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香
摘 要: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之一,是中華文化的根本。孝德教育是培養中華兒女要有知恩、感恩情感,是培養人要有善心、愛心和良心,是培養中華兒女孝親、敬業與愛國的情懷。培養學生的孝德,要從小抓起,家庭、學校是搖籃,家校配合效果才好。
關鍵詞:孝德;孝親;尊師;家校配合
2019年4月,我校開展了《基于“孝德”校本課程培育小學生傳統美德的行動研究》小課題研究。經過近八個月來開展的一系列培育活動,學生、教師、家長對孝德都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都內化于心,付諸行動,校園、家庭都呈現出懂孝、行孝的良好面貌,同時提高了師生乃至家長的文明素質修養。本文從家校共同育孝德方面進行闡述,與同行共勉。
一、孝、孝德的內涵及其教育意義
孝,《說文解字》曰:善事父母。從老,從子,子承老者。意則“兒子支撐,贍養老人”。又意為:孝,上行下效也。先祖行,子孫效也;圣人行,賢人君子效也。孝范圍很廣,內容涵蓋豐富。《論語》記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即不要違背禮儀。《論語·為政》記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養,不敬,何以別乎?”即對父母不僅要物質上贍養,還要在態度上恭敬。根據儒家思想,現代專家學者把“孝”如是分層次:把養父母身(健其體)當小孝,養父母心(舒暢快樂)當中孝,養父母志(遂其志)為大孝,養父母的慧(免其錯)為致孝。同時,把孝親當小孝,敬業當中孝,愛國當大孝。國家行政學院朱嵐教授《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發展史》中對孝的內涵作出總結,她認為孝涉及道德品行的各個方面,包羅萬象,所以,只把孝定位在善待父親是不夠的,應該推廣為“泛孝論”。《孝經·開宗明義章》記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即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德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來的。正如孔子所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百善孝為先”,學生的品德形成有了孝德作為倫理底色,才能更好地促進傳統美德的養成。
綜上所述,孝德,即好品行。它包涵人的仁愛、信義、正直、勇敢、節操、聰慧、勤勞、刻苦、儉樸、善良、團結、互助、敬業、愛國等良好品行。
錢穆先生說:“《論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其,不但影響了我們民族的精神,還塑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情感。”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強調繼承和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教育部也多次發文強調通過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人格中小學生的培養。鑒于當前中小學生受家長的溺愛,不體諒、不尊重父母及他人的不孝道行為表現,將孝道融入小學生德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孝德教育與踐行
如何開展孝德教育,如何才能使孝德教育更能內化于心與付諸行動,于中小學德育過程中方法與措施是多樣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我們采用了家校配合方法,且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效果。
(一)孝親教育主體
當父母的可不可以對兒女說:“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要孝順我。”說得出口嗎?說不出口。兒子會說我為什么要孝順你。誰來教效果好?第三者來教——學校教,老師教。教師依據《弟子規》《論語》《孝經》等古人著述的經典而教,依據民族精神,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與情感而教,教出一代一代薪火相傳的孝親、敬業、愛國的龍的傳人。我們要如何開展孝親教育?
