提示和指導,這也是留給我們自主教學的空間。
學習任務群是大單元學習的新的組織方式,而寫作任務群是促進深度學習的重要方法和路徑,用高階的學習來統籌帶動低階的學習。以寫作任務群來整合單元教學,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的一種嘗試,下面就以統編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來闡述。
一、整體把握,確定單元寫作目標
把握整個單元的基本內容、人文主題、文體特點、寫作方法和綜合實踐等,將單元放在課程目標體系中來考量,進行選擇和剪裁,提煉總結出行之有效的讀寫策略,確定大單元的寫作目標。
1.宏觀把握整體內容
進入八年級,逐漸由七年級爛漫詩意、自然親情、體會成長等包羅萬象的人文主題,逐漸走向對社會和現實、情感哲思、志趣情操等的關注。本冊第一單元新聞,第二單元回憶性散文和傳記,這些文體都有個共同特征就是強調真實客觀,關注社會現實層面的轉變非常明顯。
本單元四篇文章:《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前兩篇為回憶性散文,是教讀課文;后兩篇為傳記,是自讀課文,而且四篇均寫人,展現人物的品格與精神。
學習這些課文,有助于我們了解別樣的人生,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
2.確定單元寫作目標
七年級寫作方面學習基本的寫人記事和表情達意,八年級開始強調文體訓練和對象化寫作。同樣在寫人記事方面,牢牢抓住本單元作為回憶性散文和傳記與之前寫作的不同點。
從語文要素方面來講,抓住回憶性散文和傳記文本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描寫等文體特征,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學習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層次描寫,選擇典型事例進行表現,注重細節和適當的修辭,并在自己的寫作中進行借鑒和運用。
根據教材單元提供的三種寫作實踐,分別是給自己、同學和親人寫傳記。學生在討論中首先排除給自己和同學寫小傳,在這十三四歲的年齡,還談不上生平事跡,大多數人也還沒有影響人生和社會的重大事件,而且難免陷入主觀。
至于其他名人,學生并不熟悉。本單元中有兩篇文章是寫母親的,從成長的角度而言,母親平凡而偉大,熟悉而又陌生,孩子擁有一個怎樣的母親,以及如何看待理解母親,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人生。根據討論確定選擇給母親寫傳記作為單元寫作目標。
二、研習文本,發掘適切寫作方式
深入研讀單元各篇課文,發現每一篇課文的獨特性以及這篇課文在整個單元中的意義,弄清楚每篇課文與單元寫作目標之間的關系,發現各篇內容之間內在的關聯點;發掘單元中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適切的寫作方式。本單元要求學會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風格多樣的語言,單元內各課的文本特質和行文風格不同,學習的側重點也應不同。
1.寫作方式一:仿寫
《列夫·托爾斯泰》主要描寫托爾斯泰的長相和眼睛,語言典雅優美,作者馳騁想象和聯想,大量運用比喻和夸張,極盡鋪陳。這是一篇自讀課文,不需要太多的講解,重點句段反復誦讀揣摩后,引導學生仿寫,運用聯想描寫人物的外貌。
2.寫作方式二:改寫
《美麗的顏色》作者像一個攝影師,將居里夫婦提取鐳的過程通過一個個鏡頭展示出來,填補了傳記中事實的空白,令讀者身臨其境,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讓我們領略到科學家的堅守與樂觀。可以抓住其鏡頭還原情境的寫作手法,據此修改自己原來的作文片段。
3.寫作方式三:編寫
《藤野先生》作者精準地選取了修改講義、糾正解剖圖、匿名信、看電影等典型事件,飽含深情懷念藤野先生并敘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心路歷程。選取典型材料來刻畫人物,是本文重要的寫法,可以結合學過的作品,選取事例,為魯迅先生編寫傳記。
4.寫作方式四:自寫
《回憶我的母親》質樸平實娓娓道來,記敘了母親大大小小的很多事情,但都圍繞“勤勞”等品質展開,這種選擇和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對學生學習傳記如何組織那些紛雜的事例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綜上各篇文章所學,給母親或其他親人寫一篇傳記。
逐一分析單元各文章文本特質,有利于因地制宜,選取不同的寫作方式為下一步設計寫作任務群做準備,可以做到互補統一卻又不重復浪費資源,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這些分析發掘更加廓清了知識內容的結構化、系統化,確保單元學習緊密圍繞寫作目標開展,防止孤立化、片面化,為單元整合打下了堅實基礎,讓學習從碎片化走向素養深處。
三、讀寫結合,設計寫作任務群
1.讀寫結合
統編教材更加重視讀寫的結合,以及相互之間的有效遷移;每個閱讀單元對應配套安排一次寫作活動。閱讀和寫作兩條主線貫穿始終,構成了教學內容的主體,線索清晰,分布合理。[1]讀寫結合從單向走向彼此雙向,都是主體,互為策略,寫作知識作為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也從隱性走向顯性。教材已經構建了讀與寫的銜接體系,無論是文體上的銜接,還是寫作活動上的銜接都是緊密的。
關聯整合讀寫資料,學習支架。統編教材每篇課文后面都有推薦拓展閱讀的文章和作品。配套的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作業本》中的一些預學、導學和學習任務。其他單元的學習資源,單元之間的勾連和延續。比如寫母親傳記需要采訪,那么第一單元有關采訪的各種學習支架就可以有用武之地了。還有名著閱讀,比如本單元《朝花夕拾》為編寫魯迅傳記提供了素材;《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的采訪藝術,就能幫助學生更有深度有針對性地采訪。