1.教師達成共識。先由張校長與鄒主任(德育主任)經過討論的孝德教育促進學生人格培養的問題,確定孝德教育課題研究,然后在全體教師中提出廣泛討論,讓全體教師達成共識,使得大家都積極投入孝德教育活動中。
2.孝行學習資料的搜集。組織相關實驗教師搜集古今孝行經典讀本、行孝美德故事,精選適合小學生學習與踐行的內容。如《論語》《弟子規》《三字經》《孝經》《二十四孝》《勸孝文》等。以這些經典中節選一些章句編印成校本孝德教育小冊子。
3.誦讀與講解。規定時間誦讀孝行章句(每周利用星期二和星期四午讀時間進行誦讀);在每雙周的班會課里由教師抽一些時間進行講解。
4.孝文化經典誦讀表演。每個星期一早上,利用升國旗時間,安排班級上臺進行經典誦讀表演(可以是學生個人,可以是小組,也可以是集體);每學期開展一次大型的班際誦讀經典表演。
5.利用有關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學雷鋒紀念日,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教師節等,根據學校實際開展大小型的孝文化活動。或者全校開展孝章句誦讀講解、孝親故事演講比賽;或者師生共同制作書簽,書法、攝影、習作比賽等,這些活動都圍繞“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主題開展。孝不僅僅是講在口頭,背在腦子里,更重視行動,如學生在學校尊師守紀、關愛同學、認真聽課、完成作業等就是孝行表現;在家中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晨則省,昏則定”等《弟子規》里的有關規教就是孝行表現。
6.學科教學參透,要求各科教學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滲透孝道教育。
7.開展評選“善孝少年”活動。每個學期評選兩次,期中和期末各一次,每個班根據評選標準,每次評選出3~5名。獲得“善孝少年”稱號的學生可獲得獎狀和獎牌,并在學校櫥窗、宣傳欄公布表彰。
8.校園環境感染。在校園墻壁、樓梯、走廊等適宜處設置孝行章句語牌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讓他們記于腦,化于心。
(二)尊師教育家先行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自古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沒兩樣。孝親與尊師是相輔相成的,因而在孝德教育中尊師教育不能缺。
同樣一個道理,老師對學生不好說:“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重我”,也說不出口。誰教?父母教。父母教,效果好,古代人就是父母教。父母怎么教?利用中華傳統文化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事師之道,當如子弟之事父兄”“天地君親師”“教三行:一日孝行,以親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賢良;三日順行,以事師長”以及古今尊師范例來教,讓學生認識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沒兩樣。
父母如何對子女尊師教育?
1.召開家長會。同家長道明學校開展孝德教育研究,讓家長對孝德教育意義有深層認識,從而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2.培訓家長。學校負責搜集尊師愛友的古今經典語句語段以及尊師范例編制成小冊子供家長參閱,同時做尊師專題講座。育人先育己,要使家長教育子女尊師就先應讓家長懂尊師。
3.學生匯報會。各班利用班會課時間,讓學生代表匯報他們父母如何教育他們尊師的情況。
4.家長匯報會。學校一個學期召開一次會議,讓家長匯報教育子女尊師的情況。家長代表發言,學校表彰,頒發“尊師教育優秀家長”。
三、孝德教育的發現
(一)校園尊師愛友呈新貌
自開展孝德教育行動研究以來,我們通過上述研究探討,師生面貌煥然一新,教師從老說學生對自己的不禮貌、不尊重情緒中煥發出受學生尊重與禮貌招呼的笑靨。目前,全校學生見到老師都能主動地向老師鞠躬問好;課堂上,大部分學生能安靜聽課不擾亂課堂教學;生活中,同學之間形成了互助友愛的學習氛圍。
教師本身也深受教育,教人先教己。在教育學生孝德過程中,教師獲益于對古代孝文化和進一步學習,豐富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孝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檢查對照自己的孝文化孝行為的缺失,促進了自己對父母老人孝的行為表現,促進了同事之間的和諧相處行為,促進了熱愛教育事業心(中孝敬業),促進了愛國情懷(大孝愛國)。
(二)家庭孝親尊老見笑臉
通過學校開展孝德教育,家長對學校此舉蹺拇指贊揚。如家長說,孩子原來在家總是嬌與懶,現在學了孝文化,感覺突然長大了。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每天放學回家總想著幫父母做家務,學做菜煮飯,搞衛生,給父母、爺爺奶奶按肩和捶背。懂得“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家長在匯報會上說學生在“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方面進步最大,還有在“出必告,反必面”“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等方面表現也比以前大大進步。所以家長給學校蹺大拇指點贊,家長看到孩子們學孝道、懂孝德行孝為,臉上露出笑容,同時自己深受教育,也對自己父母孝順有加,使孝德教育惠及各學生家庭各成員。
以往的尊師愛友、孝親敬老教育,只是學校在唱獨角戲,自己在學生中喊尊師(尊重自己),學生往往聽而不聞,聞而不入,聽而不行。孝親敬老雖是學校教育為主,但缺乏家長的參與,學生回家后的行為方式沒有反映出對父母的孝敬。往往不知道,因而效果也甚微。家校配合,孝親學校教,尊師家長訓,雙方配合并且有計劃地配合活動,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兩者缺一,都難于教好。因此,我們本學期的家校配合共同育孝德的研究探討已取得了明顯效果,我們將改善做得不太滿意的方面,繼續探究出更有效方法,把我們的孝德教育做好,爭取更大成效并推動學校的德育工作,推動學校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土生.傳統文化中的人生智慧[J].中國德育,2013(2).
[2]朱嵐.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發展史[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3.
編輯 段麗君