2.設計單元寫作任務群
從每篇課文適切的寫作方式出發,將單元課文與《作業本》、名著及其他單元知識進行整合,讀寫整合,構建一個個相對獨立而系統的單元寫作任務群。
(1)寫作任務一:《列夫·托爾斯泰》——仿寫,學習聯想描寫外貌
①閱讀梳理文章結構——先寫長相,再寫眼睛,并反復誦讀精彩部分。
②分析其比喻夸張聯想寫外貌的手法,并仿寫長相或眼睛部分。
③分享仿寫,研讀課文并對比。發現“臉孔—陋屋,眼睛—小窗,額頭—木柴,皮膚—外墻”,課文中這組比喻除了每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有相似點外,各本體之間的關聯也恰如其分地映射在各喻體之間,它們屬于同一類事物,并構成一個整體。這樣的關聯讓聯想的空間瞬間打開,有極強畫面感。
④出示《作業本》中“鋪陳”的知識卡片和示例,學習如何巧妙借助鋪陳讓比喻聯想更加生動傳神,并對仿寫進行修改。
[學生仿寫片段]
母親的眼睛安靜的時候棕黃色的瞳孔中溫柔如水,偶爾微風吹過,掀起小小的漣漪,似乎要將你吸引進去;笑的時候,眉眼彎彎,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帶著花香飛過草叢、草地,進入樹林;發怒時母親的眼睛起了海嘯,波濤翻滾,激起層層浪花快速向你奔涌而來……
(2)寫作任務二:《美麗的顏色》——改寫,學習鏡頭還原情境
①閱讀課文,完成《作業本》中任務二和任務四:概括鏡頭內容,感受鏡頭感情。
②補充《史記·荊軻刺秦王》經典片段,學習發揮想象填補事實空隙,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的鏡頭法寫作技巧。
③修改自己原來的作文片段。
[學生改寫后的片段]
在我八九歲的時候,我家遭遇了一場很嚴重的車禍。車的引擎蓋扭曲,保險杠斷裂,安全氣囊彈出,當時的我半張臉都被燒得血肉模糊,只會呆呆地站在一邊號啕大哭。而那時,我媽站在一旁,緊緊抿著發白的嘴唇,左手托著右手的肘關節,只是極其平靜地轉向我,說了一句“別哭”。媽媽的聲音平靜得像一泓深潭,仿佛再大的巨石都無法引起一絲波瀾。
(3)寫作任務三:《藤野先生》——編寫,給魯迅寫傳記,學習選擇組織典型事例材料的方法
①精讀文章,借助《作業本》導學一梳理文章中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心路歷程。
②補充閱讀《<吶喊>自序》,梳理魯迅先生的大致人生經歷。
③為魯迅先生寫一篇傳記。
a.回顧一下我們學過哪些魯迅先生寫的或寫他的文章和作品,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b.選擇這些文章和作品中的事例和材料,給魯迅先生寫一篇傳記。
(4)寫作任務四:《回憶我的母親》——自寫,給自己母親寫傳記,學習圍繞人物形象特點挖掘并組織材料和事例
①閱讀課文及鄒韜奮和老舍《我的母親》,對比討論三篇文章在寫法和內容上異同。
②完成下面的表格。
③設計采訪單了解母親,并給自己的母親寫傳記。
仿寫和改寫是片段寫作,編寫和自寫是全篇寫作,編寫是對現有材料進行取舍組織,自寫是需要自己通過觀察或別的方式去發掘組織材料來寫;仿寫、改寫、編寫都為自寫一篇傳記做鋪墊做準備。
以整體聯系的眼光關照教材內外、單元前后的各種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整體中、聯系中、比較中學習,幫助學生將學習“由點構成線,由線構成面”,形成立體、開放、整體的知識結構。同時,還可將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其生活體驗有機統整,在活動時空上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2]
將單元課文作為實現寫作任務的學習載體,各項寫作任務組成單元寫作任務群。單元寫作任務群打破篇章界限,把整個單元課文作為一個單位組合進行教學。傳統單篇教學特點在于精細解讀,但系統性不夠;單元教學注重統籌安排,突出各項目學習的重點,但難以做到局部的細嚼慢咽;這就需要做到有所取舍,明確每一個學習項目的學習任務,不追求面面俱到。
四、評價修改,升級成作品成果
1.調整采訪方案
發現采訪單的問題多多,有的造假,平時生活中太熟悉了,覺得不必采訪,有的認為采訪母親有些尷尬;有的只采訪母親,采訪對象過于單一;有的采訪目的模糊,沒有明確每次采訪想要了解哪些方面信息;有的采訪提問很籠統,缺少深度,“你小時候怎么過的”“你學校成績如何”……所以寫出來的傳記內容單調、枯燥。組織課堂討論,用“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激勵大家,去發現母親——那個熟悉的陌生人。首先,溫故《紅星照耀中國》,分析學習斯諾的采訪藝術;然后,增加采訪對象;明確每次采訪的目的,精心設計采訪問題;重溫第一單元新聞采訪中的采訪提綱等策略,并結合本單元《作業本》中“學寫傳記”中采訪記錄表,重新修改采訪單,并要求上交采訪視頻;圍繞最想要刻畫的母親形象去進行采訪和挖掘。在此基礎上,對傳記進行第一次修改。
下面便是一個學生調整采訪方案,學習了采訪藝術后,深度挖掘出母親職業選擇的寫作片段。
她其實最愛的是做老師,至于為什么做了記者,那就是因為當時填的專業中文系并不屬于師范。畢業后,母親按部就班去了錢報實習。不服輸與執著的性格,讓她把每一件事都做好,湊巧也從其中發現了樂趣,便一直堅持了下去。實習時正好遇上汶川大地震,這也是母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訪,雖然在途中有許多有趣或難忘的事情發生,但我記得最牢的一句話,也是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感謝新聞這個行業,它讓我可以走進別人的故事,讓我可以體會到人生百態,我干了那么久記者也像是活了好幾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